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摘 要】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新時期下的課堂教學具有重大作用。以往的被動灌輸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也難以推動英語課堂進步。為此,很多英語教師積極尋找新的閱讀教學出路,將學生列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參與閱讀課堂。作為教師,要結合英語學科特點,深入研究如何變革英語閱讀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變革教學方式;提升效果
閱讀,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義。以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多以灌輸講解方式展開,忽略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因而教學效果極其低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必須主動變革閱讀教學方式,以全面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本文擬結合牛津初中英語教學實例,分析教學方式的變革,以推動英語課堂進步。
一、由灌輸性走向探究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灌輸性的閱讀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處于“被動聽”階段,學生基本沒有參與課堂的機會。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應由灌輸性走向探究性,積極響應新課改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學會主動探究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有更大的提高,閱讀教學效果也才會逐漸增強。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8 A green world這一單元時,教師變革教學方式,從灌輸到探究,設計一定的任務,促進學生探究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結合單元內容,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如下:
1.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witzerland?
2. What are the new ways to get energy?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new types of energy?
3. 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Switzerland” ? Whats the meaning of “green”?
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witzerland about environment production?
圍繞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教師投入文本閱讀中,然后展開探究學習。在開始階段,學生需要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嘗試自主完成探究任務。如果覺得難度過大,在自主思考閱讀后,再與其他學生分享交流,一起解決,從而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培養(yǎng),閱讀教學方式也實現了完美變革,突出了學生主體。
二、由同一性走向差異性,兼顧學生發(fā)展需求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具有獨特的內在潛能。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同一性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那么教學難以取得整體的進步。為此,教師要變革教學方式,由同一性走向差異性,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兼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差異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分層完成,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中的Unit 7 Films這一單元時,教師實施差異性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jié)閱讀課中,教師主要設計兩個學習任務,如下:
1. Summarize the life of Audrey Hepburn, including her early life and acting life.
2. Imagine if you are an interviewer, you want to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about Audrey Hepburn.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ask at least five questions, such as when was she born?
以上兩個任務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的英語能力,進行選擇性完成。第一個任務稍微簡單,學生只需要閱讀全文,從篇章中就可以得出有關赫本的生涯信息;第二個任務難度稍大,學生不僅需要通讀全文,還必須思考如何以采訪者身份提問,然后同伴根據提問進行回答。差異性的教學讓學生多了一份選擇,可以結合自己的英語能力選擇完成任務,或者是全部挑戰(zhàn)任務,因而不同的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在設計差異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英語能力的差異,以充分利用差異性閱讀教學,最大化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
三、由單向性走向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互動能力
“互動”這一詞成為新課改下關注的焦點。以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多以講授方式為主,基本忽略了學生,更談不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也就是說,閱讀教學基本是單向性的,教師以自我為中心,課堂沒有互動。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變革教學方式,由單向性走向互動性,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2 Travelling這一單元時,教師變革閱讀教學方式,引進互動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閱讀主題為“A trip to Hong Kong”,在學習之后,教師以問題為載體,與學生展開互動。師: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 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互動回答。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為了拓展互動,教師繼續(xù)提問:Can you share your travelling experience with us? Such as a trip to Shanghai/Beijing/……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去過的地方,與教師、學生一起互動分享自己的旅游經歷。教師給予學生三分鐘的思考時間,然后請學生積極分享。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與學生形成互動關系,利用問題展開互動,引導學生利用閱讀知識,分享自己的旅游,從而促進學生交際表達。
總之,教學方式的變革是必然的,因為只有“變”,英語課堂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學生也才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教師要正視目前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然后變革教學方式,促進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秀平.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J].科學大眾,2008(05)
[2]李麗.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7)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