彭曉燕
?
城鄉(xiāng)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異的原因探索
彭曉燕
摘要:城鄉(xiāng)小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差異的原因很多,家庭文化和課外閱讀是較明顯的影響因素,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學校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分析城鄉(xiāng)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異的原因,有助于尋找縮小差距的途徑和方法,對于農村小學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語言表達能力;城鄉(xiāng);差異;影響
語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影響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能力。城鄉(xiāng)小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城鎮(zhèn)學生一般以“段”的方式回答問題,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農村孩子很多以“詞”、較少以“句”的方式回答問題,講話成段的鳳毛麟角。導致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長的語言表達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剔除胎教的因素,這任老師是從孩子一出生就上崗的。老師的素質絲毫不能影響他(她)的上崗,而對孩子的影響則是終身的,尤其在整個童年階段影響極其巨大。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高、表達能力亦較強;表達能力較差的孩子,家長說話也較為木訥,甚至完全不懂得交流。而家長與孩子差異很大的情形,那是比較少見的。這說明了家長的素養(yǎng)與孩子表達能力的高度相關性。
一般而言,城市家長文化素養(yǎng)較高,家庭有較好的文化氛圍,小孩接觸的語言表達更規(guī)范,詞匯量更大,則表達能力提高更快。相比之下,農村家長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偏低,語言表達不夠規(guī)范,詞匯量小,甚至日常談話中絕不會用到成語典故、修辭手法,從而影響到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差于城市學生。
2.家長的重視和培養(yǎng)影響孩子。城鎮(zhèn)的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很多孩子從小參加口才班、小主持人班,此處不討論課外班的優(yōu)劣,但城市家長對提高孩子表達能力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
農村學生的家長往往為了生計奔波,在家的時間不多;在家的又有很多將麻將當作重要愛好;還有部分學生父母都打工,將孩子交給老人或親戚帶養(yǎng)。親子共處的時間都極少,更別提陪伴和培養(yǎng)。更重要的還并非時間問題,由于觀念和經濟的局限,農村家長一般認為教育就是將孩子送進學校、交給老師,如果成績好、分數(shù)高就是教得好。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對他們而言那是太陌生的理念。
如果說無論城鄉(xiāng),孩子出生時的起點并無多大差異的話,那么后天的培養(yǎng)和教育,確實會造成或者拉大差距的。以才入學的孩子為例,城市孩子一般能夠把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把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講清楚,甚至還能就一篇文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農村孩子中,很多在課堂上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表達不出來,老師交代的事情回家更是講不明白。升至高年級,這種差距就更加明顯。
1.城鄉(xiāng)對于課外閱讀的態(tài)度及物質條件上存在差異。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白x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提并論,是因為兩者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方面的功效難分上下。在城市,尤其是知識型家長,往往從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fā),給孩子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家長會積極而慎重的選擇讀本,既考慮營養(yǎng),又照顧孩子的興趣,還有很多能以身作則多讀書,陪伴孩子進行親子閱讀。
而很多農村家長對成才的定義是考大學、掙大錢,對書本的概念僅局限于課本,其他與課本沒有聯(lián)系的都不允許孩子閱讀。課外閱讀的推廣工作在農村學校舉步維艱。每年兩次的家長會上,我都會闡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尋求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可由于一直以來沒有良好閱讀習慣,一些家長即使意識到老師的觀點正確,也頂多回家提一句,或者買一次書就沒有后續(xù)了,能夠堅持讓孩子閱讀的家長是極少數(shù)。部分家長愿意給孩子買零食買玩具,甚至放任其上網吧打游戲,就是不給孩子買課外書。少數(shù)幾個負責的,往往又存在這樣那樣的誤區(qū),而且極難改變觀念,如:課外書就是作文書,買各種版本的作文書;看一兩本課外書就要成績要分數(shù),分數(shù)沒提高證明沒作用;分不清健康與不健康,合適不合適,孩子才10歲,要他看莫言的書;必須完成大量課外資料后才允許閱讀,因為做資料更能提分數(shù)。
除了觀念原因,城市家庭一般經濟條件較好,孩子成捆捐書,掏錢買書,基本沒人皺一下眉頭。我家小孩所在的班級,圖書角藏書便有幾百冊,由于家長配合,還能定期更新。再者,在城鎮(zhèn),新華書店、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更為齊備,家庭、學校及朋友圈子的閱讀氛圍更濃,小學生的閱讀面會更廣一些。而農村學校,想建立一個圖書角,捐來捐去也就那么四五十本,還夾雜很多漫畫書。新華書店里,農村孩子的身影就更加難覓了。
