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沙
【摘 要】民國小學作文是擺脫腐朽的“八股文”,逐漸走向自由表達的作文現(xiàn)代化的重要階段,為當今的作文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民國時期的小學生作文文筆優(yōu)雅生動,情感細膩真實,處處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之美、韻味之深。在新課程理念下探討民國小學生作文,對當今的小學作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民國 小學作文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08-02
近年來,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逐漸成為熱點話題,尤其是一系列的民國語文老課本出版之后,人們對于民國語文教育的興趣被大大調(diào)動起來。民國小學作文是擺脫腐朽的“八股文”,逐漸走向自由表達的作文現(xiàn)代化的重要階段,為當今的作文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在新課程理念下探討民國小學生作文,對當今的小學作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本文從民國時期的優(yōu)秀作文選中選取一篇小學生作文,將其和當代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進行比較,從分析兩篇作文差異的角度來透視民國時期小學作文的概貌。由于時代背景不同,學生的習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異。
示例一:
春郊游記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余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示例二:
春游徐州
星期六,我們五年級同學和老師,一起去游覽徐州這個古老的城市。
早上6點30分,在灑滿朝霞的春風里,客車奔馳在寬闊的大馬路上。同學們歡樂的歌聲鉆出車窗,灑向一座座長滿翠柏的高山,飛向一片片綠油油的麥田,飄進一個個開滿花朵的果園。
“徐州到了!”不知誰叫了一聲。車剛停穩(wěn),同學們就像一群出籠的小鳥,紛紛跳下來。隨著老師,我們來到了彭園:通過正門,踏上綠樹掩映的小路,急切地朝東北角奔去。
那里是游樂園。里面有轉馬、撞車、飛機、船……雖然我沒來得及坐一坐,可心里卻美滋滋的。走出樂園,我們又來到動物園,里面有東北虎、孔雀、猴子……最使我難忘的動物是猴子,它們坐著、躺著、吃東西的姿態(tài),和人多么相近!一顆顆圓圓的腦瓜,一雙雙調(diào)皮的眼睛,一對對大招風耳,還有一張張富有表情的臉,它們的一悲一喜,一怒一樂,都和人十分相像,尤其是那一雙雙“手”,簡直和人一樣靈巧。
10點鐘我們又乘車來到云龍山。我們開始攀登這一級級臺階,來到松鶴亭,只見那松鶴比老師還高,白羽黑翅紅頭頂。單腿挺立,翅膀展開,長頸往后揚起,尖嘴朝天,好像正要鳴叫著飛向藍天。
繞過松鶴亭,我們走到了長廊:長廊很寬,內(nèi)兩側是一通到頭的長凳,朱紅的柱子對稱排列;頂部有歷史圖畫,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讓人流連忘返。
這次難忘的春游就要結束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說:再見了,徐州!
以上是兩篇小學生寫的關于春游題材的作文,第一篇出自民國小學生模范作文選,第二篇出自現(xiàn)代小學優(yōu)秀作文選。上述兩篇文章同是寫春游,卻有很大的差異。
許多讀者爭相評價現(xiàn)今的小學生作文與民國時期的小學生作文相去甚遠。繼而把矛頭指向現(xiàn)今的教育,批評現(xiàn)今的“應試教育”和“應試作文”。
其實大可不必為民國版和現(xiàn)代版小學生作文的差異驚嘆,因為二者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并不具有很強的可比性。人們在對當代語文教育失望的同時,對民國語文教育采取了褒揚的態(tài)度。盡管這種態(tài)度對于當代語文教育未必公平、客觀,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民國語文教育的獨特價值。
讀者不難看出,第一篇文章意境恬淡、優(yōu)美,頗有古典詩詞中的田園之美。文筆優(yōu)雅生動,情感細膩真實,處處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之美、韻味之深。讓我們感慨的是,騎牛的牧童,炊煙與茅亭,都已經(jīng)不是如今的小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事物了。而第二篇游記,以時間為順序,以游覽地點的轉移為線索,真實地記敘了游徐州的經(jīng)過:游徐州古城—沿途景象—到達徐州—游彭園—登云龍山—告別徐州。層次清楚,線索分明。在所看到的事物中,小作者選取了印象較深的兩處景觀展開描述,寫彭園,詳寫了動物園的小猴子;寫云龍山,寫了松鶴。這篇游記存在兩處明顯的不足,一是景物描寫有些單薄,如寫彭園,只寫動物園的小猴子,其他景物一筆帶過,好像彭園就是動物園,難以給人形成總體印象;二是觀感部分幾乎沒有寫到。
我們確實應為今天孩子們語言表達、想象力的貧乏而擔憂。與民國的兒童相比,如今的學生更多地被拘在學校與家庭里,更多接觸的是數(shù)碼產(chǎn)品與現(xiàn)代傳媒,他們的視野比以前要開闊得多,但電腦、電視的直接刺激使得他們動腦筋的機會日益減少。
盡管二者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并不具有很強的可比性,但從一定程度上看,民國小學生作文可作為當代語文教育和當代青少年教育的一面鏡子,還是能對當今的作文教學有一些啟示。
