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清】李汝珍小說
莊宏安/改編
章伯奇/繪畫
1 唐敖等人一齊回船,當天,海船揚帆離岸,繼續(xù)向大洋駛?cè)ァ?/p>
2 唐敖來到君子國前,就聽人說,那君子國是禮儀之邦,民風好謙讓。他很想去這國家看看那兒的人怎樣生活,遇事又如何“好讓不爭”。
3 船行幾天,來到君子國。林之洋帶了貨,上岸去賣。唐敖約了多九公同行。兩人走了幾里路,來到城前,只見城門高懸一匾,上書“惟善是寶”四字。
4 進了城,只見城里車馬熙往,人流紛紛。城中居民穿的衣服、講的語言都和中原相同,舉止言談無不謙恭有禮。
5 兩人來到鬧市,看見一個衙門差人在那里買東西,正與人討價還價。唐敖近前,聽那當差的說:“老兄這樣好的貨,卻說這般賤價,小弟我買去心里如何得安?你一定要加些價,我才能買下?!?/p>
6 賣貨的人說道:“我剛才說的價已是夠高的了,老兄不但不減,還要加價,豈不叫我羞煞?”唐敖聽了,暗暗吃驚,對多九公道:“從來買東西都是賣者討價,買者還價,今日倒是奇了,買東西不還價,還要求添價?!?/p>
7 兩人為此爭執(zhí)了很久,賣貨的怎么也不肯加價。當差的生氣了,照數(shù)擲下錢,拿起一半東西就走。賣貨的哪里肯依,拉住他不讓走。
8 兩個人推推讓讓,爭持不下,找了兩個過路老先生為此事評判。老先生好說歹說,從公評定,讓那當差的拿八成貨物走,這才了結(jié)此事。
9 走了數(shù)步,又見一個兵士在那里買東西。只聽那兵士道:“剛才我問價時,你只說要我少量付錢,我已經(jīng)付得夠少了,你還是不依?!蹦琴u貨的道:“小弟的貨不夠新鮮,沒有人家的好,你只要付給我一半錢就足夠了?!?/p>
10 兵士叫道:“老兄說的哪里話!我對買賣雖是外行,但東西好壞總分得清的。老兄以好貨只取半價,豈非欺人太甚!”賣貨人道:“老兄真要買,價錢減半最為公道,若不信,可往別處再問問?!?/p>
11 兵士說了再三,見他不肯賣,只好減半付錢,將貨略加選擇,拿了就走。賣貨的忙把他攔住:“老兄為何盡挑下等貨取去?看老兄如此取巧,只怕走遍天下,也難以做成交易!”
12 兩個人為此爭執(zhí)起來。路人們看見,也都說那兵士欺人不公。兵士見眾論難違,只好將上等貨物和下等貨物各取一半拿走。
13 一會兒,來到菜市。有個農(nóng)民賣菜,銀貨本已兩訖,農(nóng)民卻把銀子再秤了秤,攔住那買主道:“老兄慢走!你為何付上等銀子給我?你應(yīng)扣減銀子成色,秤頭也不應(yīng)如此高,請照例扣去?!?/p>
14 買主說道:“這銀色小事,何必計較?既有多余,待小弟下回來購貨時再扣也可。”賣菜的卻說:“ 這如何使得?去年有位老兄來買菜,也將多余之銀存在我處,至今未曾來取。倘你一去不來,我往哪兒去找?”
15 兩人推讓很久,買貨的不肯收回多余銀子。農(nóng)民見他去遠了,心里很不安,看見有個討乞的走來,把那多余銀子盡給了乞丐。
16 唐敖見到這一幕幕場面,心里好不動情:來到此地,就像到了另一世界,見到的是一幅幅人間行樂圖。他拉住多九公,在城里暢游,以領(lǐng)略此地風俗民情。
17 他們路遇兩位老人,年紀雖大,卻是鶴發(fā)童顏,滿面春風。唐敖和他們見禮,問了名姓,二老是同胞兄弟,一個叫吳之和,一個叫吳之祥。兩老聽說客人來自大唐國,便邀他們到家里喝茶。
18 唐敖、多九公高興地跟隨他倆而去。只見兩扇柴門,四圍籬墻,內(nèi)有堂屋小園,廳中懸著一個小小的匾額,上書“渭川別墅”四字,系國王親筆所題。
19 多九公暗暗對唐敖道:“他兩個既非公卿大臣,為何國王親為他們題寫匾額?看來兩人必有來頭。”一會兒,書童送上茶來,賓主寒暄了幾句,便天南地北地閑聊起來。
20 吳氏兄弟問起大唐國風俗,覺得不可理解。例如人死了,要造什么風水寶地,以求子孫富貴騰達。他們說:“如果覺得一塊寶地就能使家業(yè)發(fā)達,那么看風水的人.必為自己留用。試問,他們的后輩能有幾人發(fā)達了呢?”
