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苗苗
(四川大學 藝術(shù)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陜西藍田水陸庵彩塑圖像志中的疑點考量
崔苗苗
(四川大學 藝術(shù)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陜西藍田水陸庵彩塑保存完整,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價值。目前發(fā)表的材料中,對藍田水陸庵諸圣水陸殿內(nèi)彩塑的題材內(nèi)容多有描述,并且大都相同,但也有相異處。顯然不同的描述導(dǎo)致對圖像的辨認和理解各異。因此,筆者在實物考察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諸家的說法,對圖像進行較為精確的描述。并對圖像志辨認中的疑點考量,集中于對騎孔雀佛像和十六臂十六眼觀音身份的認定,以及二十四諸天的說法。對其研究有待繼續(xù)。
水陸庵;陜西藍田;寺觀彩塑
水陸庵位于藍田縣城以東10公里的普化鎮(zhèn)王順山下,曾名為“悟真寺”北普陀群寺的“藍渚庵水陸殿”。依山環(huán)水的水陸庵院落布局清幽古樸,建筑形式與一般佛教寺院類似。諸圣水陸殿位于水陸庵院落最西頭,東西朝向,中央置佛壇,佛壇背后有中隔正壁,南墻和北墻也增設(shè)有中隔南隔壁和中隔北隔壁,將大殿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這三個隔壁的正面和背面的部分加上南北山墻的兩部分、南北檐墻的兩部分和大殿的西壁,總計有十三面墻,3700多尊泥塑分布于此。
(一)東前檐墻北稍間西壁和南稍間西壁
中心造像為坐佛作說法印,下坐蓮臺,上擎幡蓋。左右有站立的脅侍菩薩,菩薩之上有十二尊天王像懸塑站立在云頭。天王之上是釋、道、儒三教造像,釋迦牟尼位居中間,右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左為儒教教主孔子。佛像幡蓋兩側(cè)有一對飛天,均為雙頭,背部生雙翅,下身著裙,飄飛于云頭之上,現(xiàn)僅有一尊還較為完整,另一尊的頭部已經(jīng)破損。
南稍間中心亦為坐佛作說法印,下坐蓮臺,上擎幡蓋,左右有站立的脅侍菩薩。菩薩之上為兩排站立的天王和男女護法神祇,其中天王四尊,護法神祇男女各四,有規(guī)律的排布。兩排塑像之上為三尊佛菩薩造像,中間為佛像,左右各一菩薩,左側(cè)菩薩手持一寶瓶,右側(cè)菩薩手持一蓮花。佛像左右各有一侍者,善財和童女則分布在二菩薩的左右兩端。南北稍間造像排列呈對稱之勢。
(二)背光墻東壁和西壁
佛壇上主要造像為三佛。中間釋迦佛塑像頰頤豐滿,螺發(fā)右旋,半袒袈裟,襞褶緊貼軀體,上有浮塑金龍。佛手施法輪常轉(zhuǎn)印,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重疊的蓮臺上。佛之光背繁縟而精細,呈橢圓型。第一、二層為佛光的外輪,由貼金的火焰紋與飛動的金龍構(gòu)成,第三、四、五層為花帶紋,懸塑有諸佛菩薩和供養(yǎng)天人等,五層以內(nèi)為光背中心,以寶相花為主,間有鰲魚、羊、象等瑞獸。佛光中央部位的頂端塑一人形鳥嘴的形象,可能為護法大鵬金翅雕。釋迦佛之北側(cè)為阿彌陀佛,螺發(fā)高髻,坦胸,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雙手結(jié)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座的雙重仰覆蓮臺之上,身光上有諸佛菩薩和伎樂天的西方凈土世界,釋迦之南側(cè)為藥師佛,袒胸,雙手施根本法印,結(jié)跏趺坐于雙層蓮臺之上,蓮臺下為須彌座。背光是場面宏大的東方琉璃世界,外圍有伎樂天和飛天,手持各種樂器。佛光上部中央有一佛二菩薩三尊像,即應(yīng)是藥師琉璃光佛與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中央佛壇的三佛,各有二位脅侍,釋迦牟尼的脅侍者為阿難和迦葉二弟子。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的脅侍者均為世俗打扮的人物。
