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必將形成文化差異。而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說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又一方沃土。椒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造就了椒江人勤勞善良、勇敢豪爽的性格特點,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椒江文化。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我嘗試著將椒江文化與品德課程有機整合,與學生一起走進椒江文化,探究椒江文化,內化椒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一、解讀椒江文化,提煉文化精髓
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都是在歷史變遷與環(huán)境變化中不斷發(fā)展、沉淀下來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品德課程資源的源頭活水。椒江位于臺州灣入海處,是我國最早的海洋漁業(yè)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傳統(tǒng)民俗活動與風俗源遠流長。居民的飲食、居所、家具、活動等無不滲透著獨特的文化和民俗風情,極具特色。我全面解讀椒江特色文化之后,提煉出有益于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文化精髓。
(一)走進飲食文化,傳承智慧與仁愛
椒江位于東海之濱,海洋漁業(yè)非常發(fā)達,《椒江竹枝詞》中寫道:一夜潮回葭芷船,花蚶白蟹不論錢。記過周七娘娘廟,滿地青蝦帶雨鮮。這是寫椒江水產品之多,無論花蚶、白蟹,還是青蝦、鰻魚,到處都是活蹦亂跳的,不但價格便宜,而且貨色新鮮。椒江的農作物又以水稻為主,麥類、薯類、玉米、豆類也大量種植,因此椒江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椒江本土特色美食有姜湯面、食餅筒、豬肉麥餅、面結、炊飯、肉骨粥、綠豆面碎、核桃蛋仙人燒、綠豆面碎、粽子、山粉糊、漾糕、重陽糕、青團、雞子酒等。
(二)走進節(jié)日文化,傳承勤勞與簡樸
椒江人世代靠海而居,以海為生,孕育出豐富神奇的節(jié)日文化:“立夏拄腳骨”、“六月六,狗洗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椒江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送大暑”節(jié):椒江的漁民千百年來以出海捕魚為名,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每年逢“大暑”這一天,此地漁民便都要舉行“送大暑船”的習俗活動。“送大暑船”隊伍里不僅有開道人員、舞龍隊、腰鼓隊、銅管樂隊,還有由兒童裝扮成各種魚和蚌的表演、蕩湖船、地戲,再加上7乘小轎,最后就是香客隊伍。漁輪將裝有大暑船的竹筏子拖運至椒江口外,隨著退潮,借助著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順江而下,越漂越遠,也帶走了人們美好的祝愿。
(三)走進名人文化,傳承勇敢與堅毅
潮起潮落幾度春秋,大海以她寬廣的胸懷鑄就了椒江人勇敢不屈、堅定剛強的優(yōu)秀品質。
雖說椒江陸地面積才280平方公里,但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文化名人柵浦何氏,祖孫十幾代共留有著述38部、數百卷;中國畫畫家、版畫家朱宣咸,他的氣勢恢宏,題材廣泛;佛教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灌頂大師也從章安走向天臺國清寺,開創(chuàng)了一代佛宗……椒江人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二、體悟椒江文化,提升文化素養(yǎng)
開發(fā)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服務品德課程教學,必須要以兒童的發(fā)展為本,以兒童獨有的視角審視地方文化,遴選符合兒童特點的本土文化,豐富平的學科的課程資源,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達成。教學實踐中,我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幾項活動,以期在活動中引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學習,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一)家長助教,在活動中體驗文化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椒江文化浸潤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品德課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提煉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文化精髓,組織各類適合學生的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讓椒江文化真正走近學生的身邊,走進學生的心靈。家長助教,便是其中一個及其有效的教學方式。我們班有個家長助教團。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可以說是群英薈萃,各領風騷。我組織了《認識椒江常見海鮮名稱及灘涂找海鮮活動》、《了解姜湯海鮮面等特色食品制作方法》等家長助教課程。品德課程就是要重視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他們在椒江文化活動課中體驗椒江文化的魅力,才能讓課程變的對兒童有意義,也便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二)參觀訪問,在感悟中沉淀文化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就應該只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地向社會延伸。
椒江有兩個個著名的景點——解放一江山島戰(zhàn)役紀念地和章安古郡。解放一江山島戰(zhàn)役紀念地已列入國家100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單,有一江山島登陸戰(zhàn)紀念館、陳列館、紀念塔、烈士橋、將軍碑林、烈士墓群、戰(zhàn)斗場景大型浮雕群雕等,學生可以通過館內的展板、模型和大型沙盤以及多媒體三維實戰(zhàn)模擬電影等了解當年戰(zhàn)役的全過程。章安古郡已有2000多年歷史,三國以來一直是浙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章安古街滿街都是商店作坊,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府衙舊址、祠堂、牌坊,歷史悠久的古木屋、老宅等古建筑。穿行街中,腳下飽經風霜的石板路,章安橋那被風化的橋面和橋兩邊殘缺不齊的石階,仿佛在告訴我們它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橋下的回浦水,依然在不停地流淌,映托著浙東南最古老的歷史古郡。
(三)調查實踐,在共享中內化文化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因此,品德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椒江的節(jié)日文化,我請他們自由地分成若干個小組,分頭調查椒江的各個節(jié)日特色風俗文化。有的小組選擇“中秋節(jié)”、有的選擇“端午節(jié)”,有的調查“春節(jié)”,有的調查“元宵節(jié)”。三周后,各個小組以報告、圖片、實物展示等形式匯報交流調查結果,這一次調查活動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三、拓展椒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后,更多地注重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生存質量。品德課程注重課程內涵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與生動豐富的地方文化聯系起來,將地方文化與品德課有效整合,既能拓展品德課程資源,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生活、發(fā)展。“山光水色夕陽開,魚版初停鼓久催。稍坐磯頭待明月,布帆十幅海門來?!毕嘈庞辛私方幕慕?,這些新時代的“小椒江人”,必將與他們的先輩一樣,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勇立潮頭”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