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華
(新鄉(xiāng)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淺談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審美
周林華
(新鄉(xiāng)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音樂藝術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時代要求大眾接受音樂,在音樂中生存,進而在藝術與美的熏陶下生活。高校音樂審美教育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目前在大學生中,對音樂的了解多數(shù)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因而普及高等音樂審美教育,改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就成了當務之急。
高等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
高校當中的音樂藝術教育是能夠將人潛藏在深層次的素質開發(fā)出來的,這是其他的教育內容所無法替代的。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使得素質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其中,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課堂里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與提高。但是,在我國當下的高等教育中,專業(yè)知識教育的盛行導致了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的匱乏,學生的道德素質、審美能力、音樂素質等逐漸缺失,這與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是極不協(xié)調的。這種滯后與不協(xié)調,讓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轉變和更新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已經非常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1.對高校音樂教育認識不夠全面。當前,我國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認識帶有片面性,大家普遍認識到,高校音樂教育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教育手段,屬于大學里的美育課程,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是高校里仍有不少人認為高校音樂教育僅僅是一些跳舞或唱歌之類的活動,并沒有從本質上探究音樂教育的內涵,無法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也許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音樂課一直以來都被當作一門副科來對待,使得音樂教育的地位處于次要,因此缺乏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2.音樂審美教學內容相對片面。音樂藝術走入高校本該將其全部的藝術美感展現(xiàn)給大學生們,然而在現(xiàn)實中卻并非如此。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大多熱衷于西方音樂的講解,我國古代樂曲、傳統(tǒng)民族音樂等樂種則相對較少。教學內容的片面性還表現(xiàn)在具體的樂曲講解上,部分音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的只是單純的音樂作品,至于音樂家創(chuàng)作時相關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潮、作品內涵、音樂家的個人性格和理想等涉及較少。這樣的教學內容很容易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產生誤解,甚至會進入審美觀念狹隘片面的誤區(qū)。
3.教學方法死板單一,不符合音樂審美的價值取向。音樂課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課程,和傳統(tǒng)的文化理論課程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文化理論課那種簡單的語言講解,更需要從音樂教學的角度教授音樂。然而不少教師們大量講授和灌輸刻板的理論知識,甚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不僅不符合音樂審美的價值取向,甚至會把一些錯誤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觀念傳達給學生們,不利于他們音樂修養(yǎng)和音樂審美的提高。
審美能力的形成,除具備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礎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和文化素質。具有較強審美能力的人能敏捷、迅速地發(fā)現(xiàn)美鑒別美、發(fā)掘審美對象深處的本質內涵,從而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然而,審美能力與個人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密切相關,即使是在年齡、職業(yè)、文化乃至家庭都相同的情況下,也難以形成相同的審美能力。由于大學是面向全國招生的學校,與小學和中學有很大的不同,招生對象的家庭環(huán)境,文化背景,受教育情況有很大區(qū)別,審美的差異現(xiàn)象有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消極的結果,是難以對審美對象達成一致的認識,形成統(tǒng)一的行動,從而阻滯了社會的發(fā)展.積極的一面,能賦予審美主體廣闊的想象空間,培養(yǎng)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使審美對象永遠處于不穩(wěn)定、可改造的處境,迫使審美對象日臻完善,從而達成共識以促進社會的向前發(fā)展。
1.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音樂是集節(jié)奏感、平衡感與多向思維的有機整體,音樂審美教育對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有促進作用。對音樂感受過程中的想像應該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是一定理性基礎上主觀的、創(chuàng)新的個人感受。因此,教師要在音樂審美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音樂的形象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斷思考,提升記憶力、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2.陶冶性情,提高道德情操。。審美教育關注于人的情感領域,它將人的日常情感提升到審美情感,是人的情感得到凈化、陶冶和啟迪,最終形成高尚的審美情操。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存在著真善美和假惡丑并存的復雜狀態(tài),我們欣賞音樂無疑是以真善美的音樂為對象,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把眾多優(yōu)秀作品的精神傳達給學生,通過對優(yōu)美動聽音樂的賞析影響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
3.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與進步。音樂審美所產生的對社會群體效應,主要是由受教者的個體素質經由音樂藝術的陶冶與塑造而導致的群體行為的和諧而有序,健康而向上,最終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整體會顯示出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采,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期望達到的社會境界。音樂審美促進了受教者在德智體等多方面的發(fā)展,使受教者個體素質得以全面提高,進而使社會群體素質也得到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1]陳東,李丹編.鋼琴里的世界——從普及走向提高[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9.
[2]徐志斌.大學生音樂審美心理結構調查報告[J].藝海.2008(05).
J60-4
A
1005-5312(2015)20-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