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立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案在信息技術學科中也有比較廣泛的使用。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使用學案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生覺得學案內容繁瑣,瀏覽時文字量多;學生當堂使用效果比較好,但課后遺忘率比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案設計的科學性不夠,沒有從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學案只是教師教案的一個輔助工具,沒有很好地起到導學、助學的效果;學案中摻雜了較多不切實際的理論和習題,沒有真正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際運用。在學案設計中引入思維導圖,可以讓整節(jié)課的內容更連貫,先后次序更明了,讓教師的授課意圖更淺顯易懂,讓學生的任務更明確,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學到的內容。筆者認為從學習目標、任務步驟、評價反饋三個方面引入思維導圖,則可以設計出高質量的學案。下面筆者以《PS圖像合成》這一節(jié)內容為例,從學習目標、任務步驟、評價反饋等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并進行效果分析及反思。
學習目標設計
學習目標是學生完成課程學習、掌握課程內容的重要指標。學習目標越明確,學生學習的目的就越清晰,學生才能更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學習。傳統(tǒng)學案在學習目標的設計上,通常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如下表),用文字羅列的方式將目標一一展示。這種方式條理清晰,各目標的行為要求比較準確。但傳統(tǒng)學案用文字逐條羅列,沒有體現各目標間的先后及主次關系,也會產生每個學習目標都需深入學習的假象,并且學生會對逐條羅列的文字描述感到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基于思維導圖的學習目標在設計時,用有關聯(lián)的關鍵節(jié)點、有趣的圖形及線條、豐富的顏色和結構取代了原有枯燥的文字描述,以一幅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相比傳統(tǒng)學習目標的呈現,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圖1)。在《PS圖像合成》這一節(jié)的學習目標中提出了新建、打開、復制、保存等常見軟件操作,要求學生通過回憶比較的方式,了解PS軟件中的相似操作,也展示了PS中特有的“選取”操作,要求學生能知道、區(qū)分這三種選取方法。
筆者認為基于思維導圖的學習目標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①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有直觀的認識,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知道本節(jié)課的具體學習內容。②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體,不再使用理解、熟悉等不易度量的字眼,而使用知道、區(qū)分等更具操作性的字眼進行描述。③從圖1中可以看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三種選擇工具的使用,難點是能根據不同的應用合理地選擇工具。各關鍵節(jié)點間的先后關系、主次關系、難易程度清楚明白,有層次上的區(qū)分。④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文檔、表格等,對文檔的新建、打開、保存、復制、粘貼操作比較熟悉,在PS的操作中也可以觸類旁通。基于思維導圖的學習目標更兼顧學生的基礎,也更具有可持續(xù)性。
任務步驟
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一般以操作為主,輔以相應的理論內容,如果能將理論和操作完美結合,那學案的設計將更具合理性。在傳統(tǒng)的學案中主要由新課預習和操作提示兩部分組成。傳統(tǒng)學案中的新課預習(如圖2)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利用課前的時間,自主預習課本相關知識,來達到在課堂助學的效果。預習以理論為主,但相關理論與本節(jié)課的操作關聯(lián)不大。在未進行相關學習前,就給學生大量枯燥的理論知識,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以致達不到導學、助學的效果。
筆者將理論內容轉化為思維導圖的形式,直接告訴學生本課的重點,由學生填寫空余部分(如圖3),讓學生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重點讓學生了解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
傳統(tǒng)學案中的操作提示以文字為主,中間很少引用一些圖片,將教師演示及學生操作過程全盤用文字描述,在使用過程中較多地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教師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演示基本操作,但轉為文字描述后,學生需要花較多的精力、時間才能看懂,存在很多無意義的重復勞動。
第二,有些學生認真看了教師的演示,對教師的演示能很順利地模仿完成,但對其后的相關操作,由于沒有直觀的認識,不能順利進行。
第三,有些學生沒能完整地看清教師的演示再回頭按照操作提示逐步完成,缺少對操作流程、知識的梳理和理解的過程。當進行后續(xù)內容的學習時,操作流程的遺忘率比較高,會出現提示后知道如何操作,但操作先后次序沒有概念等情況。
