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愛好攝影,想設計一面照
片墻,把自己滿意的10至20張照片掛出來。這些照片橫豎、大小都不同,不想把它們組成規(guī)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但也不想排列太過隨意,請問如何美觀地排列照片墻?另外,如何在墻上不用釘子懸掛相框?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我找了幾組搭建照片墻的實際效果圖和排列示意圖供你參考。
圖01沙發(fā)墻排列示意圖
圖02 沙發(fā)背后這片墻面比較開闊,如果想做密集感的照片墻效果首選此塊區(qū)域,可輕松成為客廳視覺焦點。
相框數(shù)量多又尺寸差異較大的話,選擇上下軸對稱為好,就是圖中沿黑色中軸線上下對稱,但不要搞成鏡面反射般的精確對稱??梢宰龀芍鲌D軸對稱和次要圖斜角對稱,比如圖中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呼應。
圖03床頭照片墻示意圖
圖04床背后的墻面最通常的做法是單獨放一張超大照片,但如果還是覺得太空希望墻面能再豐滿一點,不妨放上一橫一豎兩張主圖,幾張小圖填補空角。既不失簡潔又有錯落感
圖05柜子照片墻示意圖
圖06柜子背后的照片墻,如果柜子上沒有任何電視機、臺燈、花瓶等物件,就可以繼續(xù)按照一橫一豎兩主圖+次圖圍繞的模式,搭成一個略窄于柜子寬度的形狀即可。但是如果柜子上有別的東西,就要把這件東西造成的視覺效果考慮進去
再介紹一個掛相框利器“魔力扣”,可以在不損傷墻體的情況下掛相框。魔力扣兩側(cè)是強力無痕膠,當中是蘑菇頭子母搭扣可以強力咬合,針對不同重量的相框有不同承重尺寸,而且與墻面無縫隙。
圖07 魔力扣
街拍和紀實攝影有何區(qū)別?
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回答。街拍是一個口語化的稱呼,紀實攝影是個比較學術的稱呼。不管是什么風格的街拍攝影作品,只要不在后期中增、減人物,改變主體和過度加工,也可以算紀實攝影的范疇。
相對于傳統(tǒng)的紀實攝影,一般的街頭攝影,由于事先缺乏針對性的準備,隨意性較強,拍攝時間短,很難深入、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一個事件或人物,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計劃地去講一個故事。如果在街道上尋找特定的人群然后進行拍攝,那么也自然朝著傳統(tǒng)紀實攝影靠近了。
傳統(tǒng)的紀實攝影,要了解你的拍攝對象,有詳細的拍攝計劃,經(jīng)過長時間拍攝而成,針對性很強,并要為被拍攝者署名。例如,很多評論家批評薩爾加多的作品是消費苦難,就是因為他的作品沒有寫上被攝者的名字。
如何才能拍出漂亮的剪影效果?
拍攝剪影,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選擇好主體。
最好是拍攝一些有明顯輪廓、容易辨認的主體,例如人的側(cè)面頭像、自行車、汽車、建筑等,而且要小心被攝主體不要有太多的重疊,否則拍出來的畫面上只會看到若干黑色色塊,看不出拍的是什么;
2.不要開啟閃光燈。
閃光燈通常是用來照亮主體或補光的,在拍攝剪影效果時,我們需要主體曝光不足,因此不能開啟閃光燈。如果是用自動模式一定要轉(zhuǎn)到P擋模式或其他模式,因為全自動模式下閃光燈經(jīng)常會自動開啟;
3.逆光或側(cè)逆光拍攝
拍攝剪影,一定要尋找逆光或側(cè)逆光角度,令主體背面有強烈的光線而正面沒有或較少光源;
4. 對焦在主體上
在第一點提到主體要有清晰的輪廓,因此要把對焦點放在主體上,這樣主體的邊緣會更清楚;
5.靈活運用測光
測光對拍攝剪影很重要,如果主體過曝,則拍不出剪影效果;如果主體曝光嚴重不足,則可能使背景也很暗。拍攝時可以把相機調(diào)到點測光模式下,對天空或主體背后的光源測光;也可以采用中央重點測光方式,同時配合測光鎖定和曝光補償功能,這樣就能拍出漂亮的剪影效果。
能否介紹幾種常見實用的棚拍人像用燈技巧?
給你介紹3種常見的棚拍用光方法:
1.適合妝面的亮眼“鱷魚光”
10 “鱷魚光”布光圖。
鱷魚光又叫“美女光”,通常是從兩個柔光箱的中間去拍攝,能獲得明亮的眼神光,讓人物面部得到均勻照明,使皮膚和頭發(fā)看上去更加柔美。臉頰上淡淡的陰影使模特更具有立體感。拍攝時需注意兩點:一是人物兩側(cè)一定要加上反光板減小光比,使光線過渡更加自然;二是人物務必要靠近光源,所以更適合半身或特寫。
2 單燈反射打造柔和光線
11.單燈拍攝布光圖。利用反光板遮擋背景受光,讓光線只蔓延到模特的區(qū)域
室內(nèi)單燈拍攝時需要注意模特面部的受光區(qū)域,以及背景不能有光線,模特和背景要保持一定距離。如果背景吃光,模特面部就會和背景融為一體。
身邊有不少攝友在玩定焦鏡頭,我也想買一只,平時出門旅游時拍著玩,請問最好買什么焦段的定焦鏡頭?
