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宓玲
在我國,根據(jù)《民法通則》第106條的規(guī)定,侵權行為,一般指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chǎn)、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但法律特別規(guī)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也屬侵權行為。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后,應就受害人所受損害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然而在行為人侵害他人權益而使他人受損害,并因其行為而受有利益時,所受之利益或者具有違法性,或者違反權益歸屬而欠缺保有利益的正當性,是否成立不當?shù)美??侵權行為和不當?shù)美欠窨梢圆⒋妫啃袨槿斯室饣蛘哌^失侵害他人權益,由此而取得利益,并造成受害人損失的,對受害人而言,是否發(fā)生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競合,受害人能否選擇行使請求權呢?前蘇聯(lián)民法理論上曾有損害賠償請求與不當?shù)美颠€相互排斥的說法,“如果有理由提出損害賠償?shù)恼埱髸r,就不能提出返還不當?shù)美恼埱?。損害賠償?shù)恼埱?,是不當?shù)美擞羞^錯;而因不當?shù)美a(chǎn)生的請求,是不當?shù)美藳]有過錯
僅因為不當?shù)美擞袩o過錯而否認損害賠償和不當?shù)美偤?,顯然沒有充分的依據(jù),我國學者對這種理論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我國的民法理論原則上不主張侵權行為和不當?shù)美嗷ヅ懦?,但是在司法實務上(或者對司法實務有相當影響之觀點)卻仍然堅持侵權行為排斥不當?shù)美嬖冢碛膳c前蘇聯(lián)民法的理論相似。 在古羅馬法上,不當?shù)美形葱纬赏暾y(tǒng)一的制度,只有具體的返還不當?shù)美膫€別之訴,并以因給付行為而發(fā)生的不當?shù)美麨榉颠€不當?shù)美暮诵膬?nèi)容,侵害他人權益之不當?shù)美o顯著性。繼承古羅馬法傳統(tǒng)的德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前中華民國民法典等諸多立法例,仍然以因給付行為而發(fā)生的不當?shù)美鳛橐?guī)范的重點。但是,不當?shù)美捎诓⒉灰越o付行為為發(fā)生的唯一依據(jù),非因給付行為同樣可以發(fā)生不當?shù)美?;這一現(xiàn)象日益受到立法者和學理的重視,在“給付不當?shù)美钡念愋椭獍l(fā)展了“非給付不當?shù)美钡莫毩⑿螒B(tài)。非給付不當?shù)美?,擴大了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的適用范圍和規(guī)范功能,使當?shù)美贫雀于呌谕昝?,對不當?shù)美贫鹊陌l(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非給付不當?shù)美?,以侵害他人權益而取得之利益為典型。侵害他人權益之不當?shù)美?,主要有無權處分他人財產(chǎn)而受益、非法出租他人財產(chǎn)而收取租金、占有消費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識產(chǎn)權或者人格權而取得收益、侵害他人財產(chǎn)權益而受益等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侵權行為和不當?shù)美鳛榉墒聦嵕鶠閭陌l(fā)生根據(jù),但兩者的構成要件不盡相同。就兩者比較而言,侵權行為須以行為人有過錯和行為的不法性為要件,而不當?shù)美麆t無此要求。兩者在構成要件上的差異源于侵權行為制度和不當?shù)美贫仍谝?guī)范目的上的差異。侵權行為制度的目的在于直接填補相對人所發(fā)生的損害;不當?shù)美贫鹊哪康脑谟诜颠€受益人所受利益,而非填補相對人的損失。對同一個自然事實是否成立侵權行為法律事實或不當?shù)美墒聦嵈嬖谌N情形:
(1)構成侵權行為,但不構成不當?shù)美?。在這種情形下,加害人實施不法行為,給被害人造成損害,但加害人并未因此而獲益,構成侵權行為,不構成不當?shù)美?。例如繼承人甲明知某物非屬其父之遺產(chǎn)仍贈與善意之丙,而移轉其所有權時,系無權處分乙的所有權。因未受有利益,不成立不當?shù)美蚬室馇趾σ业乃袡?,應負侵權責任?/p>
(2)構成不當?shù)美粯嫵汕謾嘈袨?。例如,甲非因過失不知其繼承的遺產(chǎn)中的某物不屬于被繼承人所有,將之出售與他人而獲取價金的,就其所得的價金利益成立不當?shù)美蚱錈o過錯,故不構成侵權行為。
(3)既構成不當?shù)美?,又構成侵權行為。在這種情形下,同一事實既符合不當?shù)美臉嫵梢?,又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成立侵害他人權益型不當?shù)美?。同一個自然事實,基于不同的法律判斷,構成兩個不同的法律事實,即侵權行為法律事實和不當?shù)美墒聦?,從而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債的關系,即侵權行為之債和不當?shù)美畟?。例如,繼承人甲明知或因過失不知某物系為乙所有,而作為遺產(chǎn)出售于善意人丙,并獲取價金。此一事實,既構成不當?shù)美?,又構成侵權行為,甲對某物所有人應負不當?shù)美颠€責任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又如甲竊取乙之建材修繕自己的房屋,使動產(chǎn)附合成為不動產(chǎn)的重要成分,因而取得其所有權,乙對甲可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可主張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兩者均基于公平理念而產(chǎn)生,但是兩者在規(guī)范目的、構成要件、責任范圍、舉證責任、時效期間、債務抵銷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正是由于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和不當?shù)美埱髾嘣谏鲜龈鞣矫娴牟町愋裕⒎ㄔ谇謾嘈袨樾筒划數(shù)美蠎险J兩種請求權的競合,基于私法自治的理念,賦予當事人以自由的選擇權。
物的返還請求權因合同約定而發(fā)生時,可能發(fā)生不當?shù)美埱髾嗯c違約請求權的競合。依照有效成立的合同,債務人負有給付義務,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不論債務人是否受有利益,均無不當?shù)美裳?。無法律上的原因是不當?shù)美l(fā)生的要件,如果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合同關系,則一方因他人的履行而受利益,應當認為具有法律上的原因,不構成不當?shù)美T瓌t上,債務人因合同的履行受有利益,但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債權人才能請求違約救濟,不得以不當?shù)美颠€。但是,以取得標的物的利用為內(nèi)容而成立的合同,如租賃合同、承包經(jīng)營合同,在合同終止或解除后,依照當事人的約定或者合同的性質(zhì),當事人一方在合同終止后應當負有返還標的物的附隨義務。若該方當事人在合同終止、無效或被撤銷、解除導致合同履行不能等事由而不返還標的物并繼續(xù)利用,對相對方應當承擔不履行義務的責任;其繼續(xù)占有、利用標的物,無法律上的原因,又成立不當?shù)美?。這種情形下,違約請求權與不當?shù)美埱髾喟l(fā)生競合。受損失一方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及《合同法解釋(一)》第三十條的規(guī)定,擇一行使。
侵權損失賠償不同于合同解除后的損失賠償。合同解除所產(chǎn)生的賠償損失范圍既包括因不履行合同義務所致的損失,也包括合同解除后因恢復原狀而發(fā)生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