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彥秋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它是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識字質量;能夠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梢娕囵B(yǎng)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chuàng)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蕩舟漓江?!苯又シ鸥枨蹲屛覀兪幤痣p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
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書本上數(shù)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是不夠的,而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博覽群書。一般來說,教師在學生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教師首先要對閱讀保持濃厚的興趣,并且要把這種興趣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出來,成為他們可以模仿的對象,課堂上教師不失時機地穿插一些課外知識,課余興致勃勃地給學生講一兩個故事,總會感染著學生,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對于具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及時表揚,讓他們成為其他學生的學習榜樣。學好漢語文不僅要多讀書,而且還要學會長期積累。而做讀書筆記無疑是最好的積累方式,是讀寫之間的橋梁,它容易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剛學做筆記,可以讓學生從簡單的摘錄好詞佳句做起,即把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或最使人感動的地方,隨手摘錄下來。如果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能力,就可以對文章加以評點。如文章寫得好,好在哪兒?怎樣好?文章為什么使人感動等等,把讀后的感想寫下來。此外,對選材典型,構思新穎別致的文章也可以用編寫提綱的形式記錄下來。
三、教給閱讀方法
在閱讀文章時,如果閱讀的方法不對,就會對詞的意義,及其用法理解不夠深刻,似是而非,就會對文章理解得膚淺,甚至會曲解文章的意思。下面我談談幾點閱讀的方法:(1)用觀察和想象的方法來理解,在《跳水》一文中,講猴子沖著孩子“齔牙咧嘴”可以借助動作演示,學生一看就知道。(2)想象情境來理解。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肅穆”一詞,只有反復讀課文,想象當時人們的心情,周圍的氣氛,就能體會到該詞的意思了。(3)弄清本義,再聯(lián)系內(nèi)容理解詞的引申義。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用“碰壁”來比喻人民絲毫沒有自由,革命進步人干處處受迫害,我們就會體到魯迅先生用詼諧的說笑來抨擊黑暗的舊社會。(4)查工具書理解,利用工具書,弄清重點詞的義項,再組成詞或在句子中確定運用哪個義項,然后結合課文或句子的內(nèi)容來理解。
四、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fā)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用。為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
五、啟發(fā)學生質疑
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nèi)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fā)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學生一經(jīng)起啟發(fā),積極性就高起來,認真讀書,主動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多起來了。學生的求知欲強了學習興趣也深了。如教學《石頭書》一課時,學生紛紛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書被人們成為石頭書?”“什么是化石,它有什么作用呢?”“石頭書上都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呢?”……所以,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學生主動學習,的確能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多方面的努力,作為老師,需要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jīng)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開創(chuàng)新思維并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