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明星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很多學校正在積極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筆者所在的學校地理學科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小組也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主要側重于實施策略和實效性研究,具體實施策略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高屋建瓴,課程專家引領團隊前進
學校教師的研究水平有限,需要課程專家指導和幫助。教師可以將專家課程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及時將實效性反饋給課程專家,專家做出評估與修改。筆者所在學校聘請省地理教研員作為發(fā)展顧問,全程指導國家地理課程校本化實施。專家引領全校地理團隊,進行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做好目標規(guī)劃,實施方案詳細科學,切實促進地理課程校本化的深入實施。
第二,集思廣益,發(fā)揮地理教師個人特長
國家地理課程校本化是一項非常龐大而復雜的工作,需要集體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才能完成。筆者所在學校地理組每周四上午進行集體備課,全體地理組老師集體討論地理課程校本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針對地理組老師在某些知識或技能領域有一定的特長,在課程研究任務分工時,就從各自的興趣或特長出發(fā)進行分配,各盡其能。如有些老師擅長課件制作,則負責課件資源的設計與優(yōu)化;有些老師對氣象氣候學方面頗有造詣,則負責“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節(jié)專項命題研究。
第三,立足全局,設計特色地理教學新模式
這里筆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見天氣系統(tǒng)”一課為例具體說明如果進行地理課程校本化實施。
1.學情分析的校本化。這部分有四項工作,高一教師研究本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可通過訪談和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研究;高二老師反饋再教過程中注意問題和教學建議;高三教師反饋一輪復習中學生在相應章節(jié)的知識薄弱處,通過針對性測試得出結論;老教師分享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學生生成性問題。
2.地理課程標準的細化;課程標準是一線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依據(jù)。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抓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提供了示例、活動建議與典型案例,指導教師教學。因此認真研讀課標,進行地理課程細化很重要,全面把握內容方向,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計劃。
筆者所在地理組組織多位地理教師,對課程標準進行校本化的解讀,著力于構建更具體、更適合自己學校的課程目標系統(tǒng)?!俺R娞鞖庀到y(tǒng)”第一課時課標要求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本課時地理課程標準可以細化為:從水平尺度大范圍的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不同季氣壓中心變化分析氣流性質和運動特點;探究鋒面空間結構;重點探究鋒面過境時天氣現(xiàn)象,并聯(lián)系實際分析鋒面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3.教材內容的校本化。教學內容選擇應遵循貼近生活實際和因材施教原則,同時兼顧知識的建構、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滲透三方面。教學內容的校本化需要進行教材知識的整合。地理教材知識的整合應從概念、圖表出發(fā),教師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研究教材,弄清上課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教學設計?!俺R娞鞖庀到y(tǒng)”這一課是在綜合前兩課內容的基礎上,闡述常見鋒面天氣現(xiàn)象的成因和特點。本課從大背景冬夏季海陸氣壓中心變化分析氣流性質和運動特點,從天氣變化上升到氣候,實現(xiàn)低起點高落點,為后面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墊定了基礎。教材內容的校本化做到了保持原有教學內容的主線地位,保持教學層次,保持教學邏輯。
4.教學方法的校本化。教師根據(jù)具體可操作性目標,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結合自身素質和教學環(huán)境條件,靈活多樣的選擇教學方法。綜合考慮,筆者在“常見天氣系統(tǒng)”第一課時采用探究式、啟發(fā)式教學模式,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讀圖分析法、比較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5.教學資源的校本化。教學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具體有教材教參、教師、網絡資源、校外科技館、圖書館等。筆者在設計“常見天氣系統(tǒng)”第一課時時,注意整合實物資源、信息資源和思想觀念資源。這節(jié)課與天氣有很大的關系,學校地理室有有雨量計、溫度計、濕度計、風向儀、氣壓計等教學器材,于是組織學生從11月8日開始進行了為期兩周氣象觀測,并指導學生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繪圖分析。
6.教學過程設計的校本化。這里以地理課標基本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jù)?!俺R娞鞖庀到y(tǒng)”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導入新課、新課教學、板書設計、知識小結與鞏固,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重視生成。
7.作業(yè)和測試的校本化。學生課后完成學校教師編制的校本作業(yè),校本作業(yè)針對本校學生實際設置基礎夯實和能力提升兩個部分,作業(yè)和測試引導學生及時復習已有的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為繼續(xù)教學提供反饋。校本作業(yè)和測試的命制原則是突出重難點,鞏固易錯點,難易程度要適中且有梯度,有助于知識體系和地理思維的建立。校本作業(yè)和測試的命制依據(jù)是課程標準、三維目標、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地理校本作業(yè)每單元完成后,地理教師都要收集信息和素材,為修訂做準備。
高中地理課程校本化實施后帶來一些新變化,學科組營造出學習研究合作的文化氛圍,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不同程度的發(fā)生轉變。相比以往,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由跟老師學到自主學習,由接受學習到探究學習。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