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死亡情結
◎李楠
歷來,有關死亡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棟,對死亡的探討也是極為深入,在宗教、哲學、醫(yī)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精英們對死亡進行精研。從不同于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去解讀死亡、關注死亡,在真正地了解了死亡之于人類的種種意義之后,結合本人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探討在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種種死亡問題。
死亡情結 審美價值 超越死亡 治療作用 情感宣泄
1.死亡具有審美價值
萬物皆歸滅寂,然獨有人類對死亡進行思考。人類對死亡的思考有跡象表明已同他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一樣綿長悠久。死亡促使人沉思,于是先人們一如既往地以理性的思維方式來探究死亡,于是有了死亡美學。
死亡是對個體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這否定,反過來肯定了人類集體生命的生生不息,死亡因而終古不息。在千年不斷的思考延伸中,死亡漸漸成為一種審美可能。而死亡的審美簡直從根本上說,便在于人類怎樣以他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和困頓。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后,藝術全面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顛覆傳統(tǒng)的藝術思潮一涌而至,視覺藝術領域里對于死亡的表現(xiàn)也變得更加多元化。當越來越多的視覺藝術家意識到“藝術是相通的”這個道理之后,視覺藝術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于其他學科,甚至邊緣學科。正因如此,死亡的審美價值也逐漸地擴展和延伸。對于善于思考的視覺藝術家來說,死亡的表現(xiàn)、死亡的審美價值還有無數(shù)的可能,在此拋下一塊磚,日后閑暇的時間里,再將死亡的審美價值一一考察搜羅,必定也是蔚為壯觀的。
2.藝術超越死亡
藝術將會永生,藝術將會超越死亡。在藝術家的眼中筆下,死亡是通過藝術的篩選和抽象,進而強化一些特定的死亡行為和現(xiàn)象。在美丑兩級的對立之間,死亡很顯然是屬于丑的范疇。死亡、尸體總是給人一種痛感,一種厭惡之情。兇殺的現(xiàn)場使人毛骨悚然,堆積如山的死尸令人掩面恐懼。但是藝術可以把死亡的陰森恐怖轉化為藝術的美,讓你在驚懼的同時反思在藝術作品背后,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在藝術作品中,死亡變成可以觸及的傷口,雖疼卻可以愈合。
藝術從來不是跟著生活亦步亦趨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他能為生活所不能為,能深入洞燭死亡的幽微,以及背后更為深邃的自然及社會的必然趨勢,畫龍點睛,化丑為美。于是死亡的丑,成為滲透著悲天憫人的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象,從反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藝術洞燭生生死死的本相,使我們感激生命。而藝術之所以可以超越死亡,便在于人類精神的偉大。精神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永恒不朽,而藝術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產物。
3.藝術的治療作用
在繪畫藝術中,精神分裂癥能喚起沒有藝術素養(yǎng)的人的藝術細胞,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增加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正像心理學家們所表明的那樣,藝術家確實存在潛在的精神病的傾向,而藝術創(chuàng)作則有助于防止?jié)撛诘木皴e亂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說過:“有時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寫作、譜曲或畫畫的人是怎樣做到得以逃避發(fā)瘋、憂郁、驚恐這些人類境遇中總是存在的東西。”
作者曾經在部分藝術工作者中做過一個調查,即在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悲苦的情緒還是歡樂的情緒更容易引發(fā)創(chuàng)作激情。99%的回答是“悲苦的情緒”。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因是對部分藝術工作者的調查,難免有所疏漏導致不夠全面的理解,以下僅共參考):⑴歡樂時總是沒有閑暇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而悲傷的時候往往都是一人,有了充足的創(chuàng)作時間。⑵人類的天性——傾訴。⑶記錄且尋找答案??偨Y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具有悲劇意識的死亡無疑是悲苦的,當人們遭遇悲苦的時候,傾訴是最直接的自我救贖和治療的方式。嘮叨是一種傾訴,文字的記錄是一種傾訴,低吟淺唱是一種傾訴,視覺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傾訴。藝術家(包括非藝術家們)以藝術來試圖對抗悲苦、死亡或虛無,從而緩解恐懼或焦慮,因此在客觀上起到了治療的作用。死亡是所有恐怖事件中最令人感到恐懼的,死亡如影隨形,從我們出生開始,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尤其當我們遭遇死亡的當口,那種內心的震撼和恐懼是最大化的。因此,藝術的治療作用在此便顯現(xiàn)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也就是為什么大量藝術家以死亡為題材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性因由吧。
經由資料的查詢及與身邊曾表現(xiàn)過死亡題材的朋友的談話,愈發(fā)發(fā)現(xiàn),古往今來,曾在作品中描繪死亡的藝術家們,各有各的因由。
1.情感宣泄的需求
首先從我個人說起。這恐怕又涉及到對死亡的理解上來。死亡之于我,是一個美好的想往。死亡既是終結,終結所有的快樂與不快,終結所有的紛爭、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糾結。死亡是唯一可以達到不悲不喜的中正狀態(tài)的唯一途徑。這種中正的狀態(tài)正是我想要追求的狀態(tài),于是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覺得:當我死去的時候,一定是微笑著的。這種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似乎與莊子回歸自然的態(tài)度是相似的,卻又不盡相同。然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終結還是遙遙無期的未知,正因為未知,帶來心底的空寂和失落是無法消除的,就好像一個受盡了委屈無處訴苦的孩子,影像便成了唯一可以宣泄的安全途徑。
藝術家都很感性,敏感而脆弱,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感性的人比理性的人更容易洞察微妙,率性而行。不可否認,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最原始的動機,就是一種情感的宣泄,無關乎藝術,無關乎藝術品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2.死亡迷戀——以視覺藝術為載體的死亡探求
了解過美術史的同仁都知道,視覺圖形的運用遠遠早于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早期的視覺圖像表現(xiàn)或者說記錄的題材除了早期的狩獵、農耕、宗教儀式等等之外,同樣也涉獵到死亡。但那一時期,人們對于死亡的表現(xiàn),僅僅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更多的是一種記錄或者紀念的形式。 而到了如今,這些影像的最大用途,也是與死亡本身無關的,更多的是被史學家用來研究歷史古文明的工具而已。
而最早開始有意識地對死亡進行探求的,并非視覺藝術,而是以被后人命名為“哲學”的方式而存在的。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貝特朗到尼采,無數(shù)的哲學家、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在對不同國度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死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獨對視覺藝術中死亡題材的探求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是點到為止,或又歸于哲學體系的探求了。
有人曾說:“死亡、愛情和戰(zhàn)爭是文學的三大永恒主題。而對死亡的表現(xiàn)應是最為悠久,肯定他要先于愛情?!蓖瑯?,在視覺藝術的領域里,當視覺表現(xiàn)形式開始被稱之為藝術后,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通過視覺形式對死亡進行了不斷的思考及表現(xiàn)。自然,在藝術家的頭腦里,哲學的思考已經先入為主,因此,就算用視覺藝術的形式來思考死亡,也難免在哲學思想的籠罩之下。但起碼視覺藝術家們開始了從不間斷的藝術實踐,相較于枯燥的哲學文字,視覺藝術的形式更具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直觀且更具有震撼力的表現(xiàn)形式,或可比文字更完善更快捷地傳達觀念及情感。
[1]陸揚:《死亡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段德智:《中國死亡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邁克爾.拉格爾:《死亡大辭典》,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