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和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上海 200062)
論《四百擊》的電影真實美學
鄭東和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上海 200062)
如果說蒙太奇是一切電影的剪輯手段,蒙太奇是電影的核心。在巴贊的電影論看來批判蒙太奇剪輯手段,表現(xiàn)真實美學才是電影的核心。文章通過重點探討了解巴贊,蒙太奇,長鏡頭三個層面,并結合影片《四百擊》中挖掘出巴贊對電影美學的意義。
電影真實美學;蒙太奇;長鏡頭
電影產(chǎn)生到至今,對于電影的理論分析研究就已經(jīng)開始了。電影將成為即使審美現(xiàn)象,又是社會的現(xiàn)象。因此電影與社會,哲學,藝術等背景密切相關著。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xiàn)了不同的審美特征的認識和闡釋。就不是商業(yè)化的附屬品。目前以不同的歷史階段,把西方電影的研究大概是分為由四個階段?!?910年代中期,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電影家在理論和時間上對“蒙太奇”的探索;1940年代中期,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崛起,促使了巴贊和克拉考爾等電影紀實理論學派對電影本性的新探討;196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的麥茨等人堆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的研究,而這一部產(chǎn)生在意大利新浪潮時期,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典電影“四百擊”是弗朗索瓦·特呂弗之作,并且成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發(fā)軔之作之一。在電影最前頭有一下話語“僅本片獻給安德烈巴贊·一茲紀念”由此可見此部電影更多的是繼承了“巴贊”所提出的審美意義。
隨著經(jīng)典電影的出世,人們更加的注重電影的藝術學,敘述學,精神分析,符號學等等。那么“電影”究竟是什么?電影即要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又要實現(xiàn)本身價值。是否要適應電影發(fā)展趨勢的電影理論必須要符合藝術的本身。在符合電影藝術本體的同時附加新的藝術現(xiàn)象的同時如何去尋找新的學科方式。而在這部電影《四百擊》當中。堅守電影本身的同時,不為娛樂性,商業(yè)性完全屈服。那么這部電影“四百擊”是不是符合上面這幾項要求?它的審美性究竟有沒有意義?
關于解讀“巴贊”是什么?在“巴贊”的名著《電影是什么》當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巴贊的生命結構與電影真實美學相互呼應著。而且以哲學范疇來說,巴贊對自然,人的本身,本性看的很重?!半娪罢鎸嵜缹W”表達了最真實的表現(xiàn),也是藝術的表現(xiàn)。“‘電影真實美學’,無論從與以上還是從美學意義上說,都超越了物理時空,生活時空等表象意義上的真實,不僅是長鏡頭,深焦鏡頭,演員表演的技術層面的真實,而且是融匯了柏格森的“直覺真實”。
最終巴贊提出電影真是美學正是“真實,簡練,正直,誠實”的態(tài)度。
巴贊“電影真實美學”在影片中究竟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巴贊不僅是一位新浪潮電影之父,并且還是一位批評家。更是一名思想家。在他的批評一些電影當中可見,總是把“真實”放在首位。
在影片《四百擊》則更多的是把真實寫照融入影片當中。也是一部導演半自傳體。把男孩“安托萬”把他少年時代的灰色經(jīng)歷平實而真誠地表現(xiàn)出來,在瑣碎“無序的情節(jié)之間陳述著一個少年的掙扎與無助”。盡管我們很多人的少年時代未必有這樣極端的經(jīng)歷,但是影片流淌出的被摒棄在成人世界之外的少年孤獨感卻幾乎是每個人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
他否定了蒙太奇帶給電影語言的決定性進步顯然是荒謬的,而攝影的真實性與戲劇化的幻象性的綜合室完全可行的。而從“人體”本身而言,“一切技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