長期以來,“定焦鏡頭優(yōu)于變焦鏡頭”的觀點一直流傳在攝影愛好者中,其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大師都用定焦鏡頭;二是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效果好。其實,這種說法有一定片面性。首先,的確有不少大師用定焦鏡頭,但用變焦鏡頭的大師也不少;其次,一般來說,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素質(zhì)好,尤其是徠卡、蔡司這類世界名牌鏡頭,但衡量攝影作品好壞不只是鏡頭的光學素質(zhì),更主要的還是攝影者的立意、拍攝題材、構(gòu)圖、曝光等器材之外的東西。況且在某些場合(比如新聞攝影),變焦鏡頭更有優(yōu)勢。筆者以為,無論是定焦還是變焦鏡頭,運用好了都能拍出好照片。現(xiàn)在流傳的街拍要用24-50mm焦距鏡頭、拍人像要用85-135mm焦距鏡頭的說法也并不適合所有人。用85mm“人像”焦段拍人文、風光的高手很多,一樣很有味道;用24mm“風光”焦段拍人像的佳作也比比皆是,甚至更有沖擊力。需要自己長期用心體會,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焦距范圍和鏡頭類型。 如果只是隨便玩玩,以記錄為主,個人不建議一開始就玩定焦鏡頭。一是帶著多只定焦旅行會很累,而兩、三只變焦鏡頭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旅行需要;二是定焦鏡頭不容易用好,需要一定基礎,初學者不易掌握。如果你愿意投入一定精力和財力去體驗攝影,建議還是先用變焦鏡頭拍攝一段時間,找出自己最常用或最喜歡的焦距,買這個焦距的定焦鏡頭。
我最近用三腳架拍夜景時,開了鏡頭的防抖功能,旁邊的同伴告訴我這樣不對,應該關掉。請問是這樣嗎?
你同伴是對的。目前大部分鏡頭的防抖結(jié)構(gòu)是由陀螺儀和浮動鏡片組成,陀螺儀偵測抖動,浮動鏡片做出相應反向補償,這樣就可以達到防抖的目的。防抖技術的運用可使手持拍攝的成功率提高,也成了一些攝影人購買鏡頭的重要指標之一。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當使用三腳架時,如果防抖系統(tǒng)仍在工作,機身的反光板抬升、快門開合引起的高頻振動同樣會被鏡頭偵測到。浮動鏡片就會做出相應移動改變光路,但其實這時相機是靜止的,因此這種“防抖”反而降低照片質(zhì)量。所以,在使用三腳架拍攝時,最好將防抖關閉,同時開啟反光板預升,保證畫質(zhì)。
影友容易犯的類似錯誤還有:
1.大光圈就是一切
大光圈可以帶來迷人的焦外和淺景深視覺效果,因此很多攝影愛好者“信奉”大光圈就是一切。其實這是容易陷入的誤區(qū)之一。例如在拍攝人物頭部肖像時,使用大光圈f/1.4拍攝,當焦點落到眼睛上,很容易造成人臉邊緣模糊,整體效果并不好。而沒有經(jīng)驗的拍攝者很容易忽略這點。很多情況下f/5.6~f/8的光圈應用更廣,既有足夠的景深,能表現(xiàn)出鏡頭的最佳成像質(zhì)量,還可以增加拍出好照片的幾率。
2.很少使用高感光度
提升相機感光度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一是提高每個像素點的亮度和對比度;二是使用多個像素點共同完成原來只要一個像素點來完成的任務。很多愛好者害怕提高感光度會導致畫質(zhì)下降,因而不敢用高感光度。其實這是得不償失?,F(xiàn)在的中高端無反、單反相機的高感表現(xiàn)都可以滿足大部分的拍攝需要,因此并不是所有場景都必須使用ISO 100來完成,尤其弱光環(huán)境下需要使用ISO 800~3200甚至更高的感光度拍攝并不是“禁區(qū)”,配合后期使用軟件進行降噪處理會有不錯的結(jié)果。對于珍貴的畫面,即使使用高感光度圖像質(zhì)量有所下降,能夠拍到也比拍不到好許多。
3.過度使用相機的內(nèi)置銳化參數(shù)
我們已經(jīng)看過太多因相機的銳化設置過高,使攝影作品看著顯得“很硬很假”的情況。因此不論使用哪種后期軟件進行銳化,建議相機內(nèi)的銳化設置參數(shù)不要調(diào)整得太高,特別是拍攝人像時更要小心謹慎,而銳化應該放在整個后期處理的最后一步。
4.對色彩空間的錯誤認識
色彩空間又被稱為色域,其實可以理解為顏色范圍、豐富程度。拍攝前應根據(jù)照片的輸出需求選擇正確的色彩空間,目前大多數(shù)攝影愛好者對色彩空間并不了解,不論照片有哪種用途都選用sRGB,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色彩空間實際與照片用途有關。在平時的網(wǎng)絡瀏覽中,基本只能顯示sRGB。而在輸出大幅作品時建議改用Adobe RGB,這樣能獲得更豐富的色彩細節(jié)。
5.拍攝前不檢查相機參數(shù)設置
專業(yè)攝影師有個很好的拍攝習慣,在結(jié)束一天的拍攝后會將相機的參數(shù)恢復到默認狀態(tài),以防止第二天在拍攝時忘記調(diào)整。否則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錯過很多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