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王 怡
(1.山西大同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北魏樂律學研究
李 海1,王 怡2
(1.山西大同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從對樂律的重視、“律準”的制定、樂器的創(chuàng)制修理及西域舞樂的傳播等方面,探討了北魏時期樂律學的發(fā)展。結果表明,北魏樂律學為隋唐的音樂盛世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代樂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魏;中國古代樂律學;律準;樂器;西域舞樂
北魏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對漢文化采取積極的吸收方針,用漢文化的典章制度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北魏也很重視文化建設,也頗有成果。其中,樂律學的發(fā)展是中國古代樂律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此,本文作初步探討。
北魏立國之始就非常重視樂律,設置專門管理機構?!段簳?太祖紀》記載[1],天興元年(398年)七月,遷都平城。十一月,“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呂,協(xié)音樂”?!段簳?樂志》又載[2],天興六年(403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太樂,指太樂署,是國家管理樂律的專門機構。總章、鼓吹本樂種名(或樂曲名),這里引申為該樂種所屬的管理部門,是太樂署的下屬。太樂署的主管部門,北魏前期是尚書省、中書省。太和改制,設九卿,太常為九卿之首,太樂署始歸太常。太樂署的樂官有太樂令、景協(xié)律中郎、協(xié)律郎、方舞郎庶長、方舞郎、太樂祭酒、太樂博士、太樂典錄等。太樂署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宮廷音樂,“定律呂,協(xié)音樂”。
律呂,是指古樂十二律,按其聲音高低順序排列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單數(shù)六律稱“律”,雙數(shù)六律稱“呂”,合之即律呂。定律呂,即要制造出12支標準律管,每支律管的音高對應十二律中的一律?;蛳戎瞥鳇S鐘律管,再以黃鐘律管的音高確定弦樂器的黃鐘律,然后用三分損益法求得十二律。這些事都必須有精確的尺度,因此,定律必先制尺,考訂樂律,先要考訂律尺,是謂“同律度量衡”。“協(xié)音樂”,是指創(chuàng)制、整理和規(guī)范宮廷音樂。北魏宮廷音樂在創(chuàng)建之初,有雅樂、俗樂及鼓吹樂三大部類,這些都是中原傳統(tǒng)宮廷音樂。設此三大部類,表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以后不斷增補修訂,逐步發(fā)展為7種樂類[3]:宗廟之樂、郊祀之樂、四時饗宴之樂、殿庭大饗之樂、掖庭后宮之樂、鼓吹之樂和夷舞方樂,顯示了北魏宮廷音樂建設的成果。
北魏太樂署樂官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遇到樂律重大問題或根本性改革問題,皇帝會下詔,召集最高行政眾部門主管官員,共議樂律制度損益得失。即是今天也沒有那個國家的政府會這么作。足見,北魏對樂律的重視。北魏組織“國家級”樂議,至少有過兩次。
一是永平樂議。孝明帝永平年間(508—512年),北魏朝廷內部展開了一次關于考訂樂律所用律尺之爭,稱為“永平樂議”。是時,太樂令公孫崇、太常卿劉芳、中尉元匡以自己所制之尺,參與爭論。對此《魏書?律歷志》曰[4]:
永平中,崇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尋太常卿劉芳,受詔修樂,以柜黍中者,一黍之廣即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廣,度黍二縫,以取一分。三家紛競,久不能決。
這表明宣武帝永平年間制尺,都遵循了“積黍起度”之法,但公孫崇、劉芳及元匡在如何計量黍之長廣時,皆有不同,遂致“三家紛競,久不能決”。
二是熙平樂議。孝明帝(516—528年在位)即位后,很重視度量衡的考訂。中尉元匡多次請求集合朝臣,議定其所制之尺是否準確?!段簳?景穆十二王傳》記載[5],熙平元年(516年),孝明帝下詔,將公孫崇尺、元匡尺、劉芳尺交付門下、尚書、三府、九卿議定。這是“永平樂議”的延續(xù),可稱為“熙平樂議”。是時,太師、高陽王雍等人商議后,否決了元匡尺和公孫崇尺,肯定了“同高祖所制”的劉芳尺。同時,請求“停止匡議,永遵先皇之制”。對高陽王雍等人的建議,孝明帝“詔從之”。于是,劉芳尺“遂典修金石”。即用劉芳尺制樂定律。
制定音高標準器,是樂律學及宮廷音樂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史載,我國古代最早出現(xiàn)的音高標準器曰“律準”,簡稱“準”,為漢代京房所制,是一種形似琴、瑟一類樂器的弦制律器。其用途有兩種:一是作律學實驗工具;二是用以定律調校各種樂器。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中書監(jiān)高閭主持修訂樂律。是時,高閭和皇宗博士孫惠蔚、太樂令公孫崇依漢代京房的方法,制造成功地一個律準。京房,漢代著名樂律學家,創(chuàng)建古樂六十律。為了六十律理論能在弦線上標識出來,并演示給眾人觀賞,京房創(chuàng)制了稱為“準”的定律器,后世稱之為“京房準”?!逗鬂h書?律歷志上》記載[6]:“房之準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宋代陳暢根據(jù)這些文字記載,繪畫出“東漢京房樂準圖(圖1)”,載于其著作《樂書》中。
圖1 宋代陳暢《樂書》中“東漢京房樂準圖”
