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箐雯
摘 要:文章從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發(fā),論證“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為將國家治理到“全然之極”,使整個社會的物質、精神、生態(tài)等各方面均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tài)。并且,還從邏輯的貫通性、全書義理的一致性、與傳統(tǒng)思想的契合性三個角度,論證了此種解釋的合理性。
關鍵詞: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治理國家;盡善盡美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78-0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1]《大學》開篇就談及“止于至善”。對此,有些學者持朱熹的觀點,即將“止于至善”理解為“明明德”與“新民”的最終目標[1]。筆者認為,“止于至善”的內涵是將國家治理到“全然之極”,使整個社會的物質、精神、生態(tài)等各方面均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tài)。
一、朱熹對“止于至善”的理解
對“明明德”的理解。朱熹的解釋是:“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聚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秉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1]“明德”是每個人生而就具有的認知能力,能夠指引人們“聚眾理”、“應萬事”。朱子云:“惟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故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咸備,蓋其所以異于禽獸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天地以贊化育者,亦不外焉,是則所謂明德者也?!盵2]人人生而有的“明德”是“氣之正且通者”,其“萬理咸備”。正因“明德”的存在,人們才有認識天理的可能。結合朱熹“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①的思想,可知在朱熹處,天理外在于人心。人心只是“氣之靈”,我們無法向內求得至善至純的天理,但人人天生就有“明德”,即認識萬物之理的能力,這種能力一直在發(fā)揮作用,卻會因為我們的氣秉與人欲而受到遮蔽。故我們須向外用力,用“敬”的工夫先涵養(yǎng)心氣之靈,去掉人心種種的活動與欲念,使心智察識世間之理,然后通過格物的工夫求得萬物之理。而“理一分殊,月映萬川”,天理作為整體分攝萬事萬物,乃至每一具體事物,每人每物都具有普遍的天理,故我們可以通過“格物”求得眾理,而后獲得天理。故“明明德”就是去掉氣秉之拘,使明德彰顯,從而指引我們認識萬物之理,為求得天理做好準備。對“親民”的理解。朱熹遵從程伊川的觀點,認為“親民”即“新民”,即在自明其德后推己及人,幫助他人去除掉種種心的欲念與活動,使人天生的認知能力彰顯。
在上述兩個命題基礎上,朱熹給出“止于至善”的解釋?!爸拐撸刂劣谑嵌贿w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1]。即“止于至善”是“明明德”與“新民”的標準,這就出現(xiàn)了以下問題:其一,按照朱熹的說法,“明德”是人認識能力的發(fā)揮,但“明德”的功用會受到限制,人心又無法向內求理,所以就要用“敬”的功夫,去掉心中種種錯誤的活動,從而使“明德”的認知能力得到彰顯,達到“止于至善”,即“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這樣便有可能產生“以理殺人”的問題。人正常的物質生活欲望是自然而然的,正常的心上活動,不能不顧一切地去除,也無法去除。畢竟,“無一毫人欲之私”的社會是極其可怕的。其二,退一步講,假設我們允許這個社會中的所有人都能摒除 “人欲之私”,那“明明德”能夠做到“止于至善”嗎?按照朱熹的思想,“明明德”做到“止于至善”,人的認識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盡到“天理之極”,而后就可通過“格物”獲得萬物之理[1]。然而人的認知能力與范圍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做到物之表里精粗皆至,王陽明早年格竹子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筆者認為,我們只有秉承蘇格拉底“自知自己無知”的態(tài)度認識這個世界,保持一種客觀謙遜的求知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身的認知潛能。其三,朱子的“三綱領”亦存在著邏輯問題。主體是統(tǒng)治者,若按“新民”做推己及人的理解,“止于至善”是“新民”的標準,那“新民”的“止于至善”是統(tǒng)治者的“止于至善”,還是統(tǒng)治者通過“新民”,使百姓的認知能力達到最大的程度,達到“止于至善”?據(jù)筆者所知,朱熹對這一點也沒有解釋。若是統(tǒng)治者將“推己及人”這件事情做到最好,那側重點就在于統(tǒng)治者,人們是否文明開化完全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個人行為;若按照第二種理解,那么側重點就在于結果,而人們的認知方式則不做具體固定。而且兩種解釋不論何種,都會進入“存天理、滅人欲”的弊端中。
二、“止于至善”應理解為整個社會的盡善盡美
對“明明德”的理解,筆者認為,朱子的解釋與孔孟的思想不是一貫的。孔孟認為,性體是每個人生而就有的善性與感知能力,它一直在發(fā)揮功用并通過心的活動表現(xiàn)出來。不過,因為人們錯誤欲念的遮蔽,性體的功用會受到局限,人會出現(xiàn)錯誤的行為。但人們可以向內用力,在心的活動上體悟到性之功用,通過善行的教化去掉心中的遮蔽,從而使性體彰顯,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tài)。在這里明德就是性體,就是至善至純的成分,它指引人們做出符合善的行為。正如孟子強調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盵3]人們性體中包含著純善的因素,并且如“牛山之木”般可以不停地發(fā)揮其功效,指引人們做出符合明德的善行??追f達在《十三經注疏·大學》中說:“在明明德者, 言大學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章顯之。”[4]每個人(包括統(tǒng)治者)都可以明明德,都可以使自己的善性彰顯,指引自己行為向善。對“親民”的理解,這里“親民”的主體為統(tǒng)治者。不過,筆者認為,“親民”就是“親民”,而非“新民”。漢唐之前我國古典學有“親民”,卻沒有“新民”[5]。此外,明代王陽明從儒家傳統(tǒng)經典出發(fā),論證“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6]?!洞髮W》中“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與《尚書·堯典》中“以親九族”皆取“親”字意,言統(tǒng)治者應愛護、親近民眾?!坝H民”即愛民、養(yǎng)民、富民、教民,在保證百姓物質生活的同時得到教化,使明德彰明,“親民”可包括“新民”。
