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雁
案例:
隨著一陣清脆悅耳的放學鈴聲響起,我走出辦公室,徑直向班級教室走去,這是我歷來的習慣,只為了督促孩子們盡快離開教室,一邊安全地離校。我一邊走,一邊漫無目的地張望。
孩子們嬉笑著,蹦跳著陸續(xù)跑出教室。我的目光最后落在一個孩子身上,因為距離較遠,我一時沒辨清他是誰。別的孩子都忙著往樓下走,可是他卻穿梭于一群行色匆匆的孩子中間,時而直起身子,時而彎下腰去,伸出手去觸摸地面的什么東西,似乎是在撿拾什么,可是教室里有什么東西好撿呢?
懷著滿腹的狐疑,我走近他。當我終于可以確定那孩子就是蔡世釗(化名)時,他并沒發(fā)現(xiàn)我。有些孩子見我進了教室,紛紛加快了離開教室的步伐。在孩子們看來,我的出現(xiàn),定是催促大家快點回家。孩子們一一飛身而起,唯有蔡世釗仍然只顧低著頭,在地上進行專注地搜索,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便像是尋著什么寶貝似的疾步上前,近了,便又閃電般地伸出手將其撿拾起來。一個,兩個,三個……直到講臺前那一大片空地上再也沒有粉筆頭可尋的時候,他才轉(zhuǎn)過身來奔向講臺,將手里的所有粉筆頭放進講臺上的木盒子里。
拍拍手,轉(zhuǎn)過身來的時候,蔡世釗是笑著的,看得出,那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這一笑,正好迎著我充滿欣慰的笑臉。我們四目相對的時候,蔡世釗顯然是嚇了一跳,一下子愣住了。他稍稍怔了一下,似乎反應(yīng)過來是怎么回事,漲紅了臉,吐了吐舌頭,叫了一聲“梁老師再見”,旋即就抓過書包從我身邊跑過,直奔下樓去。
望著他遠去的身影,我一下子回憶起他平日里出色的表現(xiàn)。比如他的樂于助人,對同桌的無理一再寬容與忍讓。尤其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每天每一節(jié)課才下課,他總是搶在最前面,為大家打開教室緊閉的門……
在第二天的班隊課上,我當著所有孩子的面,說起我看到的這件事。末了,我說:“孩子們,說說你們的感受吧!”孩子們?nèi)呵榧^,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
我看到他熱愛集體的好思想。
我看到他的勤勞。
我看到他節(jié)儉的品格。
我看到他講究衛(wèi)生,不讓班級被扣分。
……
最后,我請蔡世釗自己發(fā)言。他有些靦腆,臉漲得通紅,站起來,一雙手不知所措地揉著校服下襟,一副局促不安的神態(tài)。好半晌才說:“其實我做的是件小事,老師不是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嗎?當時我正想收拾書包離開教室,站起身,剛好看見粉筆撒了一地,我覺得我該馬上撿起來才對;否則被大家踩碎,浪費且不說,還會把地上弄臟,結(jié)果我就那么做了。其實也沒什么的!”
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我做最后的總結(jié):“蔡世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為他‘勿以善小而不為。古語說得好: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說小事做不來的人,又怎能期望將來會成就什么宏圖大業(yè)?既然如此,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就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吧?!比兆右惶焯爝^去,盡管這件事漸漸地被人淡忘,可是新的“蔡世釗”一個又一個地站出來。畢竟,此后我從孩子們那兒聽到的和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賞心悅目的事。
反思:
高級經(jīng)濟師張瑞敏先生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痹谶@個案例中,我借助蔡世釗的舉動,為孩子們樹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榜樣,讓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都受到教育。對于“偉大出于平凡”的道德意識,我覺得要多從孩子們中來,再回到孩子們中去,用孩子的故事影響孩子。事實證明,不著痕跡的教育總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從這個案例中,我有以下收獲:
1.教育的成功,往往始于你的善于發(fā)現(xiàn)。
2.把你看到的真善美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講述給孩子們聽。
3.不妨讓孩子們和你一起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
4.如果一個孩子做了什么善舉,你能夠給予他的最好的獎勵方式便是:當眾肯定并表揚。
5.教師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樹立榜樣的機會。
反思這件小事,我深深感到“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關(guān)注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教育也同樣如此,只要我們關(guān)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細節(jié),就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
總之,要想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首先,教師要不斷地提高教育生成意識。關(guān)注現(xiàn)象,注重細節(jié),整合資源開展活動,才能使學生感動、內(nèi)煉,德育才具有實效性。其次,在教育中,我們一定要善于捕捉細節(jié),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抓住這些細小的閃光點之后將其放大,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進行自我教育。只要我們抓住契機,將教育步步深入,我們的教育將是事半功倍的。再次,教育契機只是進行教育的切入點,怎樣進行教育需要教師有縝密的思考和一套完善的措施,這才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xiàn),才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