巴贊對影片提倡“真實”風格的同時,并沒有說不允許任何非真實的因素。
“對真實性的追求并不妨礙在銀幕上映現(xiàn)幻象的或非實在的內(nèi)容,只要在電影影響和我們的世界之間存在著共同之處,只要虛構影片中的物象符合事物的本質(zhì)。電影在散漫的原態(tài)生活與人工重造的傳統(tǒng)藝術世界之間占據(jù)獨一無二的”。
在紀實和記錄方面做的很充分。如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和《四百擊》上面就能看出。導演即成為一名普通人。事件和場所的詩意內(nèi)涵,再通過平凡的事物把“真實”意味充分的表現(xiàn)。尤其是電影《四百擊》對觀眾更多的是從電影的敘事也就是本導演半自傳體與小男孩安托萬的演技所吸引。正如上文所提出,強調(diào)攝影的真實性與戲劇化的幻象性。
導演特呂弗在影片中“真實”“電影真實美學”正是繼承了巴贊的理之上。一一的記錄在影片中,并且通過影像技術來呈現(xiàn)的表達,更是令人敬佩。并且巴贊所謂的“真實”意義也并不是把生活寫照重新的放映。在《身影影響的本體論》一文中,巴贊從人類視覺造型藝術產(chǎn)生的心理學機制上來探析電影影響的本體價值和意義。他提出造型藝術出現(xiàn)的基本因素源于人類的木乃伊情節(jié),古代人類制作木乃伊處于古埃及宗教的認識;肉體不腐則生命猶存。這以宗教的期望其實迎合了一個出自從人類層心里的要求,與時間抗衡。隨后雕塑藝術,繪畫等都在實踐者這樣的原始功能,即通過復制外形來保存生命。但是造型藝術擺脫了這些職能。更多的從映像中進行回憶,是覺得造型藝術所涉及的“是更廣泛的概念,即創(chuàng)造出一個符合現(xiàn)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存的理想世界”。
到了1920,1940年間,電影多是分為兩類,并且相互對立著。一是導演相信影像,二是導演相信真實。就如影響而言多是指蒙太奇的影像手段。它多是一部片段與另一部片段之間相結合時,通過剪輯的手法來產(chǎn)生另外一種意義。比如片段A在笑B把槍指出來C一女的在哭。我們可以通過剪輯的方式用不同的組合排列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出額外的意義。這一方式就指“蒙太奇”。
“這種“隱形”的中性化的分鏡不能說明蒙太奇的各種表現(xiàn)手段。相反,這些表現(xiàn)手段明顯體現(xiàn)在一般稱之位“平行蒙太奇”“加速蒙太奇”和“雜耍蒙太奇。
最后愛森斯坦床罩的“雜耍蒙太奇“。描述這一手法非常困難,但可以作大致的定性,即一幅影像通過不必與同一事件有關的影響相延接來增強含義?!?/p>
在電影《四百擊》電影中可見,并沒有多設計過多復雜的蒙太奇。更是詩意般的敘事方式。在整個故事的總體感覺顯得額外的順暢。
可見根據(jù)巴贊的看法,蒙太奇?zhèn)鬟_給觀眾的是從銀幕上出現(xiàn)的動作中認識什么而運用長鏡頭構圖來說,正如觀眾將自由獨立地發(fā)現(xiàn)動作中的意義。巴贊著重的是蒙太奇迫使觀眾變得消弱,而空間現(xiàn)實主義卻誘導觀眾并使變得主動,使觀眾從銀幕獲得形象并自行推導出動作的意義。巴贊說道:“所以,景深鏡頭要求觀眾更積極的思考,甚至要求他們積極地參與與場面調(diào)度。尚若采用分解性蒙太奇,觀眾只需跟著導演走,他們的注意力隨著導演的注意力而轉移,導演替觀眾選擇必看的內(nèi)容,觀眾個人的選擇余地微乎其微。換面的含義部分地取決于導演的注意力和意圖”。巴贊宣稱對蒙太奇的批評是出于某種心理學上的考慮,但是,盡管在論述中含有心理學觀察的因素,巴贊為觀眾強調(diào)的選擇自由還是這一論爭的結論具有比單純的心理學以為更多一些道義估介的意味。
而對巴贊的這一風格,不光是直接拿小說或故事來改編成電影,則更多的是消弱蒙太奇,同時體現(xiàn)出所謂“真實”“詩意”般的意義。他分析了這種思想下所產(chǎn)生的美學結果,以及景深鏡頭所具有的美學含義,形成對單純蒙太奇語言的挑戰(zhàn)。
