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鐘美容,王強,韋麗華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南寧 53001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心絞痛[1]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狀動脈血液供應不足心肌驟然缺血與缺氧所致,是引起老年心臟病致死最常見的病因,已經(jīng)成為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糖代謝異常、超重和肥胖、缺少運動和心理壓力等[2]。據(jù)保守估計,目前國內冠心病患者達8000萬至1億[3],冠心病新發(fā)患者數(shù)以每年約600萬增長,且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冠心病心絞痛持續(xù)發(fā)作將使心功能逐漸惡化[4],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等不可逆的心臟功能缺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為了有效遏制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疾病進展,從根本上緩解病情,目前更多的臨床學者傾向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5],從不同治療角度給予患者癥狀及機制的雙重緩解。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已成為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筆者采用雷火灸對5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干預,并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50例相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00例患者均為2010年12月至2014年9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和心內科病區(qū)確診為心血瘀阻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治療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67±1)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個月,平均(3.2±0.4)個月。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67±2)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個月,平均(3.0±0.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6]及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公布的《急性冠脈綜合癥診斷與治療指南》和《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介入成功標準分為,①血管造影成功標準,即成功的PCI使冠狀動脈靶部位的管腔明顯擴大,殘余狹窄<50%,同時達到TIMI3級血流;②操作成功標準,指已達到造影成功的標準,同時住院期間無主要臨床并發(fā)癥(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胸痹心痛的診斷標準[7]。①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②輕者僅感胸悶憋氣,呼吸不暢;③心電圖檢查有缺血性改變或運動心電圖陽性者。
心血瘀阻型的中醫(yī)辨證標準為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為甚,伴有胸悶心悸,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為60~75歲,不伴有其他疾病的自愿受試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疾患,更年期綜合征、甲亢、重度神經(jīng)官能癥、頸椎病所致胸痛者;③合并中重度以上高血壓、重度心律失常以及合并重度肝、腎、內分泌、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年齡在60歲以下或80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定者。
PCI術前抗栓藥的使用。①術前3 d開始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若為急性心肌梗死,首次采用300 mg嚼服,以后每日100 mg 口服。②術前2 d開始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
術中抗栓藥的使用。肝素鈉注射液7000~10000 U,操作每延長1 h,追加2000 U,術中是否應用冠狀動脈內硝酸甘油及其劑量,視具體情況而定。
術后抗栓藥的使用。術后3 h,檢測凝血3項,激活的凝血時間<150 s時拔除動脈鞘管,拔除鞘管后1 h應用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 0.4 mL皮下注射,每日 1次,連續(xù)3 d;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終身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連續(xù)服用1個月。常規(guī)使用硝酸酯類藥;調脂藥予阿托伐他汀鈣片,每次10 mg,每晚1次。此外,依據(jù)病情給予相應的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強心藥。連續(xù)治療1個月。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重慶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所研制的趙氏雷火灸[川醫(yī)產(chǎn)許可證 933027,川藥器監(jiān)(準)字1993年327004號,國家專利號91226 375-X]進行灸療。取郄門、陰郄、巨闕、膻中、膈俞。囑患者先取仰臥位,點燃1支雷火灸艾條,以旋轉和雀啄手法,距離皮膚 2~3 cm,依次艾灸郄門、陰郄、巨闕、膻中,在艾灸過程中,要求使患者感覺到穴位區(qū)出現(xiàn)溫熱感,以皮膚微紅為度。然后讓患者取俯臥位,艾灸膈俞穴,共治療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