21 對內(nèi)地人好花費也有諸多評論,說道:“生了孩子,要辦滿月、百日、周歲酒宴,富貴人家還要演戲慶賀。子女生了病不去就醫(yī),卻去東庵許愿,西廟燒香,求神佛保佑,甚至將子女送入空門,真是太過愚昧?!?/p>
22 他們說,唐人好爭訟,兄弟爭產(chǎn)業(yè),家族鬧糾紛,往往耗費無數(shù)資財訴于公堂。許多人家道就此中落,只肥了那些設(shè)計鋪媒、誣控良善的刀筆吏,到頭來反害了自己。
23 談到飲食,兩兄弟對唐人奢華之風很不以為然。宴客辦酒,十分鋪張,菜肴“不辨味之好丑,只以價貴為尊”,像燕窩價貴,每席必備此物,其實這東西形如粉絲,味同嚼蠟,又有什么好吃?無非是夸富而已。
24 吳氏兄弟還談到內(nèi)地有三姑云婆、女子纏足等惡俗,認為這是對婦女的坑害。婚姻關(guān)系到男女的終身大事,何必求門第相對、女子纏足?何況兩足殘缺,步履艱難,又哪里算得上美?
25 兩老正說得興致勃勃,有個老仆人慌慌張張進來報告道:“稟兩位相爺,宮中有人來報,說國王有軍國大事要與相爺相商,一會兒就到?!?/p>
26 多九公聽了,暗暗想道:“我們家鄉(xiāng)有人會客.見客人久坐不走,往往借口別的事把客人打發(fā),看來這里也未能免俗,還以相爺嚇人,真是可笑!”便同唐敖起身,和吳氏兄弟道別。
27 吳氏兄弟道:“蒙兩位大駕光臨,不意國王有事找我們兄弟,未能留話,甚為抱歉。待我們見過國王,再到船上拜見?!碧?、多兩人離了吳府,見有人在掃道迎賓,知道兩兄弟所說是真。
根據(jù)表3的水析結(jié)果和小型試驗結(jié)果,在實際的工業(yè)生產(chǎn)中,采用Φ150 mm、Φ100 mm旋流器對進入流程的礦泥進行了三次脫泥,下面為脫泥前后給礦、溢流和沉砂水析分析結(jié)果,如下表4:
28 歸途上,多九公對唐敖道:“我見吳氏兄弟舉止高雅,原以為他們是隱士,沒想到卻是當朝宰相。他們說話謙恭有禮,講的事理又是明理透徹,真不愧為君子國大臣!”
29 回到船上,林之洋已先回來。他對他們說,這里的商販很多,貨物也很充盈,價格低廉,幾乎沒什么生意可做,還是早早開船離開此地。
30 正在這時,吳氏兄弟派家人送來名帖,帶上許多點心、果品,并賞給水手們十擔倭瓜、十擔燕窩。唐敖和多九公寫了回單,把禮收了。
31 家人剛走,吳之和又趕來送行。他對唐敖、多九公道:“我弟弟現(xiàn)仍在家中奉候國王,不能前來送行。小弟把剛才兩位來府之事稟明國王,國王聽說兩位大賢到此,特命我來為你們送行?!碧?、多兩人向他再三致謝。
32 吳之和走后,水手們把倭瓜、燕窩都抬到后艙。夜晚,煮了一鍋倭瓜燕窩湯。大家吃了,說燕窩就像粉條,并不好吃,剩下許多,那倭瓜卻都吃了。
33 林之洋聽見,暗暗歡喜,便托多九公按粉條價格給幾貫錢,向水手們把燕窩買了,收在艙里,說道:“怪不得連日喜鵲朝我喳喳叫,原來有這樣好的財運!”