在電影《四百擊》當中,這長鏡頭即是成為了當年留下的最經(jīng)典的鏡頭之一。在那個著名的片尾,出于節(jié)奏的考慮,導演采取了長鏡頭的手法,小男孩安托萬和影片積累的情緒來一次徹底宣泄。采取長鏡頭之前的一個鏡頭是安東尼躲在橋下面,看到?jīng)]人追過來,于是向畫面深處跑幾步,然后向左拐。第一個長鏡頭長一分二十秒,安東尼從左面出畫,跳軸,強調(diào)情緒的變化。中全景,然后一直跑,跑出少管所的范圍,聲音是同期跑步聲,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跳。第二個鏡頭,安東尼全景從畫面遠處向鏡頭右邊跑來,出畫,這時背景配樂起,鏡頭開始向左搖,能聽到海浪聲。當搖到海上的景色時,音樂聲很大,用力的煽了一會兒情,照常理這時候電影就可以結束了,但攝像機還在向左搖,一直搖到岸邊,出現(xiàn)安東尼的背影,剛才跑向鏡頭方向的安東尼現(xiàn)在是從鏡頭近處向縱深跑去,這個運動方向的轉變十分自然,而且美妙,這個鏡頭一共大概50秒鐘。影片的最后一個一多分鐘的長鏡頭,表現(xiàn)的還是跑,全景,安東尼從岸上下來,跑到海灘上,繼續(xù)向畫面右方跑,鏡頭開始慢慢向右后方移動,搖。安東尼跑向大海,在海水中橫著向右走了幾步,卻回過頭向鏡頭走來,畫面定格并推向了他那雙迷茫、憂郁的雙眼,特寫,音樂和海浪聲仍在繼續(xù)。從這三個角度組成了一個長鏡頭。并且這一鏡頭給人留下的更是爐火純青。
而這一景深鏡頭和持續(xù)的長鏡頭被巴贊看做是電影語言進化使用的新語式。
“景深鏡頭不僅影響著電影語言的各種結構,同時,影響著觀眾和影響之間的知性關系?!?/p>
可見巴贊的長鏡頭從來沒有停留在影響客體性的單獨層面。而所產(chǎn)生的真實性的構成就是為了達到多義性的目的。涉及到“社會層面”以及“心理層面”等。
巴贊曾分析出“繪畫”與“影像”之間的美學關系和意義。并明確承認:“賦予研究對象某種命運和意義,解釋其體現(xiàn)著深層心理需要的社會功能,以及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如何源自同一種不斷演進的社會功能。”
巴贊在意大利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得到成功,正是體現(xiàn)了戰(zhàn)后意大利人的深層社會心理結構和潛藏的社會功能。
另外巴贊從人的“心理層面”找到了電影產(chǎn)生的根源。認為人從一開始就渴望完整地模擬現(xiàn)實。從雕塑,繪畫到攝影,電影都是人在現(xiàn)實這一愿望的路途上不懈努力的表現(xiàn)。電影的出現(xiàn),最終會使人類完整模擬現(xiàn)實的這一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只有電影才能記錄一個時間的動態(tài)過程,只有電影才能最大程度地還原世界,完成人類與時間抗衡的最初的夢想。“給時間涂上香料,使時間免于自身的腐朽?!?/p>
借助電影技術而言,巴贊認為“完整電影”是電影的夢想,這種試圖“完整”地復制現(xiàn)實世界的愿望一直因受到技術的種種限制而無法實現(xiàn),而在今天,在數(shù)字技術的幫助下巴贊所謂電影的最終夢想將得以實現(xiàn)。通過“影像”來紀實了下來。
影片《四百擊》中同樣利用了這一長鏡頭,包含著巴贊所提出的“社會層面”以及“心理層面”等多個層面載入影片中的表現(xiàn)。僅僅是一段長鏡頭,卻表達了小男孩安托萬“潛在的宣泄”并以“紀實”最真實的方式的表達。通過一段畫來告訴觀眾,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或者是一種信息。
電影《四百擊》的電影藝術審美特征的“真實”,它并不局限于僅僅是一部電影。更多的是體現(xiàn)了開掘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的廣闊。本文通過電影《四百擊》來分析電影真是美學。少許追問與解釋,達到對此部電影的電影的藝術進行探討,電影的蒙太奇與長鏡頭的審美意義進行探討。筆者認為這種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觀念,從人的本體去出發(fā),經(jīng)過一切技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最終達到“真實,簡練,正直,誠實”的意義。并且運用電影的鏡頭語言結合,用影片的人性力量打動觀眾,或許這就是電影的經(jīng)典意義。
[1]鴻鈞.巴贊是什么?——巴贊電影真實美學與文化人格精神讀解[J].當代電影,2008(04).
[2]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天津: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Denise Palmer.inaninterviewwiththeauthor[M].LeHavre,1974.
J905
A
1005-5312(2015)1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