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關鍵詞】血常規(guī);檢驗;臨床意義;綜述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187-02
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比較重要的檢測指標之一,其檢測結果能夠發(fā)現(xiàn)一此疾病的旱期現(xiàn)象,幫助患者及時確診。它主要是對患者血液中自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自等指標進行綜合性分析。通過對患者血常規(guī)進行分析能夠有效的診斷出相關疾病,并且能夠對其他疾病的鑒別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但是,血常規(guī)檢測中也存在很多誤差,并且其影響因素較多[1]。
1. 血常規(guī)的項目及意義
(1) 紅細胞計數(shù)(RBC),大于正常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qū)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貧血,出血。(2) 紅細胞壓積(HCT),大于正常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如脫水、大面積燒傷,補液的參考值;小于正常值,貧血,出血。(3)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大于正常值,營養(yǎng)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后、甲狀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全身性溶血性貧血。(4) 紅細胞分布寬度,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鐵性貧血的診斷與療效觀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鑒別診斷,貧血的分類;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紅細胞更整齊,臨床意義不大。(5) 血紅蛋白濃度(HGB),大于正常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qū)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貧血,出血。(6)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大于正常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qū)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貧血,出血。(7)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大于正常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qū)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貧血,出血。(8) 白細胞計數(shù)(WBC),大于正常值,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9) 單核細胞計數(shù)(MONO),大于正常值,見于某些細菌感染、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小于正常值,無重要臨床意義。(10) 單核細胞比例(MONO%),大于正常值,見于某些細菌感染、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小于正常值,無重要臨床意義。(11) 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大于正常值,見于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癥、心肌梗死、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見于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癥、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放射線照射、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12) 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大于正常值,見于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癥、心肌梗死、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見于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癥、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放射線照射、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13) 淋巴細胞計數(shù)(LY),大于正常值,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恍∮谡V?,免疫缺陷、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14) 淋巴細胞比值(LY%),大于正常值,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15) 血小板計數(shù)(PLT),大于正常值,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小于正常值,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16)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大于正常值,血小板體積大小懸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減少。(17)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大于正常值,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tài)。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綜合癥、鐮刀細胞性貧血等。可作為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的較早期指癥;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療后、再障、巨幼細胞性貧血等。(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檢查才能判斷;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檢查才能判斷。(19) 血小板壓積(PCT)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2.血常規(guī)檢驗的注意事項
末梢血中的RBC,HGB,PLT值均低于靜脈血,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末梢循環(huán)受到外界環(huán)境溫度變化、應激反應等情況的影響,造成末梢循環(huán)障礙;在末梢血采集時血流不暢,對局部進行擠壓使組織液滲入相對過多,使血液稀釋,造成RBC , HGB和PLT值偏低;另外,采集末梢血時,對血管進行擠壓導致血小板的損耗和聚集,也可使血小板計數(shù)偏低。末梢血的WBC值高于靜脈血,臨床上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進行末梢血采集的血管管腔較為狹窄、局部溫度偏低,容易引起WBC出現(xiàn)部分沉積,導致細胞計數(shù)值出現(xiàn)偏高的現(xiàn)象。對末梢血和靜脈血兩種采血方法檢測結果的重復性進行驗證,通過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兩次靜脈血樣本的檢測值變化很小,重復性較好;兩次末梢血樣本的檢測值有一定的差異,重復性不如靜脈血好[2]。
不同采血部位、采集血樣后不同的檢測時間均會對檢測結果造成一點的影響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由此看出,在采集血樣后2個小時以內檢測,能夠提高結果的準確性。此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結果的準確性。包括人為因素(標本取樣、保存、送檢)、生理因素(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服用藥物、年齡、性別、種族、采樣時間、季節(jié)等)、儀器因素(包括儀器誤差)等[3]。
3. 討論
隨著先進血液分析儀的廣泛引用,一些醫(yī)學專用雜志對血液分析儀的性能及優(yōu)缺點,和對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儀器法和鏡檢法相關性介紹的多,而忽視了血液分析儀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問題情況的探討,加之一些生產(chǎn)廠商不切合實際的宣傳,使有些檢驗人員過度相信血液分析儀而忽視了形態(tài)學觀察,必須糾正這種傾向。雖然先進的血液分析儀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人為誤差,提高了檢驗工作效率和質量,但是形態(tài)學觀察,是多年以來在醫(yī)學檢驗界形成的傳統(tǒng)方法,也是臨床診斷工作的實際需要,其實際作用不容忽視,個別檢驗人員誤認為儀器分類結果可替代鏡檢分類,而忽視了形態(tài)學觀察,這種傾向必須加以糾正。檢驗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予以高度重視,避免造成人為的漏檢,給臨床醫(yī)生的診斷、治療工作帶來不良影響,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負擔[4]。
參考文獻
[1]郭雯.血常規(guī)檢驗臨床觀察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6):2207,2240.
[2]席菊蘭,池志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應用比較[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15(3):71-72.
[3]胡曉紅.影響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準確性因素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8):94.
[4]趙化欣.血常規(guī)檢驗形態(tài)學觀察的臨床意義[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6(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