“止于至善”應該是指整個社會的治理狀況達到“止于至善”,是社會的各個要素、各個方面“處于事理當然之極”的狀態(tài),從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統(tǒng)治者明其明德是親民的必要條件,而親民又是止于至善的必要條件。人人都有明德,都應通過后天的工夫使其彰顯,而統(tǒng)治者亦有其明德,不過,其明德包括自己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私德”和治理天下的“公德”。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明其明德既指個人私德的完善,亦指其公德的發(fā)揮,而公德的發(fā)揮就就是國家治理,也即“親民”。“親民”包括富民、教民,既使百姓有充分的物質生活保障,又有豐富先進的精神生活?!坝H民”的標準就是“止于至善”,是整個社會的治理最完滿的狀態(tài),即社會的各個要素、各個方面“處于事理當然之極”。
三、此種理解的合理性
此種理解的合理性,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得到論證:(1)邏輯的一致性。此種理解的邏輯結構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懊髅鞯隆笔敲總€人天生善性的彰顯,當然包括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善性的彰顯除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私德”外,還有社會治理方面“公德”,這就要靠“親民”來實現(xiàn),以使社會各方面趨于完善,這也就是“止于至善”。這樣理解“止于至善”,與“明明德”和“親民”的解釋相貫通。(2)與全書義理的一致性。首先,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于至善”,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由內圣向外王的擴充過程,這與《大學》首章的意思相一致?!肮胖髅鞯掠谔煜抡撸戎纹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盵1]“明明德于天下”讓統(tǒng)治者的明德澤被天下,使社會的各個方面處于全然之極的狀態(tài),也即“止于至善”;而要將天下治理好,即“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要有一顆愛民、親民之心;要治理家國天下,就要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己明德”。由此可見,對“止于至善”的解釋,與后文的義理相照應。其次,在《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的第三章,亦可以找到對“止于至善”的解釋。“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憟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盵1]這里講的是君子“止于至善”的方法,君子通過不斷地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德行,多做益于百姓之事,“盛德至善”,將國家治理好,民才不會相忘,才會愛戴、尊敬統(tǒng)治者。因此,將“止于至善”理解為使整個社會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tài),這與全書的義理相一致。(3)與歷史文本與傳統(tǒng)思想相契合。如前文所述,“明明德”的解釋符合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親民”的解釋也符合《大學》的歷史文本,故由“明明德”與“親民”推理得到的“止于至善”的解釋,也應符合儒家傳統(tǒng)思想??鬃釉凇墩撜Z》中曾兩度提及“堯舜其猶病諸!”意即連堯舜都覺得難以做到的事:一是“修己以安百姓”[7];二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7]。這兩句話的意思都為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愛民,將國家治理好。在孔孟的思想中,堯舜是圣人的典型,那連堯舜都覺得難以做到的事情,不正是“止于至善”的最佳說明嗎?還有一個論據(jù),就是孔子本人的志向。《論語·公冶長》:“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7]其中的“老者,朋友,少者”可以說涵蓋了天下百姓??鬃幼鳛槭ト?,其最大理想就是國家得到最好的治理,百姓得到最好的照顧,這不就是“止于至善”所要實現(xiàn)的“至善至美”社會嗎?
注 釋:
①牟宗三.二程全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四[A].中國哲學十九講[C].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338.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3.
〔2〕朱熹.朱子全書(第六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07-508.
〔3〕楊伯峻譯注.孟子·盡心章句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8.233.
〔4〕鄭玄,孔穎達.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之六黃侃經文句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81-982.
〔5〕林志純.親民與新民——古典史學的一場爭論[J].史學集刊,2000,(1):18-19.
〔6〕(明)王陽明.傳習錄[M].張懷承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4.3.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0,91,82.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