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禮烯
(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2)
基于行為慣性的應急產品設計研究
程禮烯
(福州大學 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2)
在對于應急設備的設計中,功能性需求是首要設計要點,然而人的使用行為對于應急設備的設計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危機時刻,準確的操作動作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在對應急產品設計中的行為要素展開調研分析,闡述行為慣性對于應急類產品的重要性。
行為慣性;意識;應急產品
常有新聞報道顯示,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受災群眾無法正確利用應急設備,耽誤逃脫第一時間導致傷亡的發(fā)生。更甚者,受災眾往往依照本能反應,下意識地對所發(fā)生的事件作出行為反饋,這就造成一系列不當?shù)男袨榇胧?,演變?yōu)楦蟮谋瘎“l(fā)生。人的行為方式對于一件應急產品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正確引導用戶行為是應急產品設計成功的關鍵。
要了解行為慣性,首先要弄清人類行為的解釋。在日常情況下,行為是由頭腦中的知識、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決定的①。許多情況下人們會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到意識、思想支配下所作出的肢體反應,然而行為并非是單純依靠人類主觀意識所支配的反饋動作,更多情況下行為是靠潛意識來推動的一種自然反饋動作。
人95%行為都是一種潛意識行為②,潛意識指的是人腦在作出機體反饋行為的時候,無法被主觀所感知到的意識信息。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分為前意識與無意識。潛意識包含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潛意識受到人在長時間生存下所積累的知識、環(huán)境、心理等多方面外界信息的影響,并將信息儲存入記憶深處,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時本能地將深處記憶釋放并影響行為的一種意識方式,這種意識方式幾乎無法被察覺;另一方面,人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積累了一系列生存經驗,進化心理學表明,人對于蜘蛛、蛇等生物的恐懼是天生就存在的,是一種與生俱來反應。潛意識就是在上述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來進行行為上的反饋,而并非獨立于任何一方而存在的意識體。
所謂行為慣性指的是在潛意識所具有的兩方面特性影響下所作出的行為動作。行為慣性一方面受到知識記憶的影響,如在電腦上進行一段文字的輸入,我們甚至不需要看鍵盤也可進行快速地盲打,這是因為長期打字操作過程下,在記憶中已經存在鍵盤信息,不需要主觀意識的參與的一種慣性行為,即所說的習慣。另一方面,受到與生俱來的遺傳信息,行為慣性還表現(xiàn)為危機時刻的非意識性行為,如遇到突發(fā)狀況的驚嚇、高處跌落揮舞手腳尋求著力點、趨光性等,即所謂的本能。
行為慣性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使得這一概念在應急產品的設計中尤為重要。所謂應急產品指的是具有救援或處置,預防或防護突發(fā)事件的產品,有個人防護產品、公共防護產品、應急救援產品、應急救護產品等。應急產品的生產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與標準,然而對于應急產品的設計更應該得到重視,尤其在于人在使用應急產品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
緊急逃生門的推桿鎖裝置,在發(fā)生緊急情況的時候推動推桿即可開門逃生并自動報警。為何緊急逃生門只能設計為向外推而不是向內拉?在美國,幾乎所有公共建筑大門都是向外推開的,就連旋轉門或者電動門邊上都有個向外推的手推門。這是由于美國歷史上兩大重大火災起的教訓。③人在遇到火災等緊急情況的時候會有從眾性、趨光性、混亂性等特征,這就造成人們在逃生過程中無法有意識地根據判斷去逃脫,并且現(xiàn)代人們也缺乏相應的火場逃生知識與經驗。人在逃生時會有“向外沖”的行為,本能地突破障礙快速逃離火災現(xiàn)場,這時如若逃生門向內開,則會極大地阻礙受災人群的逃脫,造成推擠踩踏事件,從而導致更大的傷亡發(fā)生。人在逃生時所表現(xiàn)出的這一行為即是本能性的行為慣性,這種行為慣性如若引導不當就會造成負面效果,因此作為緊急逃生門,應該充分考慮人的這種行為特征,加以正確引導才不會釀成悲劇。
由此可見應急產品中行為慣性的運用可以極大地改變危急時刻的境況,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應急產品的設計不僅要具有功能性,還需要具有指向性,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提供更為有效的使用行為,因此行為慣性對于應急產品中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
應急產品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對于其設計還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充分考慮到人行為慣性的應急產品設計,才能正確地引導人的操作行為以達到設計初衷。人的生活中充滿了行為慣性,而這些行為慣性卻很少或者不易被人所察覺。作為設計師,需要不斷發(fā)掘到人的行為慣性并以此來指導設計,而不能等到災難發(fā)生后才發(fā)現(xiàn)設計的缺陷而后悔不已。
注釋:
①唐納德·A·諾曼(美),梅瓊(譯).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69.
②弗洛伊德(奧).弗洛伊德文選——論無意識與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03-107.
③曉路.美國公共場所的大門為何向外開?[EB/OL].http://www.ycwb. com/ePaper/ycwb/html/2013-09/12/content_250543.htm?div=-1,2013-09-1 2.
X924.4;X4
A
1005-5312(2015)3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