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國輝
摘要:德育取得實效,就必須讓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參與到德育體驗中。本文從學生在自主管理、校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體驗,闡述了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和內省,將道德認知有效地轉化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情形:任你苦口婆心地給學生講了很多道理,仍有學生聽不進去;任你反復告誡學生要克服缺點、改掉毛病,仍有學生改不了……認真反思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主要原因是許多學校在德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身心體驗,試圖通過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積累、強制灌輸和全盤接受來造就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使充滿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變成了枯燥無味、令人厭煩的灌輸與說教。其實,學生的良好品德是通過自身的道德體驗、感悟中逐漸形成的。德育體驗教育是指德育工作者按照預定的德育目標和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通過其知、情、意、行的親歷來體認、驗證、內省,有效地促進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十八大報告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把體驗教育作為未成年人道德實踐活動的基本途徑。
一、實施德育體驗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體驗教育是教育對象的親身經歷和感悟過程,教育者是無法說教灌輸或包辦代替。因此,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
2、差異性原則
體驗教育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由于學生年齡不同,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和自主能力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在開展體驗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互補原理,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原則,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體驗活動項目,建立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可為學生自主選擇的項目體系,引導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自愿選擇崗位,主動扮演角色,自覺進行體驗。
3、開放性原則
社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讓學生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在設計體驗教育活動時要放開手腳,不斷創(chuàng)新體驗教育途徑和措施,給學生以豐富的時間和空間,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學生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yǎng)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4、循序漸進原則
體驗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連續(xù)的實踐過程。偶爾為之的實踐或體驗,是無法使道德認知實現真正的內化。根據各年齡階段和各時期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按照認識發(fā)展順序,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周而復始、循序漸進地實踐體驗,使在體驗中獲得的認知和判斷得到不斷的鞏固和強化,進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
5、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包括成功激勵、評價激勵等。在體驗教育中,要善于發(fā)現和擴大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學生不同起點及活動的不同內容,設置靈活實用的評估機制,為任何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叫好,讓學生在體驗教育中能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愉悅,從而構建起了一個個進步的階梯,使學生參與體驗的興趣長盛不衰。
二、實施德育體驗,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主要措施
1、讓學生在自主管理中體驗
學生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我們要相信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校管理和班級民主管理,讓學生在體驗中,實現自我管理、自主服務、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
在學校管理中,我們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實行班級值周管理制度,以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示范和檢查監(jiān)督為重點,讓每個學生充當學校的管理者,主動參與學校管理,促使學生將學校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身需要,實現他律向自律轉變。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推行班級自主管理,實行“五制”管理(即班委競選制、班干部輪值制、班級事務責任制、班級文化共建制),讓每個一位學生都有機會上崗“施政”,找到自己的崗位和擔當的角色,從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增強學生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參與管理的欲望,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負責、學會了做人。
2、讓學生在校園活動中體驗
我們積極創(chuàng)設平臺,抓住教育契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我、鍛煉自我、發(fā)展自我。
在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以重要節(jié)慶日、紀念日為契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四大儀式” 中(即升旗儀式、入團宣誓儀式、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和清明節(jié)緬懷革命先烈儀式),體驗愛國愛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在“手拉手互助”、“愛心捐助”活動中,體驗真誠的人際關系。
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我們以“四節(jié)”為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藝術節(jié)”中,在才藝、課本劇、木偶劇等表演中,體驗藝術情操之高雅;“體育節(jié)”中,在運動會、越野賽、趣味體育等活動中,體驗體育活動之情趣;“科技節(jié)”中,在小制作、小發(fā)明、小論文、小創(chuàng)意等活動中,體驗科技創(chuàng)新之魅力。“讀書節(jié)”中,在辯論賽、演講會、校園論壇等活動中,體驗讀書交友之樂趣。
3、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體驗
我們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增強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開展“生活垃圾的分類及處理”、“水污染的調查”、“旅游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等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通過實地考查、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實驗操作、訪談調查等,不僅提高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和磨煉了學生的思想品質與意志品格,提高了人際溝通和協作能力。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依托瀲城村、農業(yè)村、禮岙果場、敬老院、溫州工業(yè)園區(qū)、水井頭工業(yè)園區(qū)等社會實踐基地,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到秦嶼彭坑村開展訪貧問苦活動;到校學農基地參加農業(yè)勞動;到工業(yè)園區(qū)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到國家級風景名勝太姥山、海濱浴場牛欄岡等大自然中體驗家鄉(xiāng)的美麗。
總之,德育教育要有實效必須有學生主體的體驗感悟,必須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道德體驗和自我內化,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斷創(chuàng)新體驗教育途徑和措施,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有效地轉化道德認知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