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樓
張書范是通過臨帖走上書法之路的。1961年考入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的張書范,由王傳恭和郭風惠授課。郭風惠指導學生學習書法首先必須要臨習碑帖,并且不允許自己發(fā)揮。古人的經(jīng)典之作,將張書范引入了書法大門,他首選的入門碑帖是趙孟頫的《三門記》。臨帖磨礪了耐心與意志,鍛煉張書范心、眼、手落于一處的目的。
接下來的10余年里,張書范臨習了許多碑帖。其中有法度嚴謹?shù)奶瓶?、蒼勁高古的魏碑、圓中帶方的漢隸,以及宋、明、清經(jīng)典碑帖。博采眾家書香,吮吸各路養(yǎng)分,為以后走上書法創(chuàng)作與研究道路,打下了扎實的功底。在工藝美術學校,張書范學的是染織專業(yè),但收獲最大的是書法。
1985年,張書范到北京師范學院進修,歐陽中石先生授課,在課堂上要求學員們臨習顏真卿《多寶塔》中的一個詞組和王珣《伯遠帖》中的四個字,將原帖中的字放大復印成手掌大小,要求臨習的字與原帖中字的筆畫完全重合,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訓練方法。從那以后,書范先生每臨一本帖都這樣要求自己,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臨帖。而不像某些人理解的“凡學不像的就自稱是意臨”。臨帖最忌“大概齊”、“差不多”,如果臨帖能夠做到“嚴絲合縫”則可謂基本功到矣。
張書范在1979年有幸見到晚清大書法家張裕釗的真跡,感覺到這種“南宮體”筆力遒勁,剛柔兼具,陽剛中又不失陰柔之美,并帶有一點金石風格。從那以后,張書范找到了自己的主攻目標,并且一寫就是三十年。
作為北京專研南宮體的第一人,這條路的開創(chuàng)是艱難的。沒有同道可以交流,張書范只能反復臨帖,自己琢磨。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他終于掌握了“里圓外方”的落筆技巧,幾年后再看到張裕釗筆訣時,發(fā)現(xiàn)和自己琢磨出的完全一致。
1982年,在北京市職工書法比賽中,張書范得了一等獎。1984年,北京書協(xié)與北京日報社聯(lián)合舉辦了“振興中華書法比賽”,幾千人參賽,張書范竟拔得頭籌。頒獎時,他坐在第一排,回想起五年前的落選,心中又驕傲又感慨。從1982年到1989年間,他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評選,共獲得七次一等獎。1990年、1992年,張書范聯(lián)系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張裕釗書法的好友,在北京舉辦了全國《張裕釗書法流派展》,同時召開《張裕釗書法藝術國際研討會》。
張書范在浩瀚的書法世界里流連忘返,沉醉其中。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就無聲無息消逝在黑白紅之間,募然回首,滿頭青絲已染上了白霜。他感懷先人的藝術成就與淡泊情懷,將中國漢字這一造型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致。
說到對書法的理解與應用,張書范認為,一個書家的勝出,最后還在于他對書法的理解和人品的踐行。他對書法的理解是“好好寫字、好好做人”,加上他寬厚待人、謙虛謹慎及和藹質(zhì)樸,贏得了圈里圈外一致好評。
上世紀90年代,張書范多次應邀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及進行書法交流,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漂洋過海。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書范先生,還擔任著許多重要的社會職務。他們這一代人,對書法的酷愛和付出都是很單純的。之所以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憑的是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徜徉在書法的世界里感覺愉快、輕松。一旦融入其中,便覺著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有了新的提升。(支點雜志2015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