佛壇背后是三尊菩薩造像。中央是觀世音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座下為龍臺。背景為山巖和樓閣,其中塑有凈瓶(瓶內(nèi)插柳枝)、白鴿和寶池。善財童子作為觀音菩薩的脅侍者出現(xiàn)。觀音左右分別是騎獅的文殊菩薩與騎象的普賢菩薩,這兩位菩薩除了像座以外,其他基本與觀音像相似,包括冠中同樣有化佛,背景中同樣有巖石和樓閣,觀音、文殊、普賢一起組成“華嚴三圣”。
(三)北稍間橫墻東壁和南稍間橫墻東壁
北隔壁中心為一戴冠的坐菩薩,雙手殘,身著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之上,座下中央有一護法獅龕和一老一少二位世俗裝扮的男性供養(yǎng)人,據(jù)認為這尊像是地藏菩薩,但它與一般常見的地藏菩薩不同。南隔壁的藥王菩薩頭戴五佛寶冠,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藥葫蘆,身著袈裟,座下無蓮臺,只在座臺上覆蓋有一塊寶相花紋臺布,座下中央有一護法獅龕。坐菩薩的座前,有女供養(yǎng)人。菩薩左右各有四尊較小的世俗人物形象,周圍有亭臺樓閣和山水人物。
(四)北稍間橫墻西壁和南稍間橫墻西壁
后殿的北隔壁置十六臂觀音像,左右上方兩手持日輪、月輪,其他每只手中各有一眼,臂上均戴環(huán)釧。背光上塑有亭臺樓閣等建筑和人像。南隔壁佛坐于孔雀背負的蓮臺之上,背有孔雀尾佛光。其周圍分兩層,塑有護法金剛力士和供養(yǎng)人于云朵上。
(五)北山墻東南壁和南山墻東北壁
北山墻的中心位置是太子出生,其他還有“托胎”,“出胎”,“九龍咨太子”“生后七步走”等情景。最下層殿宇為一王,跪拜于一羅漢前。圍繞著太子出生三重檐廡殿,兩側(cè)分別有兩重檐鐘鼓樓和其他建筑。整個山墻布局嚴密,最下層為12尊神將,間有羅漢渡海,圍欄之上分別有羅漢、菩薩和佛。建筑有樓閣鐘鼓樓配合之。圍欄把佛菩薩羅漢分為三層,最底下一層為羅漢,第二層也為羅漢,左右兩邊共六尊菩薩,最上層為佛,共五尊,佛兩邊都有侍者,底下有跪拜比丘。圍欄左側(cè)第二層有一七層樓閣式佛塔,最底層為坐佛。而且還有一碑,碑石文字“橋尸曰:天人之中,誰人系縛?世尊曰:慳貪嫉妒。又曰:慳貪嫉妒如復(fù)同何?……
南壁懸塑以“涅槃”為中心,與對面墻壁的“降生”遙相呼應(yīng)。這個情節(jié)塑造在金碧輝煌的雙重檐廡殿內(nèi),釋迦牟尼臥倒在床上,十大弟子守護在佛的周圍。南壁造像布局基本與北壁對稱,也是佛陀涅槃的三重檐廡殿為中心,左右兩側(cè)有鐘鼓樓和其他對稱的亭臺樓閣。最下層為12尊神將,間有羅漢渡海,圍欄之上分別有羅漢、菩薩和佛。建筑有樓閣鐘鼓樓配合之。
南北山墻最底兩層合起來共有二十四尊神將,穿著鎧甲、手持各種兵器,有的三頭六臂、面目可怖,因為二十四尊的數(shù)量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二十四諸天”。左右共五十三尊渡海羅漢。這些渡海的羅漢形象各不相同。
(六)北山墻西南壁、西后檐墻東壁和南山墻西北壁
大殿的后壁即西壁是“千人聽法圖”。這組造像包括整個西壁以及南北壁拐向西壁的一段拐角處,據(jù)稱造像有千數(shù)之多。西壁中心置一小空龕,下有一佛二弟子造像的小龕。中間為釋迦牟尼佛上升忉利為母說法,四周的天人菩薩分為上下四排,或為菩薩裝、或為著鎧甲的天王裝,或為多臂的密教像。在這些小像之下,原置有十八羅漢像,民國八年被陜西省督軍陳樹藩為其母搬回,至今不知下落。
結(jié)合上文的描述,筆者對學者們有爭議的問題再進行考量。
(一)騎孔雀的佛像的身份確認
目前有爭議最大的問題——南稍間橫墻西壁一尊坐在孔雀背上的蓮座上的佛像的身份的認證問題進行一番考量。有人認為是孔雀明王,有人認為是文殊菩薩,還有人認為就是阿彌陀佛。
