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入川
【摘 要】 本文以哲學解釋學視角對生命教育進行審視,從教育中對生命的漠視出發(fā),探討哲學解釋學和生命教育內涵,通過闡述哲學解釋學與生命教育之契合,發(fā)掘生命教育本質,最后期望對生命教育開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哲學解釋學;生命教育;契合;本質
一、教育中對生命之漠視
雅斯貝爾斯在其著名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提到:“在人的存在中,教育環(huán)境不可或缺,因為這種環(huán)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現(xiàn)實教育本身卻越來越缺乏愛心?!备トR雷在《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一書中提到:“教師教,學生被教……教師制定紀律,學生遵守紀律……教師選擇學習內容,學生適應學習內容?!苯逃心暽姆N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當消費文化、功利主義、科技理性并伴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幾者之間的相互碰撞,生命的意義顯得異常迷茫,漫天彌漫著的是利益糾葛和倫理底線。學生失范行為、教師的失范行為以及價值觀的物化讓我們忘卻了教育理性的靈魂和教育崇高的志向,對生命的漠視,而一味追求成績,功利主義充斥校園,迷茫之時,我們有必要從解釋學角度度生命教育進行審視。
二、哲學解釋學
解釋學的英文為“Hermeneutics”,而其中的Hermes是譯為希臘神話中的使者,主要職責是傳達和解釋宙斯的命令,并將宙斯的命令轉化為人類所能知曉的語言,故其蘊含著理解與信息溝通之意。后來,到了中世紀,其解釋和傳達寓意仍然存在,這時主要用于解釋和注釋《圣經(jīng)》。
哲學解釋學在二十世紀中葉成為一種哲學思潮,也是西方哲學流派中重要的一支,其影響力遍及了包括教育學在內的多門人文學科。哲學解釋學代表人物是伽達默爾,他在海德格爾本體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使哲學解釋學發(fā)展成為一支獨立的哲學流派。
三、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尊重人生命成長基礎上,提升學生生命存在意義所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它是一種教育理念,即把生命作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生命教育一詞便開始在中國大陸出現(xiàn)。上世紀末,臺灣學術界在對生命教育進行了較為集中的關注,2001年還定義為臺灣生命教育年。而中國大陸首先關注生命與教育的則是葉瀾教授,主張“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
四、哲學解釋學與生命教育之契合
(一)對象的契合
哲學解釋學在教育中已經(jīng)運用廣泛,可以將哲學解釋學看做教育的某種前提,其與生命教育亦在諸多方面有契合點。
哲學解釋學與生命教育都強調存在,傳統(tǒng)解釋學是以經(jīng)典為對象,理解和詮釋的主體是經(jīng)典文本,施萊爾馬赫將哲學解釋學的對象轉為人類及其生活,通過語言語義的傳遞,并在移情的心理基礎上重新體驗他人心理重構。從而將原來傳統(tǒng)解釋學面對文本對象轉為人類生活層面,擴大了存在范圍,“通過理解對象,從而獲得自己存在?!?/p>
生命教育也是人存在的一種認識,生命教育強調人的完整與和諧,強調對人的尊重,反對灌輸知識和踐踏學生,主張對人基本的尊重。生命教育是從低端的人的基本生存發(fā)展到高端的人如何存在。
(二)問題的契合
二者都與功利主義、工具理性、科學主義相對立,都試圖擺脫在功利主義、科學主義束縛下對社會對人的禁錮。哲學解釋學與生命教育在問題對象上具有同源性,在科學主義、功利主義驅使之下,應試教育盲目追求預期目標,忽視了人存在本身的意義。
伽達默爾即使指出他所代表的哲學解釋學并非為了挑起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之爭,但在其著作《真理與方法》中對于科學主義的排斥仍溢于言表,他指出當社會發(fā)展到科學技術統(tǒng)治二到達尼采所預言的那種虛無主義時候,是否需要對科學主義進行必要的抵制,難道科學的方法所證明的一定是普遍的真理,故哲學解釋學試圖采取批判的方法反思科學主義的統(tǒng)治。
生命教育對科學主義的對抗更多系現(xiàn)在與應試教育的對壘,傾向于對社會問題、社會矛盾的關注,因為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產(chǎn)生了價值危機與道德失范。同時應試教育似乎強調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統(tǒng)一性,故強調以一種萬般皆有準的評判模式,于是在教學中便體現(xiàn)出對教育對象物化后的簡單灌輸與填充。
“教育越來越外在化和空心化,人們越來越離開內心,離開人鮮活的生命?!?/p>
(三)特點的契合
哲學解釋學提倡“理解”,而這個“理解”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雙向的開放式對話,旨在打破僵化式理解的園囿,既要對文本進行理解,同樣要對理解者自身進行理解。生命教育的開放在于生命的可塑性,一個未完成的存在的未定向,既有生理層面人體的發(fā)育,也有精神層面認識的深化,生命是自然世界的,同樣也是生活世界的。故哲學解釋學的開放性與生命教育的開放性要求是具有契合點的。
五、哲學解釋學視角下生命教育之本質
哲學解釋學確立理解本體論,讓理解得以詮釋生命價值,也為生命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探索路徑。
生命教育本質在于其獨特性,即其內在規(guī)定性,生命教育體現(xiàn)在試圖教會人們一些自我保存和發(fā)展的知識。若以哲學解釋學視角審視生命教育,則要求人們理解生命之真諦——生命之和諧與生命之智慧。“人在理解中意識到存在的價值……人生每時每刻都卷入理解,失去理解,人生變成一片陰影?!?/p>
這里的理解是指師生存在格子視域,生命不斷變化,視域也在不斷發(fā)展,師生都在不斷發(fā)展著各自視域,正如伽達默爾所言,新的理解的發(fā)展便是另一種理解的開端,正是理解的發(fā)展對生命也在進行著發(fā)展的詮釋。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1991:1
[2][巴西]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3-74
[3]嚴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64
[4]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力一一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5]劉開會.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辯證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76
[6]孟建偉.教育與生命:關于教育的生命哲學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3
[7]濟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93
[8]殷鼎.理解的命運:解釋學初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