京房準在當時并沒有被重視。后由于戰(zhàn)亂,京房準失傳。高閭復制成功,京房準才真正發(fā)揮了它的作用。對此,《魏書?律歷志》曰[4]:“案京房法作準以定律,吹律以調絲。案律寸以孔竹,八音之別,事以粗舉”。高閭以京房準定律,按律準作律管,再“吹律”調弦樂器;管樂器開孔,亦以京房準的音高為準。神龜二年(519年),樂律學家陳仲儒上表奏請孝明帝,“請依京房立準,以調八音”。這是高閭之后,又一次制作律準?!段簳?樂志》詳細地記載了陳仲儒準的形制[2]:
其準面平直,須如停水;其中柱一弦,高下須與二頭臨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時,不使離弦,不得舉弦。又中弦粗細,須與琴宮相類。中弦須施軫如琴,以軫調聲,令與黃鐘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數(shù)盡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其余十二弦,須施柱如箏。又凡弦皆須預張,使臨時不動,即于中弦案盡一周之聲,度著十二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運行,取十二律之商徵。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
陳仲儒準比京房準發(fā)展的是,他嚴格規(guī)定了中弦粗細和張力,這個規(guī)定雖是按調音技術立論,但其中所含物理意義是清楚的。中弦音高一定,其余十二弦自可隨其而定音高。
日本學者林謙三把京房準與陳仲儒準作了詳細的對比研究之后說[7]:“陳仲儒準乃是吸取京房準之意,而加之以個人私見,造小擬作古準的樂器……并且,陳仲儒還試圖根據(jù)琴調定弦,樹立起可以用準來演奏各種曲調的規(guī)范”。
查閱文獻,隋唐時期,無制造律準的記載。直到五代后周時,才有樂律學家、樞密使王樸(906—959年)“采京房之準法,練梁武之通音”[8],制作新律準,敬獻周世宗。據(jù)此,陳仲儒準或為隋唐時期沿用。
創(chuàng)制、修理樂器是樂律學及宮廷音樂發(fā)展的基礎,北魏很重視這項工作。如《魏書?樂志》記載[2],孝文帝太和年間,太樂令公孫崇“即廣搜黍,選其中形,又采梁山之竹,更裁律呂,制磬造鐘”。即公孫崇創(chuàng)制了24枚編鐘組合的鐘磬之樂。
北魏早期的樂器多來源于東晉、十六國和南朝?!段簳?律歷志》記載[4]:“永嘉以后,中原喪亂,考正鐘律所未聞焉,其存于夷裔聲器而已。魏氏平諸僭偽,頗獲古樂”。隨著西域舞樂的傳入,北魏又得到了大量的西域樂器。對這些樂器的熟悉、考訂、修理,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對此,北魏皇帝非常重視,屢詔懂樂律的重要大臣和樂官從事這項工作。在平城時,孝文帝“詔中書監(jiān)高閭、太常少卿陸琇、并公孫崇等十余人修理金石及八音之器”[9]。八音之器,就是樂器的八大類。古代劃分樂器類別是按照制作材料來歸類的,如編鐘用金屬制作,就歸入“金”類;磬用石或玉制作,就歸入“石”類;琴、瑟等用絲線作為琴弦,歸入“絲”類,等等。這樣,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共八類,所以稱為“八音”。“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古代的金、石類打擊樂器,在祭典音樂活動中,往往被視為“重器”,而得到特殊的重視,故有“金石及八音之器”的提法。有時,金石也泛指各種樂器。北魏遷都洛陽后,“修理金石及八音之器”由太樂令公孫崇負責。宣武帝時,公孫崇“乃上請尚書仆射高肇,更共營理。世宗詔芳共主之”[9]。即宣武帝下詔,讓劉芳和公孫崇共同負責。孝明帝時,安豐王元延明因其“博識多聞,敕監(jiān)金石事”[10]。北魏對樂器修理的具體情況,史無明載,但對于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則有所記錄?!段簳?律歷志》曰[4]:“太和中詔中書監(jiān)高閭修正音律,久未能定也”?!段簳?樂志》記載,永平二年(509年),尚書高肇等奏言[2]:“案太樂令公孫崇所造八音之器
……問其所以,稱必依經文,聲則不協(xié),以情增減,殊無準據(jù)”?!熬梦茨芏ā?、“聲則不協(xié)”,說明修理樂器還是很復雜的事。
從西晉末“永嘉之亂(311年)”至隋文帝平陳(589年)的270余年間,是西域樂舞歷史上在中原傳播的最盛時期,而北魏則是其傳播的關鍵時段和環(huán)節(jié)。
(1)“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的傳入?!端鍟?音樂志下》記載[11]:
疏勒、安國、高麗并起自后魏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漸繁會其聲,以別于太樂。
后魏平馮氏,指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太武帝滅由馮跋建立的北燕(409—436年)。北燕與高麗接壤,故北燕應有“高麗樂”,北魏平定北燕,以戰(zhàn)爭獲得此樂。通西域,是指太延三年,太武帝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對此,《資治通鑒》曰[12]:“魏主復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賫金帛使西域,招撫九國。琬等至烏孫,其王甚喜……乃遣導譯送琬詣破落那(漢代稱大宛)、明詣者舌(漢代稱康居)。旁國聞之,爭遣使隨琬等入貢。凡十六國,自是每歲朝貢不絕”。董琬等通使西域,意在招撫西域諸國。這一策略相當成功,密切了北魏和西域諸國的關系。在北魏通西域的過程中,“疏勒樂”和“安國樂”隨著西域諸國的朝貢而進入北魏。從傳播的過程看,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首次傳入地應是北魏平城。
(2)“悅般國鼓舞”的傳入?!段簳?樂志》記載[2]:
世祖破赫連昌,獲古雅樂,及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悅般國鼓舞設于樂署。
