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虎
【摘要】目的:探討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28例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進行總結分析。結果:28例手術均成功,術中無轉開放手術者,手術時間30~150min,平均58min,術中出血30~150ml,平均53ml,術后住院時間3~7d,平均4.6d,無嚴重并發(fā)癥。結論: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具有出血小、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可作為腎上腺腫瘤切除的首選術式。
【關鍵詞】后腹腔鏡;腎上腺;腎上腺腫瘤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36.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616-02
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科行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28例,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28例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齡19~68歲,平均42歲。術前經(jīng)B超、CT、MRI等檢查確診為腎上腺腫瘤,腫瘤大小1.2~5.7cm,平均4.1cm。腫瘤位于左側16例,右側12例。其中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17例(男:女=5:12)術前給予螺內酯等糾正低血鉀、降壓;皮質醇增多癥4例(男:女= 2:2)術前、術中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無功能腺瘤3例(男:女=2:1),嗜鉻細胞瘤2例(男:女=1:1)術前給予哌唑嗪、美托洛爾、擴容治療4~9 d,待血壓正?;蚪咏周后手術;髓樣脂肪瘤2例(男:女=1:1)。所有病例均行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
1.2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取健側臥位,墊高腎橋。選擇腋后線肋緣下1 cm處切開皮膚約2cm,血管鉗交替分離肌層和腰背筋膜,至腹膜后間隙內,示指鈍性向腹側推開腹膜,擴大腹膜后間隙,置入自制氣囊,充氣600ml進行擴張,留置5 min后放氣并取出氣囊。在食指引導下,于腋中線髂嵴上方2cm處穿入10 mm Trocar,腋前線肋緣下1 cm處穿入5 mm Trocar,腋后線處置入10 mm轉換Trocar,縫合密閉切口避免漏氣,建立后腹膜腔,氣腹壓1.4 kPa。以腰大肌為標志,辨認腎周筋膜及后腹膜分界處,先靠近腰大肌處,清除腹膜外脂肪,此時解剖方位比較明顯,分離位于腎臟外上方的腎周脂肪囊與后層Gerota筋膜之間的相對無血管間隙,向上分離至膈肌。分離位于腎臟內上方的腎周脂肪囊與前層Gerota筋膜之間的相對無血管間隙。切開腎周筋膜及脂肪囊,沿腎表面向腫瘤方向游離,腎上極內側見金黃色腎上腺組織,沿其邊緣仔細分離、暴露腫瘤,應用超聲刀或Ligsure充分游離腫瘤周圍,遇中央靜脈用多重鈦夾或Hem-o-lock夾閉后切斷。手術區(qū)域置入止血紗布,將完整切除的腫瘤放入標本袋自腋后線通道取出,放置腹膜后引流管1根,拔除套管,縫合切口,并檢查有無皮下氣腫。
2結果
28例手術均成功,術中無轉開放手術者,28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與術前相符。手術時間30~150min,平均58min。術中出血30~150ml,平均53ml。術中、術后均未輸血,術后均未使用鎮(zhèn)痛藥,術后1~2d恢復飲食和起床活動,術后留置引流管1~2d拔除,術后住院時間3~7d,平均4.6d,2例術后出現(xiàn)輕度皮下氣腫,于術后2d消失。無出血、感染、周圍臟器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隨訪3~6個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腫瘤無復發(fā)。
3討論
因腎上腺位置高,對腎上腺腫瘤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手術易出現(xiàn)損傷胸膜、顯露不好和手術難度大等弊端,1992年Gagner首次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克服開腹手術的缺點,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和術后并發(fā)癥。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逐漸提高和手術器械設備的逐漸完善,腹腔鏡腎上腺手術現(xiàn)已成為腎上腺手術的首選術式,多數(shù)學者認為,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是腎上腺手術的“金標準” [1]。腹腔鏡腎上腺手術入路主要有側位經(jīng)腹腔和側位腹膜后腔兩種,后者因具有安全、分離腎上腺更為直接、對腹膜及腹腔臟器刺激小等優(yōu)點而更加廣泛應用于泌尿外科的臨床中。
本組28例手術均順利,術后恢復良好。筆者認為其關鍵是術中順利找到腎上腺及其病灶。術中解剖是基礎,要求術者對腹膜后解剖標志如腰大肌、后腹膜返折、腹膜外脂肪、腎上腺、腎周脂肪囊非常熟悉。重點在腎上腺與腎臟周圍的相對無血管區(qū)域的潛在解剖間隙進行分離,充分暴露腎上腺及其周圍組織,有利于對腎上腺病變部位及范圍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操作時術者應結合術前CT定位,先制造足夠大的腹膜后間隙,然后打開腎上極Gerota筋膜,Gerota筋膜切口盡可能高且足夠大,緊貼腎上極向腫瘤區(qū)域游離。若患者腹膜后脂肪較多,需先清理部分脂肪,用超聲刀將腎上極脂肪和結締組織從膈肌向下分離,分離順序一般是從上而下,由內向外,同時注意避免切破腹膜。此時腎上腺在腎上極內側面得以顯露,鈍性分離為主直至找到腎上腺或腫瘤的前表面。另外,該術式常見并發(fā)癥有出血,因此,術中盡量使用超聲刀,以減少出血量。切除腫瘤及夾閉腎上腺中央靜脈或較粗血管時使用鈦夾,夾閉范圍大,止血效果確切。若腫瘤周圍粘連較重且有周圍浸潤傾向,則應考慮惡性性質可轉開放手術;若瘤體包膜完整并與正常腎上腺組織界限清楚者,于包膜外完整切除瘤體,保留正常腎上腺組織;若腫瘤分離困難且瘤體較大,則行一側腎上腺全切[2]。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具有出血小、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恢復快、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可作為腎上腺腫瘤切除的首選術式,對于直徑6.0 cm以下的良性腫瘤尤為適宜。同時我們經(jīng)多年臨床經(jīng)驗積累,手術適應證逐漸放寬,并發(fā)癥逐漸減少,本術式優(yōu)勢更加明顯,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成靜等. 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的分離路徑選擇[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03:466-467.
[2] 江敦勤等. 32例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中的血管處理[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09:1121-11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