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紙的光化工藝:重塑攝影
時間:4.14-9.6地點:洛杉磯/蓋蒂博物館
《照相紙的光化工藝:重塑攝影》(Light Paper Process:ReinventingPhotography)以蓋蒂博物館館藏照片為主,展出了出馬修·勃蘭特(MatthewBrandt)、馬可·布魯爾(Marco Breuer)、約翰·契亞拉(John Chiara)、克瑞斯·麥克考(Chris McCaw)、麗莎·奧本海姆(Lisa Oppenheim)、艾利森·羅斯特(Alison Rossiter)和詹姆斯·威靈(James Welling)七位關注于研究照相紙感光性能和照相紙攝影化學處理方式的攝影節(jié)的作品,重新挑戰(zhàn)我們照片媒介性質的觀念。這些聚合了超常規(guī)實驗性質的創(chuàng)意照片,每幅都流露著構成攝影事物基因元素的自然光線、光學機械、感光材料、化學工藝的傳統(tǒng)影像信息。這樣的成像形態(tài),體現了照相紙純粹物象的功能潛質,代表了攝影本體的科技原由,以及由科技產品為媒介載體拓展出的視覺形式美學。(王瑞)
時代的肖像:姜健、江融作品聯展
時間:7.20-8.21
地點:北京/中國攝影畫廊
展出姜健的《主人》、《孤兒檔案》、《筑城者》系列,江融的《我聯合國人民》、《我土著人民》、《我中國人民》系列共計130余幅作品。
該展策展人施瀚濤寫道:“通過兩位攝影家多年來所積累下的這些‘時代的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異常豐富和復雜的現實世界。這些面孔不僅刻畫著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同時還包括了這些個體的人生經歷背后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大潮?!?/p>
該展覽還將前往蘭州谷倉當代影像館、上海瑞像館、長安影像中心巡展。
完美的不似:攝影與構圖
時間:6.20-9.13地點:洛杉磯/哈默博物館
策展人羅素 弗格森(Russell Ferguson,洛杉磯加大藝術系教授)選擇了24位現當代攝影家的作品,借以傳達和詮釋其個人見地。《完美的不似:攝影與構圖》(Perfect Unlikeness:Photo and Composition)標題中的兩個英文關鍵詞perfect和compostion,perfect的中文含義“完美的”和“正確的”,compostion的中文含義“構圖”和“創(chuàng)作”,在此展的語境中,“完美的構圖”也意味著“正確的創(chuàng)作”。中國攝影界在風光攝影上所遇到的“糖水片”問題,也即是美國風光攝影所謂的“photogenic”(易于上鏡)。對于這個問題,策展人表述的學術觀念如下:
“從攝影歷史的大多數范例而言,藝術攝影的形成取決于當時的情況和發(fā)現的情境,因為在1920年代被稱為畫意攝影運動(Pictorialism)顯然在偶然情況下導致的衰落,原因是那些莊重的攝影師一致懷疑影像呈現之完美或太好的構成(too well composed),會冒著被混同于商業(yè)廣告,甚至業(yè)余作品的風險,從而影響其藝術地位。無論如何,自1970年代后期開始,許多藝術家以明顯的構圖形式來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此外,廣泛提供的影像技術條件,使現今的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操縱拍攝照片和掌握數碼影像構成,導致強調畫意( pictorial)在某些方面與通常認為照片應中介性地呈現世界的期望產生沖突。”
于此看來,該展覽代表了一種美國學術派攝影藝術的圖像構成的觀念,認為藝術上的“完美照片”跟商業(yè)廣告和業(yè)余作品明確有所區(qū)別。例如,展示作品中有超出真人幾倍的大頭像,表現方式如同證件照,與通常講究復雜用光的藝術人像迥然而異。再如,擷取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某個事物為表現對象,如懸空繩子上的晾衣夾和散落磚地的樹葉這些以往不“上鏡”的東西?,F場最能簡潔印證“完美照片”審美標準的樣板,莫過于梅波爾索普的兩幀精致非凡的花卉靜物黑白銀鹽照片。策展人在作品說明牌上承認,梅波爾索普的構思更接近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攝影家們的古典美意識,但是他運用了現代構圖方式。對此,梅波爾·索普的語錄是:“完美意味著你對那張照片提不出任何疑問?!?/p>