①安全性觀測,包括一般體格檢查及血、尿、便常規(guī),心、肝、腎功能檢查;②中醫(yī)癥狀、舌脈觀察,根據(jù)心絞痛(胸痛)(輕、中、重度癥狀表現(xiàn)見心絞痛輕重分級診斷標準)擬定評分,每個療程記錄1次。③對每位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CHO、TG、HDL-C、LDL-C)及血流變(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分別進行檢測,然后所有數(shù)據(jù)均輸入計算機,采用dBASE數(shù)據(jù)庫管理,數(shù)據(jù)用SAS8.1版軟件進行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3.3.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脂各項指標(CHO、TG、HDL-C及LDL-C)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血脂各項指標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CHO、TG及LDL-C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比較 (±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各項指標比較 (±s,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n 時間 CHO TG HDL-C LDL-C治療組 50 治療前 6.25±1.55 2.82±1.41 0.98±0.18 3.62±0.87治療后 5.76±1.221)2) 2.36±1.021)2) 1.04±0.121) 3.26±0.691)2)對照組 50 治療前 6.28±1.52 2.83±1.38 0.96±0.42 3.63±0.76治療后 6.23±1.13 2.78±1.11 0.97±0.50 3.54±0.63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及血漿黏度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n 時間 全血高切(200/s)全血中切(30/s)全血低切(3/s)血漿黏度(mpas.s)纖維蛋白原(G/L)治療組 50 治療前 4.60±0.92 5.79±1.16 9.41±1.15 1.43±1.02 3.75±1.13 50 治療后 3.68±1.011)2) 4.19±1.241)2) 8.42±1.261)2) 0.95±0.801)2) 3.25±1.081)對照組 50 治療前 4.56±1.13 5.81±1.09 9.43±1.33 1.45±0.91 3.73±1.15 50 治療后 4.22±1.07 5.38±1.26 9.19±1.27 1.25±0.61 3.48±1.27
冠心病心絞痛[8]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關于冠心病的癥狀表現(xiàn)——心痛,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素問·繆刺論》也有關于“卒心痛”“厥心痛”的記載?!端貑枴け哉摗?“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 “脈者,血之府也……澀則心痛?!薄端貑枴へ收摗?“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惫谛牟俦咎摌藢嵵C,痰飲、血瘀、氣滯、寒凝、氣血虧虛、心陽不振等都是其發(fā)病因素,而其基本病因病機為心脈瘀阻。冠心病患者施用PTCA和(或)支架置入術屬于外源性損傷,從中醫(yī)學可辨證為血瘀證,而術后患者常表現(xiàn)出心悸、胸痹,伴見舌質暗、脈弦澀等血瘀證表現(xiàn)。經(jīng)動物實驗[9]研究,術后血管橋內有大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血管中膜平滑肌細胞向內移行和過度增生,使內膜增厚。由此可見,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的表現(xiàn)亦以心脈瘀阻為主,心主血脈,血行脈中,心血要靠心氣的推動,心陽虧損,則運血無力,心脈瘀阻,所以治療冠心病當以溫陽通脈、宣通陽氣為主。
雷火灸根據(jù)中醫(y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采用溫腎益陽、散寒祛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多種藥物和艾葉配制成雷火灸條以治療疾病。灸條燃燒時具有獨特的熱力與紅外線輻射作用,最強溫度可達到約240℃。雷火灸藥物在燃燒時,由于其藥力峻猛、滲透力強,各種不同配制的藥物分子因其未被破壞,能被迅速吸附在人體表層,通過一定時間的熏烤,在皮膚周圍形成高濃度藥區(qū),滲透到腧穴內,再通過人體經(jīng)絡傳導(循經(jīng)感傳的作用)作用于炎癥部位[10]。應用雷火灸治療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可溫陽通脈,宣通陽氣。郄門、陰郄分別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和手少陰心經(jīng)的郄穴,功善行氣通絡、化瘀止痛;巨闕、膻中分別為心與心包的募穴,可活血化瘀,鎮(zhèn)靜寧神。膻中又為宗氣匯聚之所,“宗氣不能自動,心藉宗氣之力以運之”。艾灸膻中穴可以宣發(fā)正氣,調理人體全身氣機。膈俞為“血會”,可行氣化瘀。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雷火灸治療,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血脂(CHO、TG、HDL-C、LDL-C)、血流變指標等均有明顯改善,提示雷火灸能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改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肌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從而改善患者心肌缺血,起到治療作用。
[1]莊賀,侯王君,曹江山.茂參益氣滴丸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3,33(12):2104-2105.
[2]孫寧玲.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的解讀[J].高血壓雜志,2005,13(6):378-379.
[3]楊向方.中西藥聯(lián)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分析[J].中醫(yī)學報,2010,25(4):725-726.
[4]陳永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4,29(2):269-271.
[5]侯秀娟.補陽還五湯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3,28(3):405-406.
[6]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4):254.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12.
[8]梁小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7):1057-1058.
[9]張敏州,李新梅,李松,等.中醫(yī)藥防治冠狀動脈成形術后再狹窄研究進展[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18(2):178-180.
[10]陳秀華,李漾,甄宏鵬.針刺配合趙氏雷火灸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1(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