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
中圖分類號:G63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044-02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急劇變化,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內容,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困境。認真分析困境的原因,才能找到克服困境的途徑和辦法。
1.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日趨復雜化,價值觀趨向多元化,而現(xiàn)代社會在思想文化領域上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因此許多價值觀都為自己找到合理存在的理論或事實根據(jù)。價值觀多元化,對于判斷是非能力較差的農(nóng)村中學生影響是多樣的,我們尤其要注意到它的負面影響。譬如:權位、財位、拜金、留守兒童、迷戀網(wǎng)絡等,個別偏遠山區(qū),大面積出現(xiàn)留守兒童,網(wǎng)吧泛濫等現(xiàn)象,這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使中學生在確立學習目標時產(chǎn)生了懷疑和迷茫。我們的學生經(jīng)常有些標新立異、輕知識淡學問的網(wǎng)絡語言掛在嘴邊,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小孩的信口開河,不當會事,但正是這種掉以輕心的思想使許多孩子在不經(jīng)意中形成了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
正是因為這些不良社會風景的負面影響,我們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面對學生思想中既有多種價值觀也有很多不穩(wěn)定趨向,尤其是一些與我們的工作方向相背離的趨向,這些使我們的工作一開展就面臨重重困難。
2.家庭教育對學校德育成果的抵消
德育工作的開展,是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的,應該說,絕大部分家長是配合的,但這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行動上配合得法的人則少之又少。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有一條奇怪的"等式":5+2=0,即五天的學校教育與雙休日兩天的家庭教育相互抵消,效果等于零。這也是德育工作步步維艱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認為,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更不是一帖對人人都有效的靈丹妙藥,沒有家庭教育切實有效的配合,德育工作要順利開展是很難的。家庭往往是塑造一個人人格雛形的地方,而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似乎又不能為學校提供一個接近理想的人格雛形。
3.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方向
二十一世紀是個強調自我、強調個性的年代,學生進入了中學階段,叛逆心理開始萌芽并且進一步發(fā)展,這本來就是正常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但我們面對的新問題是學生最自我的強調過激,這表現(xiàn)為他們對個性的刻意強調。過于強調自我的學生容易把一切批評與教育看作是對他們個性的壓抑和鉗制,容易對教育者產(chǎn)生對抗心理,因此學校德育要特別講究方法,某些環(huán)節(jié)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師生關系的對立。到了這一步,德育工作不能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相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進行,一切只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德育工作就會陷入"欲速則不達"的困境,師生關系就會日趨極端化,甚至導致惡性循環(huán)。
4.對教育者自身原因的思考
老師要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必須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這包括精力素質和人格素質兩方面。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應該承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師范院校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單一人才,絕大部分的老師專業(yè)知識是過硬的,但就是綜合知識來講,難免有說欠缺。對于一些新學科的了解,我們掌握得極為有限,甚至在某些方面知道的還不如學生多,但不是所有老師都能正視這一點,又因為種種客觀原因,忽略了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完善。我們要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培養(yǎng)"四有"新人,必須提高我們教師隊伍思想素質。作為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教師,不僅要有理論知識,更要有實踐知識和能力,并在工作崗位上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能,課堂教學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要求。
另外,傳播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學生接收的信息量非常龐大。一方面,這可能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產(chǎn)生很大影響,設置有一些誤導;另一方面,它又提供給學生更多判斷是非的參照物。因此,他們對教育這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教育者,只有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作用。德育工作中付出大收獲少往往是因為老師本身的精力水平或人格魅力不夠,威信不高,達不到讓人心悅誠服的效果。
同時,每一屆的學生都有較大的差異,但教育者的德育方式一旦形成,大多一成不變或者換湯不換藥,以同樣方式教育不同的學生,效果自然要打一些折扣。然而,從教育體制方面講,應試教育造成大部分師生對學業(yè)成績重視、對思想品德相對忽視的局面也是客觀存在的。德育是比較難完全量化的,這使得長期以來,學生的思想品德等級往往由班主任一句話說了算,而班主任對學生的德育評定依據(jù)又往往是學業(yè)成績好壞說了算。
德育工作要面對的困難是層出不窮的,但路總歸是人走出來的,困難越多的工作就越富有挑戰(zhàn)性,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學校是培育未來棟梁的搖籃,老師則是學生人格靈魂的塑造者。要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職業(yè)要求我們必須具備有大的愛心,每一個教育者都是無私博愛的,任何缺乏敬業(yè)之心、愛生之情的人,都不可能講臺上堅持到桃李芬芳的一天。只要我們一天仍然充當一名教育者的社會角色,我們就應該不斷把自己的愛傳播。
當我們面對那些看似教而不化,感而不動的學生時,當我們的豪情壯志被現(xiàn)實問題消磨的漸漸暗淡時;當我們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不經(jīng)意中已改了初衷的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再不堪的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孩子的判斷是非能力差,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無畏風雨,迎難而上,以一個教育者的勇氣和堅強去乘風破浪,直面德育工作中的困難,迎接每一個挑戰(zhàn)!endprint
讀與寫·下旬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