李凇先生認為這尊佛像就是孔雀明王。他認為雖然我們通常見到的孔雀明王像都是著菩薩裝,騎大孔雀。但是李凇先生還是認為孔雀明王的說法比較合理,“按照密宗的理論,諸佛可顯化為自性輪身、正法輪身和教令輪身三種身,亦即分別顯現(xiàn)為佛、菩薩、忿怒威猛之相?!贝蠖鄶?shù)的明王都是忿怒威猛之相,即菩薩像。諸佛、菩薩由所修行愿而得真實報身即為正法輪身。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佛母大孔雀明王經(jīng)》,孔雀明王似乎也能做成佛像。而樊維岳和周啟民先生在《水陸庵》一書中堅持認為應(yīng)是文殊菩薩的造像?!币驗閾?jù)《八字文殊儀軌經(jīng)》和《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文殊菩薩是騎乘孔雀的。根據(jù)《文殊三世果位》和《央崛摩羅經(jīng)》的說法,文殊菩薩就是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精如來,那么把它做成騎孔雀的佛像的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安吉利卡女士也認為此尊造像為文殊菩薩,并找到了與之相似的圖像依據(jù),即在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中游弋夫人本人畫的坐在孔雀背上的蓮花中的文殊菩薩像和新田收藏品中有一尊從風格上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中國造孔雀蓮花座佛銅像。而《影像水陸庵》中認為這尊佛像就是阿彌陀佛,并未對其原因作出解釋。筆者認為孔雀明王和文殊菩薩的說法都缺乏圖像的依據(jù),其身份判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十六臂十六眼觀音
后殿的北隔壁置十六臂觀音像,每只手中各有一眼,左右上方兩手持日輪、月輪。李淞先生和《水陸庵》一書中都認為其身份應(yīng)為千手千眼觀音。而《影像水陸庵》一書中認為其身份或為千手千眼觀音或為如意輪觀音。筆者認為千手千眼觀音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千手千眼觀音手中也持日月。然而,作為千手千眼觀音,其圖像志同樣非常特殊,十六臂十六眼,僅在左右上方持日月輪的千手千眼觀音形象幾乎沒有。加之,在位置上又與后殿南隔壁的騎孔雀佛像相對應(yīng),筆者認為對其圖像志的考辯還有待深入。
(三)關(guān)于二十四諸天的說法
南北墻的二十四尊神將一般都被認作二十四諸天。李凇先生和周啟民先生在文章中都持這樣的觀點。但是《影像水陸庵》和陳曉春在《陜西藍田水陸庵彩塑之二十四尊神將造像研究》的論文都稱之為二十四尊神將。筆者認為僅從數(shù)量上正好是二十四尊而推斷水陸庵的二十四尊神將為二十四尊天是缺乏根據(jù)。因為二十四諸天一般是:大梵天、帝釋天、北方多聞天、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辯才天、功德天、韋馱天、地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水天、閻摩羅王、緊那羅、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而仔細考察這二十四諸天在漢傳佛教寺廟中出現(xiàn)都是有自己固定的圖像程式的,因此在這里筆者提出疑議,望引起學界重視。
作為陜西明代佛教藝術(shù)遺存,藍田水陸庵彩塑藝術(shù)是十分難得一見的璀璨明珠。對其圖像還有待深入研究。
[1]李凇.佛國三千滿壁輝——陜西水陸庵明代彩塑藝術(shù)[J].藝術(shù)家, 1998(04).
[2]樊惟岳,周啟民.水陸庵[M].藍田縣水陸庵文管所編印,1997.
[3]清光緒元年刊本.藍田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卷十六陜西府縣志集,2007.
[4]西安文物保護修復(fù)中心與美國梅隆基金會,美國西北大學.影像水陸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J219
A
1005-5312(2015)32-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