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韓流滾滾。特別是在電影、電視、音樂、時尚等領域,韓國文化被中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廣泛認知。于是,中國也形成對韓國視覺文化的一些主觀想象,比如年輕化和娛樂性等。但是在攝影領域,我們對韓國影像所知不多。特別是紀實攝影范疇,韓國攝影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表達的風格,對中國攝影界來說幾乎是陌生的。
因此,當我有幸看到柳銀珪、李誠恩、李圭哲、許賢珠、金志姸五位韓國中年攝影師的紀實攝影作品時,一方面被他們成熟影像的表達力量所震動,被影像傳遞的情緒所感染;另一方面對他們攝影主題注重歷史發(fā)掘與反思精神而感敬佩。五組攝影作品,其拍攝對象是韓國當代社會的橫向空間,攝影師不惜十年、二十年的光陰,沿著時間的歷史縱向線,用鏡頭在傳統文化中的縱深處探尋:韓國農民用一生創(chuàng)建他的“桃花源”;海島中老年婦女潛海捕魚;韓國被消除的薩滿教;在日本奮斗的朝鮮學校;以及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慰安婦的吶喊。
五位攝影師的五個主題,各自沒有關系,但是它們都以攝影的方式,深入觀察與思考韓國歷史和傳統是如何在當代社會的復雜發(fā)展中掙扎、奮進。我意識到我們誤以為韓國視覺文化所應有的新潮與娛樂性是多么的局限和片面,這五位紀實攝影師的作品,讓我體會到韓國攝影人聚集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以及他們的攝影文化價值觀。
柳銀珪的作品《一生一路》,是一篇當代韓國“桃花源記”影像志。作者柳銀珪追蹤被攝人物27年,以一顆恒定不變的心來拍攝依靠信念生活的“宋志憲”及其家族。面對被攝對象的傳統氣質與生活形式,柳銀珪的影像也是如此得抒情與莊嚴。拍攝朝鮮民族傳統服飾、祭奠儀式時,攝影鏡頭顯得非常平靜,沒有追逐報道影像的激昂。被攝者在鏡頭前也表現得真切又自然。這組作品優(yōu)美地展現了韓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里展現的“青鶴洞”式的當代隱居生活方式,是一次對隱秘的揭示,也是在當代紛亂的社會中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李誠恩的《牛島海女》是一組非常震撼的作品。她以獨特的視角和張弛自如的景別,飽含情感地拍攝了居住在韓國牛島上一個正在被當代社會慢慢淘汰的社會群體——海女。這些從一出生就注定要向大海討飯吃的漁民女人們,如今已經是滿臉皺紋,潛水服和工作服卷裹著她們衰老的身體,也釋放著她們迎接生活挑戰(zhàn)的飽滿力量。我們可以看出,攝影師拍攝的時間跨度、拍攝內容涵蓋了海女從潛水捕撈到祭祀的各個生活層面。我們可以看到海女們豐富的感情世界。也能感到這組作品是作者為當代韓國社會中這種傳統漁民文化消失而高唱的一首挽歌。
李圭哲的作品《韓國的薩滿》,色彩飽滿而純粹,畫面信息豐富,常常令人目不暇接。“薩滿”這種宗教活動,被韓國現代社會劃分為迷信,并要被強行消滅。攝影師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觀察,他認真地用鏡頭去保存這個涉及靈魂的獨特活動。紀實攝影使我們的思考有了觀看的前提,顯得非常重要。
許賢珠的作品《被剝奪的歲月》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每年韓國人在日本使館門口關于“慰安婦”的抗議活動,影像展現的是充滿抗爭的事件和憤怒難控的人群;另一部分則是這些受害者“奶奶”,被現實生活所遺忘的孤獨老人,同一個群體的不同生命狀態(tài)。這種結構的設置能夠表現出作者對事件的認識。
金志妍的作品《朝鮮文化學校在日本》,是在韓國之外、日本境內拍攝的。這組看似平靜的黑白作品,通過空間和人物的影像交織,給我們揭示了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當代日本社會排外的證據。作者沒有簡單地按照對災難事件的報道方式來拍攝,而是經過艱難的談判而獲得拍攝許可后,以一種冷靜的鏡頭語言拍攝這個學校的困境及人的奮斗。紀實攝影關注現實,而現實總是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和韓國在歷史問題上的爭議也是現實中無法回避的一個部分。
從以上攝影作品可以略知一些韓國紀實攝影的題材及風格,它既區(qū)別于歐美紀實攝影的傳統與當代面貌,更不同于日本的攝影。韓國攝影師們能夠花很長的時間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表現,同時又注重將攝影的當下性與社會的歷史性密切相連。這一點值得中國攝影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