兩篇作文同為關于春游題材的優(yōu)秀作文,它們之間有共性,也有差異,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作文就是寫話,就是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寫出來。一篇好的作文其實就是要有寫好“流水賬”的功夫??梢钥闯?,在第一篇文章中,沒有花哨的詞句,全是平實的敘述,在敘述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喜怒哀樂盡在其中。在寥寥百余字里,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jīng)過等一目了然。即使是當代文豪大家,都很少有能寫出如此高雅如行云流水的文章。第二篇作文以時間為順序,以游覽地點的轉移為線索,真實地記敘了游徐州的經(jīng)過。層次清楚,線索分明。也不失為當代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梢钥闯?,一篇好的作文只有回到語文的根基上,去追問什么是作文,扣住作文的基本要素,回歸寫作的本真,才能寫出平實但又生動的文章。
第二,“有意思”要大于“有意義”。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兩篇作文的結尾有所不同。第一篇作文結尾寫道:就燈下而記之。而第二篇則是這樣結尾:這次難忘的春游就要結束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說:再見了,徐州!由此可見,第一篇作文作者是覺得春游的經(jīng)歷很有意思,滿足了自己的審美需求,放松了身心,所以歸來記之。而第二篇的結尾則有模式化、套路化的特點,對作者來說,這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春游,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而讓他“難忘”,現(xiàn)在的小學生游記里經(jīng)常看到類似的結尾。
小學作文究竟要“有意思”,還是要“有意義”?多年來,我們的作文教學始終強調(diào)學生要寫出有意義的文章,真不知小學生的生活中究竟能挖掘出多少重大的“意義”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作文命題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不會再出現(xiàn)“記一件難忘的事”“記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樣的題目,但很多題目之下的指導文字仍隱隱約約指向“意義”二字,教材里的課文更有不少來自《讀者》之類的“感人”小故事。我不否認這些故事有可能是真實的,但這些畢竟離孩子的生活太遠,這些故事的意義太多太重了。
第三,有感而發(fā)與命題作文。在當今應試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學思路僵化,學生作文也呈現(xiàn)模式化、套路化的特點。寫作成了一種需要應付的作業(yè),而不再是抒發(fā)自我感情的載體??梢钥闯觯谝黄恼碌淖髡呤怯懈卸l(fā),從而歸來“就燈下而記之”,全文半文言半白話,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對祖國的山河有很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絕不矯揉造作,真正融于細膩的筆觸間,令人感慨萬千。而第二篇也是普通的春游,全文沒有看出什么情感上較大的波瀾,讓人感受不到作者對于這次春游的“難忘”,卻還是以這樣套路的結尾有些生硬地將全文拔到“難忘”“有意義”的高度,有些口號化之嫌??梢钥闯觯@是一篇老師有組織地帶領學生春游,并且事后提出要求讓學生寫的文章,不可否認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式,但教師如果能嘗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隨時隨地地寫下來,不過多地要求數(shù)量和題材,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或許學生作文中的情感會更自然地流露出來。
當然,單純地拿來個別民國小學生作文與現(xiàn)今小學生作文簡單地進行比較,評價孰優(yōu)孰劣,不足以說明問題。作文教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改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制約,但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其改革和發(fā)展也必然要借助積累的經(jīng)驗,借鑒前人的研究。從這個角度來看,民國的作文教學還是能留給今人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時毛主編.民國模范作文[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張鴻舉.初學作文的常識(第四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3
[3]趙欲仁、朱經(jīng)農(nóng)、沈百英.革新的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
[4]馀生編.簡易國文講義(第二期)[M].中華編譯社,19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