2.城鄉(xiāng)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存在很大差異?!墩Z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低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中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高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城市學生大部分是達標的。以我自己的孩子為例,他每天自帶課外書到校閱讀,再加上從班級圖書角借的書,閱讀量迅速擴大。他8歲多,但課外閱讀量已超過20萬字,涉獵面有文學、探險、自然科學等。學校中像他這樣的,甚至比他讀得多很多的比比皆是。
農村孩子則遠遠達不到課標要求。六年級畢業(yè)時,除了極少數(shù)熱愛閱讀的,絕大部分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會超過20萬字,有一部分甚至低于10萬字。這種情況絕不是作為個例存在,相信很多農村學校皆如此,也許還更糟糕。
3.課外閱讀影響學生課堂表現(xiàn)和習作水平。課外閱讀的城鄉(xiāng)差異,對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是很大的。課堂上,老師隨口講出的成語,農村學生一般接不上口,隨口提到的典故,學生聞所未聞。教師如果為了照顧孩子的聽課,停下來介紹某個成語的意思、某個典故的出處,勢必會影響教學進度。如果減少提及成語和典故,保證教學進度,又將使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接觸更少,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寫作上,城市孩子的作文往往更生動,語言更成熟,參加作文比賽獲獎較多。但農村學生普遍詞匯缺乏,沒話可寫,或者干巴巴的,與生動具體無關,或者表達混亂,病句層出不窮。據權威機構研究表明,寫作,也就是書面表達水平的提高,對于五年級以下的學生,反復的訓練是有較好效果的,但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最重要、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法則是大量的課外閱讀??梢哉f,課外閱讀缺乏下的寫作指導,只能是無米之炊,巧婦難為也。
1.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城市小學生接觸的層面文化素質相對較高,語言環(huán)境以普通話為主,語言也更為規(guī)范。農村孩子的生活圈子相對較窄,素養(yǎng)普遍偏低,詞匯量信息量有限,周圍交際的環(huán)境不太利于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不止如此,方言土語的語言習慣,對標準的語言表達還有干擾作用。比如廣東白話習慣于將“先吃飯”“你先走”講成“吃飯先”“你走先”。小學生交流時沒有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久而久之就成了難治之癥。很多家長缺少與孩子應有的言語交流,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更是愛莫能助。
2.社會實踐的影響。城市學校一般定期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家長也經常帶孩子旅游遠足。在旅行的過程中,孩子的眼界得到拓寬,知識更加豐富,這些對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比如四年級學習《頤和園》《長城》《桂林山水》等課文,文中所涉風景名勝,很多城市孩子不但能夠結合自己的經歷與課文兩相對照學習,還能夠補充很多課文中沒有寫的東西。對農村孩子來說,旅游則顯得過于奢侈,很難實現(xiàn)。偏遠農村的孩子,極有可能連紅綠燈都沒有見過,就更不要提別的見識了。而見識的局限,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農村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1.教師素質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聽課效率,并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不可否認,現(xiàn)階段城鄉(xiāng)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城市學校的教師素質整體較好,高素質教師的比例較大。而農村學校的教師,整體素質相對差一些,普通話普遍較差,部分語文教師表達水平一般,自己不愛閱讀,對學生也就沒有要求。教師素質的差異必然導致學生素質發(fā)展的差異。
2.教師觀念和方法的影響。城市學校,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心力,為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而開展的活動也更多更經常。在農村小學,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陳舊,不重視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或者只關注書面語言表達,忽視口頭語言的表達。有的老師方法落后,不能抓住教材蘊含的語言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序、清晰的表達,重講解輕訓練、重分析輕感悟、重理解輕運用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學生語言表達水平很難有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翟基平.農村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低下的成因分析[J].讀寫算(新課程論壇),2013(7).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街蓮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