筆者在操作提示這里引入思維導圖(如圖4),可以解決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重點在操作步驟、流程的提示,是對學習目標的延續(xù),結構圖清晰易懂,學生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就可以看懂。
第二,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將學生需要模仿學習的內容進行簡化處理,讓學生一看就明白不同操作間的相似性,有利于學生強化學習。
第三,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更能抓住學習的細節(jié)問題,對選取的六種工具歸納總結,對學生鞏固知識有幫助。
第四,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沒有將操作分成幾個細小的部分,而是將操作整體呈現,有利于學生對操作步驟的整體把握。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將文字內容大量簡化,需要學生對操作步驟進行梳理和理解,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鞏固所學操作。思維導圖式的操作提示并沒有框住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其更清晰地記住操作流程,當學生需要應用到這些內容時,便能較容易地回憶起相關的知識。
評價反饋
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內容主要以操作為主,理論知識為輔,所以評價反饋是對整節(jié)課的一個總結,是學生對自身學習情況的一個反饋,讓學生明白在這節(jié)課中學習了什么,學到了什么程度。
傳統(tǒng)學案的評價反饋多以習題的形式進行,筆者挑選了歷年學業(yè)水平考試復習用的相關題目作為評價的練習內容。歷年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復習題用選擇題的形式對一個操作內容進行測試。操作類選擇題的一個弊端就是只對操作過程中一個知識點進行測試,對整個操作過程的理解和掌握無從檢測。各個題目之間沒有關聯(lián),只是將多個操作進行拆分,分別進行測試,缺少對整塊操作內容的總結和整體回顧。
而基于思維導圖的評價反饋(如圖5)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包含對本節(jié)課操作性知識的梳理和回顧。例如,有哪幾種選擇工具,各種選擇工具的圖標或快捷鍵分別是什么。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梳理,既可以在本節(jié)課中進行回顧,也有助于學生課后復習。
第二,包含本節(jié)課其他部件選取的總結。本節(jié)課前三種部件(臉、眼眶、耳朵)的選取是由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操作。后面幾種部件的選取,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判斷需要使用哪個選擇工具,有些部分甚至需要使用幾種工具共同完成。所以圖5中思維導圖的連線部分,是沒有特定答案的,后面部件的選取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具體操作。這個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在實際情況下應該如何處理。
效果與反思
在使用傳統(tǒng)學案輔助教學時,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按學案要求基本能完成,但課后遺忘率比較高的情況。學生通過使用筆者設計的思維導圖活動學案后,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很多,不再被動地完成課堂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對課堂內容主動總結,課后及時回顧。學生的學習效率、考試成績都有明顯提高。
當然,在使用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
1.簡化步驟
將思維導圖引入學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步驟的簡化需要不斷提煉。如上頁圖3是一開始設計的操作任務導圖,該導圖涉及內容太多,將各知識點分開進行描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不大。所以教師在簡化步驟時,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仔細思考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在圖中要明確表示出來。
2.在操作中加入適當的理論
如果操作內容沒有理論支撐,兩者就會互相分離,缺少相關性。筆者在操作中加入適當的理論,讓操作穿上理論的鞋。這鞋要合腳,路才走得順,所以這理論需要怎么加,加在哪里很有講究。
3.挑選合適的課題制作思維導圖學案
根據一年的教學實踐反饋,筆者發(fā)現在講解理論內容較多或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時,引入思維導圖學案比較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如果是學生自主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課,教師提供思維導圖學案,只能限制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活動的開展。
4.思維導圖的使用需要循序漸進
學生一開始不了解思維導圖,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對思維導圖的使用越來越熟練,教師則可以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總結本節(jié)課的操作要點和知識點,這樣更能使其將知識內化,不斷鞏固知識。
思維導圖在學案中的使用需要教師對教材、學生有更多的了解與分析,也需要學生對思維導圖不斷地運用。只要我們能將思維導圖恰當地運用到學案中,揚長避短,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