這個應屬出于當代攝影美學觀念的學術展覽,被業(yè)界評為“2015年夏天的10個最佳新攝影展”之一。有趣的是,展品中包括好幾面制作成巨幅燈箱的彩色影像,或許策展人是以商業(yè)廣告的展示方式來詮釋非廣告的藝術照片。對此展覽和相關思考有興趣者,可以深入閱讀與展覽同名的精裝本專著。此圖書正好可以給中國攝影界的“糖水片”謎團解惑。
哈默博物館(Hammer Museum)是隸屬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座國際級的藝術博物館,于1990年由美國企業(yè)家哈默(ArmandHammer)將其個人藝術收藏品捐獻而成立的藝術博物館。
(王瑞)
從先鋒到當代——捷克攝影第二回
時間:7.23-9.13地點:北京/see+畫廊
展出了從19世紀末至今捷克攝影史上10位各具風格的重要攝影師的作品,他們是弗蘭蒂澤克·德瑞提科、杰羅米·芬克、雅羅斯拉夫·羅斯勒、簡·索德克、米羅·斯沃利克、伊萬·品卡瓦、簡·派瑞比尼、瓦茨拉夫·葉拉塞克、沃塔齊·V.斯拉瑪、特麗莎·沃克娃。捷克具有深厚的攝影傳統(tǒng),在20世紀上半葉捷克攝影前輩們與德國和蘇聯的攝影家齊頭并進,拓展了新客觀主義、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概念,從而對現當代歐洲視覺傳統(tǒng)形成重大影響。
“左眼”荒木經惟個展
時間:8. 1-9.6地點:成都/那特畫廊
展出了荒木經惟2010年至2014年創(chuàng)作的寶麗來拼貼作品。
荒木經惟因前列腺癌導致視網膜動脈阻塞,到了2014年,其右眼完全失明。在此期間,荒木經惟將照片進行切割和拼貼,以這樣的方式來詮釋他的左眼世界與右眼黑暗?;哪窘浳⑦@組作品命名為“結界”,這一詞匯來源于佛教,區(qū)分圣域與世俗?;哪菊f:“照片內的殘影是我們曾經的世界,而現在被拋棄了,被切割了,那一刀產生了新的故事,新的線索,新的物語,新的愛情,以便我們在當中找尋?!薄敖Y界”又是一個很小的空間,讓兩個不同的世界碰撞、結合,如某種心理測試般,我們都渴求在里面解讀到什么,但其實自己才是被解讀的人。
此系列作品以“情色捆綁”、“花”、“人像”、“日常生活與陽臺”、“天空”及“黑窗”等為主題,圖像中充斥荒木式的捆綁,SM等元素。作品中或街景或花卉,或玩偶或女體,帶著某種詭異的關系左右交融在一起;有的作品中,右邊的圖像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是被涂黑,象征著荒木失明的右眼,以及那永遠失去的右眼中的世界。
“房間里的大象”
時間:8.9-9.5地點:上海/視界藝術中心
“房間里的大象”來自英國諺語,形容人故意不看見可見之物,顯然的真相被忽視了,或者一個因棘手而沒人討論的問題,本次展覽集結了倫敦傳媒學院14屆純藝攝影碩士學位課程學生(其中有5位中國學生)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和近作,圍繞“可見/不可見”、“表面/內容”以及“觀看/忽視”這三對詞組辯證展開。展覽由何伊寧和張涵露策展。策展前言寫道:“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發(fā)現,攝影得以靠近真相不僅僅因為它的現實復刻特性,更因為它對不同層面上‘觀看的探討和試驗?!?/p>
“天翼手機杯”全國攝影啟動
由中國通信攝影協(xié)會、中國電信攝影協(xié)會、《中國攝影》雜志社主辦,天翼電信終端有限公司承辦的“天翼手機杯”全國攝影大展已于8月啟動。此項大展已連續(xù)舉辦3屆,上屆影展來稿量更是高達58萬余幅,本屆影展設相機組和手機組分別進行征稿,更多詳情請登錄天翼手機網(http://WWW.hicdma.com)大展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