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俊
(無錫開放大學(xué),江蘇 無錫 214000)
明世宗孝潔陳皇后生平考
楊曉俊
(無錫開放大學(xué),江蘇 無錫 214000)
明世宗孝潔皇后陳氏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元后。一生短暫且悲劇,淪為了明王朝政治的犧牲品,體現(xiàn)了深宮后妃生活的黑暗和無助。史料中關(guān)于孝潔皇后陳氏的記載相當(dāng)凌亂不系統(tǒng),本文將相關(guān)史料綜合后,對孝潔皇后陳氏的一生所做的考證,加深了對這個女子的認(rèn)識,同時也加深了對明代政治中的黑暗之處的認(rèn)識。
孝潔皇后;明世宗;生平
明史記載,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間,共有三位皇后,即孝潔皇后陳氏、廢后張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潔皇后為世宗元配,《明史》中有其本傳,其他明代資料中亦有相應(yīng)記載。然或語焉不詳,或有相互抵牾之處。故此,筆者搜集多方史料,力圖對孝潔皇后的生平做一次梳理,對前述不詳及抵牾之處通過對比和判斷盡可能的加以厘清,對于無法考證及存疑之處亦列出以備參考。
(一)籍貫
孝潔皇后陳氏,元城人,屬于明北直隸大名府,這一點《明史》本傳中有載,考諸《大名府志》及《元城縣志》亦有記載①,這一點當(dāng)無疑義。
(二)家中主要成員
父陳紹祖、兄弟陳紹祖《明史》本傳有載,不贅述。祖父陳志,“成化七年舉人、崞縣知縣”,“以女孫為后,封泰和伯”②。祖母楊氏,“姑母楊氏,淑惠高明,以女孫貴封泰和伯一品夫人?!雹勰讣绞?,“皇后有疾,后父陳萬言乞容其母冀氏入宮視疾?!薄胺庖黄芳椒蛉?,弗堪其憂,隨亦薨逝焉?!雹?/p>
此外,陳皇后很可能還有一妹,為清平伯吳家彥繼室,姓名已不可考。⑤《世宗實錄》中亦言陳皇后為陳萬言長女⑥,因此陳皇后有一妹當(dāng)是實。
(三)姓名
陳后姓名查諸各種史料俱無記載。
(四)出身年月
史料中并無直接記載,僅《世宗實錄》中提到了嘉靖二年八月壬子為皇后千秋節(jié)。此外,實錄中亦提到嘉靖元年時,陳皇后年十五。依朔閏表推算,陳皇后當(dāng)為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八月十四生人。
(五)家境
按明代選后妃之制,除國初,間有功臣之女外,其余多選自民間。⑦陳皇后亦不例外,本文之前已提及祖父陳志為舉人,做過一任崞縣知縣,后并無升遷。其父陳萬言為元城縣廩膳生員,且“屢試不第……年已五十余矣”。⑧由此可知,家境當(dāng)非大富大貴,也正因如此,才合明代選后之制。但另一方面,陳皇后家亦非貧窮,《大名府志》及《元城縣志》中記載陳家家世業(yè)儒,而明代世代讀書絕非普通百姓人家所能負(fù)擔(dān)。此外,《棗林雜俎》中也記載了陳萬言家中的一處名為松花石的景致⑨,更印證了陳家絕非貧苦。綜上,陳氏家境至少應(yīng)當(dāng)為中人之家。
(一)主婚之爭
陳皇后婚姻之始就出現(xiàn)了波折,那便是關(guān)于主導(dǎo)其婚姻的人選。
嘉靖元年八月,楊廷和就因為著選秀女子進(jìn)后宮簡選應(yīng)該以慈壽皇太后而非壽安皇太后之名義而上書爭論。⑩陳皇后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淪為了貫穿整個嘉靖朝大半時間的大禮議之爭的犧牲品。
(二)冊立
按《世宗實錄》及《明史》記載,皆為嘉靖元年九月辛未,即九月二十八日。
關(guān)于冊立之禮,孝潔陳后,系嘉靖皇帝元后,冊立之禮對比其后的二后,儀制更為完備,規(guī)模更為宏大11。當(dāng)然,這一切只是緣于陳氏“元后”之位,且陳氏系嘉靖即位后所冊立,而非潛邸時所配,故此才有這樣完備宏大的冊立之禮,對比其他相似情況,并無太多特殊之處。
(三)夫妻感情
嘉靖與陳氏的夫妻感情,史料記載雖不多,但仍有跡可循。
先是從第三方的角度看,《罪惟錄》載:后性頗妬,上接后以禮。這說明嘉靖對陳氏是缺乏那種真正夫妻間感情的。
再次,嘉靖自己曾經(jīng)對大學(xué)士張璁說,“前者初婚之期,皆是宮中久惡之婦所專,而日夜言之圣母,圣母未之察爾?!?2這話表面上市發(fā)泄對慈壽皇太后的不滿,但也體現(xiàn)出了嘉靖對這樁婚姻的不滿。
有觀點認(rèn)為,嘉靖最初對陳后應(yīng)當(dāng)還是相當(dāng)喜愛的,并以嘉靖對陳后家人的優(yōu)待作為佐證。那么嘉靖對陳后家人有無優(yōu)待呢,從史料記載來看,應(yīng)當(dāng)是有的。
“陳萬言,肅皇后父也,大名人,起家諸生。嘉靖元年授鴻臚卿,改都督同知,賜第黃華坊。……尋封萬言泰和伯,子紹祖授尚寶司丞?!?/p>
“詔營后父萬言第,估工值六十萬,璜持之。萬言訴于帝,下郎中、員外二人詔獄?!薄昂蟾戈惾f言奴何璽毆人死,帝命釋之。”13
上述材料,都證明了嘉靖對陳后家人,特別是陳萬言的優(yōu)容。然而這一切在明代并不特殊,后父封伯,后侄世襲,是明代常見的事情,甚至更有皇后家人封侯的例子。14其次關(guān)于包庇后妃及其家人驕橫不法的表現(xiàn),在明代亦所在多有,嘉靖更是如此。完全不能說明嘉靖對陳皇后有什么特殊的偏愛。
首先是陳皇后駕崩的時間,相關(guān)史書記載較多,時間也都基本相符,只在具體時間上略有差別,有如下兩說:
其一,嘉靖七年十月初二庚子日。
“九月辛卯,皇后不豫,……十月庚子,皇后陳氏崩”——《國榷》15
“肅皇后,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冊立,七年十月初二日崩”——《皇明帝后紀(jì)略》
其二,嘉靖七年十月丁未
“十月丁未,皇后陳氏崩”——《國朝典故》
《明史》中并無陳皇后駕崩具體日期,查諸《世宗實錄》,在嘉靖七年十月庚子日條下,也無陳后駕崩的記載,而在丁未日條下,則有“皇后陳氏崩,禮部上喪祭禮儀”16的記載。筆者以為,這也不能直接理解為陳皇后是在丁未日駕崩的,而只能確定禮部在這一天上了喪儀。
