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古城河北平泉,有一種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改刀肉。由于制作精細(xì)、風(fēng)味獨特,逐漸成為在承德一帶廣為流傳的菜肴。改刀肉以豬肉和竹筍為主料,切成絲翻炒,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絲、筍絲成金黃色后,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道,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由于平泉改刀肉刀工和燒法獨特,所以冬季放在簍子里可以存放一百天以上,即便在夏季的三伏天仍可存放一周,加熱后再吃其味如新。
相傳,清道光皇帝在位時,吃膩了山珍海味,想換換口味,御膳房御廚精心烹制的菜肴不能引發(fā)皇上的食欲。
有一天,主廚師劉德才突然想到,竹筍鮮嫩可口,與豬肉絲相炒,一定美味無比,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伙伴們,大家都覺得有道理,便開始試制。開始幾次,由于刀口不對,或下料不當(dāng),竹筍浸泡不好,肉搭配不得當(dāng),炒成的萊色、香、味、形都未擺脫其他同類菜肴的老套子。劉德才反復(fù)思考,吸取失敗的教訓(xùn),終于掌握了用肉、竹筍、刀口、調(diào)料以及火候的最佳技術(shù),試制出最滿意的改刀肉。這道菜肉絲、筍絲渾然一色,入口綿軟,口感筋道,味道鮮美,里面既有肉而又嗅不到肉味??此獗碛惋@得特別大,吃起來卻一點也不膩,并且回鍋后味美如初,道光皇帝食后,十分滿意,給以重賞。由于這道菜用料并不奇特,重在刀功,所以起名為“改刀肉”。
后來,劉德才因年老退休出宮,孤身一人流落到八溝(今平泉縣),開了一座小餐館。由于烹調(diào)技藝超群,引來八方顧客,生意十分興隆。劉師傅在平泉落腳后,隨著生意日漸興隆,先后收了五個徒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76歲的劉德才病逝,臨終前再三叮囑五個徒弟“好好干,不要散伙。”徒弟們牢記師傅遺囑,同心協(xié)力辦好飯館,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將改刀肉的絕技發(fā)揚光大,并請了當(dāng)?shù)嘏e人任繼風(fēng)用隸書寫了匾額。五個徒弟經(jīng)營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處傳揚開來。關(guān)內(nèi)外的滿蒙貴族和商人路經(jīng)平泉時,總要到五魁園用餐,臨走時還要特意買上些改刀肉饋贈親友,于是平泉改刀肉的名聲大震。許多有錢的商人都慕名到八溝做買賣,以飽口福。以后,師兄弟五人又各收有門徒。就這樣代代相傳,歷盡滄桑,終于使“改刀肉”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