(3)“龜茲樂”、“西涼樂”的傳入。382年,前秦(351—394年)苻堅為了得到高僧鳩摩羅什,派大將呂光西征龜茲。呂光破龜茲,使之改朝換代。385年,呂光攜帶包括“龜茲樂”在內的戰(zhàn)利品及鳩摩羅什還師。行至姑藏(今甘肅武威市),得到驚人的消息,苻堅敗于淝水之戰(zhàn),并被部下姚興所殺。呂光遂自封為大涼天王,割據(jù)河西,建立后涼政權(386—403年)。就這樣,“龜茲樂”傳到了河西,并和中原傳統(tǒng)樂舞、河西本地樂舞相結合,形成了盛名卓著的“西涼樂”。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平定涼州,強徙工巧伎匠三萬戶充實平城。北魏得到了涼州的樂舞藝伎、樂器和服飾,即是“西涼樂”傳入北魏平城。至于龜茲樂傳入平城,應有兩種途徑,一是西涼樂中就含有龜茲樂的成分,屬于間接傳入;二是董琬通使西域,和龜茲國交好,可能以朝貢的方式直接傳入“原生態(tài)”的龜茲樂。。
隨著北魏遷都洛陽,西域樂舞在中原廣泛地傳播開來。即便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被北齊、北周取代,西域樂舞亦能在各政權的中心扎根。如龜茲樂,《隋書?音樂志下》記載[11]:
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jù)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
魏、周,當指西魏和北周,均建都于長安。
龜茲樂,在呂光、沮渠蒙遜等據(jù)涼州時,稱“秦漢伎”;在太武帝平河西得到時,稱“西涼樂”;西魏和北周時,稱為“國伎”,已成為國家層面的藝術了。隨著政權的交替,龜茲樂(西涼樂)由平城到洛陽,再到長安。不僅在各政權中心扎下根來,并且隨著政權的交替和政權中心的移動,越來越具有深度傳播的性質[14]。并成為隋七部樂,九部樂,唐代十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北魏時期樂律學得到了充分地發(fā)展,對樂律的重視,律準的制定,樂器的創(chuàng)制、修理,對西域樂舞的傳播等,都為隋唐的音樂盛世奠定了基礎。
[1](北齊)魏收.《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太祖道武帝紀》[M].
[2](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九《志第十四?樂志》[M].
[3]李方元,李渝梅.北魏宮建音樂機構考[J].音樂研究,1999(2):41-47.
[4](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七上《志第八?律歷志上》[M].
[5](北齊)魏收.《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景穆十二王?廣平王洛侯傳附元匡傳》[M].
[6](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九十一《志第一?律歷志上》[M].
[7](日)林謙三.東亞樂器考[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2:114-116.
[8](五代)薛居正,盧多遜,扈蒙,等.《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七?樂志下》[M].
[9](北齊)魏收.《魏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劉芳傳》[M].
[10](北齊)魏收.《魏書》卷二十《列傳第八?文成五王?安豐王猛附元延明傳》[M].
[11](唐)長孫無忌.《隋書》卷十五《志第十?音樂志下》[M].
[1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三《宋紀五?文帝元嘉十四年》[M].
[13](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九十?西域傳》[M].
[14]王虹霞.東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樂舞在北方地區(qū)的傳播及其特點[J].音樂研究,2005(3):42-48.
〔責任編輯 高?!?/p>
Study on the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
LI Hai1,WANG Yi2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Scienc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l of Music,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paper studies on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based on the attention paid to temperament,manufacture of“Lvzhun”,repairment of musicalinstrument and spread of western dance music.The result shows that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usic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and constitue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mperament.
North Wei Dynasty;the ancient Chinese temperament;Lvzhun;musical instrument;western dance music?
TU528
A
1674-0874(2015)06-0093-04
2015-10-15
李海(1948-),男,山西左云人,教授,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