34 正在開船,忽聽有人喊叫救命。唐敖出艙看,見近旁有條漁船,船上站著個美麗少女,渾身水濕,身披一件皮衣,內(nèi)穿一件銀紅小襖,胸前斜插一口寶劍,被人捆綁在船桅上。
35 唐敖問船上漁翁夫婦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何把那少女綁在船上。漁翁道:“小的是青丘國人,來此打魚。不想投網(wǎng)數(shù)日,未網(wǎng)著大魚,今日下網(wǎng),網(wǎng)得這女子,我想帶回去多賣幾貫錢?!?/p>
36 唐敖跳到漁船上,問少女道:“你是誰?為何落在海中?是失足下海還是有意輕生,快把實情講來,我好救你。”少女聽了,滿眼垂淚,說了經(jīng)過。
37 少女名叫廉錦楓,家住君子國水仙村,現(xiàn)年十四歲。父親廉禮,曾是國中上大夫。三年前,鄰邦有外敵入侵,國王命他帶兵馳救,他誤入重地,折損人馬,以致發(fā)配遠地,死在異鄉(xiāng)。
38 錦楓家有母親,病后虛弱,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吃些海參養(yǎng)身。本地無海參買,她便勤練泳技,下海撈參,不想今日誤入網(wǎng)羅,被漁夫打撈上來。
39 唐敖聽了,和漁翁商量道:“你把這小姐放了,我給你十貫酒資?!睗O翁連連搖頭,說:“今幸有此財運,我后半世就指望她度日,豈是十貫錢能買的?客人少管閑事?!?/p>
40 林之洋也過來勸說:“魚落網(wǎng)里,是你的;而她是人,不是魚!你要不放,我就跟著你,看你能把她怎的!”漁翁聽此一說,撒潑起來:“好!你們這伙強盜,敢來白天行劫,我和你拼了!”
41 唐敖連忙勸住,對漁翁道:“你要多少錢,才肯放這小姐?”漁翁道:“多也不要,須得一百兩銀子?!碧瓢交嘏撊硪话賰摄y子,付給漁翁,漁翁方才解去草繩,把少女放開。
42 廉錦楓同著唐敖、林之洋回到大船,除去皮衣皮褲,向唐敖拜謝,又問了他們名姓。那漁船隨即駛離。
43 唐敖問明水仙村離此不遠,要送她回家。錦楓道:“小女剛才海中撈的海參,都被漁翁拿去,我想再下海撈它幾條,回家侍奉母親,不知恩人可肯稍等片刻?”
44 唐敖應(yīng)允。廉錦楓便穿好皮衣皮褲,將身一縱,跳入海中。
45 少女下海片刻,不見上來。林之洋道:“妹夫不該放她下海。她小小年紀,跳入海中,不是淹死,便被魚吞,枉送了性命?!倍嗑殴溃骸翱此b束,像是熟識水性,況又帶著劍,即使遇到大魚,也不礙事。”
46 等了多時,還不見少女蹤影。林之洋急了,忙叫水手下海找尋。水手下海后,不多時回報道:“那女子和一個大蚌相斗,已除了大蚌,一會兒就上來?!?/p>
47 說話間,廉錦楓已躥上船來,她脫去皮衣皮褲,手捧一顆明珠,向唐敖下拜道:“小女為感恩人搭救,無以為報,剛才在海中取參,見到一只大蚌,便把它殺了,取出這顆大珠,獻給恩人?!?/p>
48 唐敖見珠圓潤光亮,世上罕見,叫錦楓把它獻給國王。錦楓道:“國王曾頒諭旨,臣民如將珠玉進獻,不但將寶物燒毀,還要問罪,還是恩人收了,小女心里方安?!?/p>
49 唐敖見她心地至誠,便把珍珠收下,而后命水手揚帆,朝水仙村進發(fā)。一會兒船到水仙村,錦楓取了參袋、皮衣下船,唐敖、林之洋、多九公隨她同行。
50 錦楓回到家中,把遭遇的事告訴母親良氏。夫人出來,拜謝唐敖救女之恩。兩人談起家世,方知廉家先祖也住在嶺南,南北朝時因戰(zhàn)亂逃到此地,說起來與唐敖還有點遠親關(guān)系。
51 良氏夫人隨即叫兒子廉亮過來與唐敖相見。唐敖見他們家境艱難,從懷中取出兩封銀子,交他們貼補家用。
52 臨別時,良氏夫人又托付唐敖,說自己已病入膏肓,難久人世,想把兒女終身大事托付于他,唐敖也答應(yīng)了。三人辭別回船。唐敖想到錦楓的孝心,便有將她聘為兒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