那么,還有什么資料可以用來引證呢,答案顯然是有的,那就是來自朝鮮的記載。
“甲子,下正朝使崔世節(jié)書狀與政院曰:……,其書狀曰,皇后陳氏,去十月初二日崩逝……”17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陳皇后駕崩的具體日期就應(yīng)該是嘉靖七年十月初二庚子日。
其次,是關(guān)于陳皇后的死因。
《明史》中的說法是這樣的,“一日,與后同坐,張、方二妃進(jìn)茗,帝循視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驚悸,墮娠崩……”18
《罪惟錄》的說法與之類似,只是具體人名略有出入。19
上述說法中,世宗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舉動,而只是皇帝的憤怒令陳后驚懼,繼而才因墮胎而駕崩。但在朝鮮的史料中,卻能夠找到一些別的痕跡:
“二月丙戊朔,金光轍還自京師……,路遇監(jiān)生張云雪、魏朝聘,問:陳皇后何以崩逝乎?答曰:張皇后見寵,日前曲宴時,皇帝令陳皇后進(jìn)爵而怒其色,三進(jìn)不改,終乃擲杯,即令罰跪,遂與張皇后入別房,至夜深然后使之退去。陳皇后以此得疾,未幾而崩逝矣。20
這樣的描述足夠具體,生動,而且比單純的因驚懼而墮胎更可信,但是僅僅兩個監(jiān)生的說法卻顯得有些不足為懼,畢竟如此隱秘的宮闈之事,不當(dāng)是兩個監(jiān)生所能知道的,因此此處暫且只能存疑了。
至此,筆者大致梳理完了陳皇后的生平。古代社會女性地位的底下,即使貴為皇后,若非掌一時之朝政,如武氏、那拉氏之輩,其余也只能是在史書上稍帶立傳,或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加以記載一二,加之筆者本人水準(zhǔn)有限,故此,本文必然還有許多的疏漏與不足之處,唯有以后再加以彌補(bǔ)了。
注釋:
①《康熙元城縣志》卷一25頁、咸豐《大名府志》.
②《民國大名縣志》卷十五、貢舉、206頁.
③見《陳萬鎰妻王氏墓志銘錄文》.
④見《陳萬鎰妻王氏墓志銘錄文》.
⑤《明故清平伯吳夫人陳氏墓志銘》載:夫人姓陳氏,封泰和伯兼太保墨庵公萬言之女也……長遂應(yīng)選入主中宮,是為孝潔皇后,夫人則其次也…….
⑥《世宗實錄》卷之十七,528頁.
⑦《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載“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jìn)者弗受。故后妃多采自民間?!?53頁.
⑧《康熙元城縣志》卷之五264頁.
⑨《棗林雜俎》載“泰和伯陳萬言家有木假山……一日化而為石……。未幾,長女被選母天下,求記名作詩?!?47頁.
⑩《世宗實錄》卷十七,520頁.
?可參考《世宗實錄》中關(guān)于三后冊立禮儀的對比.
?國朝典故》卷之三十五,643頁.
?《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八,7678頁;《明史》列傳第八十二《趙璜傳》,5146頁;《明史》列傳第八十《劉濟(jì)傳》,5090頁.
?可參考《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八《外戚》中關(guān)于歷代皇后家人的封贈.
?《國榷》卷五十四,3385頁.
?《世宗實錄》卷之九十三,2137頁.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十八,1160頁.
?《明史》列傳第二《世宗孝潔陳皇后傳》.
?《罪惟錄》陳皇后列傳載“七年十月,張、文二貴妃進(jìn)茗……”,1169頁.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二十,1242頁.
[1]陳偉(清).康熙元城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2006.
[2]朱煐(清).咸豐大名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2006.
[3]程廷恒等修,洪家祿等纂.民國大名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6.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志整理小組.明嘉靖孝潔陳皇后家族墓志綜考[J].文物春秋,1990(02).
[5]張居正(明).中研院史語所校本.明世宗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4.
[6]趙翼著(清).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談遷(清).棗林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查繼左(明).罪惟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9]鄧士龍輯(明).許大器、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
[10]張廷玉(清).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談遷(清).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M].臺北:明文書局版,1991.
[13]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0.
K248
A
1005-5312(2015)3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