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華
福建省華安縣小學綜合科名師工作室(品德學科)準備在12月下旬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暨市級課題《小學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研討活動,課題負責人李老師問我,準備上一堂展示課嗎?我想都沒想就直接答應了。
為了給大家呈現(xiàn)一節(jié)精彩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百般思量,仔細斟酌,最終定下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華民族大家庭》這個課題,接著是緊張的準備環(huán)節(jié),深入了解五年級學生的特點,鉆研教材,查閱資料,編寫教案,制作課件,還特地學習《愛我中華》這首歌曲。
這一課綜合性很強,融地理、社會、文化、品德教育于一體,關注主題目標,關注學科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課內外的關聯(lián),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
最難熬要數(shù)磨課過程,雖然這個過程只有短短兩周,卻感覺度日如年,漫長而煎熬。
第一次磨課,執(zhí)教完這一課我的心情難以平靜,雖然課前我認真閱讀了很多關于民族風情的資料,制作了內容豐富的課件,同時也為學生準備了相關資料。課上學生也能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認識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結合華安的少數(shù)民族,理解民族和諧平等、團結統(tǒng)一。但是各種資源的利用不夠開放,課堂口頭禪太多,過渡語不順暢。我就結合評課老師的意見進行了整改。
第二次磨課,感覺好多了,學生上課積極性高,發(fā)言積極,但我感覺學生的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怎么辦?覺得心里有塊石頭壓著,如何處理好?我就請教了李老師和鄒老師,結合她們的意見,重新整合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資料,提出了新要求,讓每個小組成員先閱讀資料,再進行討論,避免盲目性,讓小組合作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次磨課,原以為經(jīng)過兩次的整合與改進,這節(jié)課會很順暢,出乎我的意料,這節(jié)課上得很不好。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很好地進行評價,學生資源利用得不充分、不及時。整堂課上完,感覺很差,沒有激情,找不到感覺。
比如,在學生認識了56個民族的基礎上,我可以試著問學生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各民族?學生的回答一定不是一種,這樣就可以利用一個問題找到多個答案,開放學生的思維。課堂的生成利用不及時,比如學生在回答自己是哪個民族時,很多學生回答是漢族,那我可以順勢引出漢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還有少數(shù)民族。這樣就及時抓住了學生有價值的回答,師生產(chǎn)生互動,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拓展。
對學生的回答,只會簡單地說,“你真棒!”“你讀的真好!”等,缺少課堂評價激勵性語言。之后,我又上網(wǎng)查找及請教其他老師,在課堂上如何正確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此外,由于教案改來改去,沒有定稿,導致對教學內容不熟悉,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定稿,不能再改來改去,否則越改越亂。李老師建議我接下來必須進行說課,熟練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握好上課節(jié)奏,采用富有童趣的語言,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對說課進行反復練習,說得不好,立即糾正。一遍又一遍,直至滾瓜爛熟。
第二天,我走上講臺,由于準備充分,信心倍增,就不緊張了,一堂精彩的品德與社會課就在我與孩子們友好“合作”之間畫上了句號。
“課堂氣氛很活躍”“你很有激情哦”在課后評課中,老師給予了諸多好評。我微笑地說:“謝謝你們的鼓勵!歡迎大家多多指教?!?/p>
我認為磨課的過程,是一位教師進行試教、反思,再試教、再反思、再上課的過程。磨課同時也是眾人教學智慧共同進步的良好平臺,其他教師對同樣教材的不同理解,使我取長補短。也是我參與、研究、思考、實踐的過程,是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的自信心,進而煥發(fā)了積極性?!耙蝗松险n,多人受益?!边@是我們對磨課優(yōu)勢的概括。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獲,磨課過程留給我許多感觸,是痛并快樂著的過程,是“克隆”與創(chuàng)生的過程,是思索并未停止的過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同時,讓我收獲到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要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提供真實的,易于理解的畫面,有效拓展孩子們的心靈空間,從而充分發(fā)揮教學資源的效能,使學生真正學會“做人”。同時自身要注重提升教學機智,積累豐富的教學技能、技巧,挖掘創(chuàng)新精神,使課堂真正體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性、體驗性、開放性,展現(xiàn)自身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