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漢英
摘要:閱讀對于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厚積薄發(fā)”這是眾報周知的道理。而許多家長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的孩子讀了不少書,可是為何作文依然不見顯著的提高呢?怎樣才能把積累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怎么信手拈來地用呢?如果老師關(guān)注學生的語言儲備,嘗試在閱讀、積累與運用之間架設(shè)橋梁,引導學生將文本的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情況又會如何呢?
關(guān)鍵詞:語言儲備;言語實踐;讀寫結(jié)合
面對旅游中見到的美麗景致,我們的大部分學生詩興盎然卻語塞,皆因平時的積累無法彈出。語言干巴是我們的“難言之痛”,我們不奢求像古代文人墨客般信手拈來地吟詩作對,即使面對一片大好景致,我們是欲說還休,卻患無辭啊。我們知道,自由表達是語言文字的內(nèi)化——輸出的過程。那么,積累的語言無法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怎么信手拈來地用呢?學生天天在積累,但真正的實效性不夠,語言無法真正“內(nèi)化”。有消化的積累才具生命力,如何做才可“厚積而薄發(fā)”呢?
一、創(chuàng)設(shè)良好班級氛圍,用語習慣在“體驗”中養(yǎng)成
濃厚的班級氛圍對課堂教學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用語習慣的養(yǎng)成更為課堂提供了大量的語言儲備。
(一)建立“語言倉庫”
1.推薦書目
調(diào)動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用語習慣的欲望首先就落在指導學生建立“語言倉庫”上。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選擇上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樣收獲當然不佳。教師推薦書目則是搞好課外閱讀的前提,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學校圖書館藏書和所訂報紙雜志;結(jié)合教材分期推薦學生閱讀的書刊,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讀讀《安徒生童話》,學完革命題材課文可讀讀《紅巖》等,這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語言幫助甚大。
2.強調(diào)方法
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文章以后,自覺地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和其他有用的資料,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和收集資料的好習慣。在倡導組織學生閱讀的同時,要求每一位同學準備一個較好的摘抄本,在精讀的基礎(chǔ)上將作品中的名言、諺語、短詩;精彩的描寫、動人抒情、精辟的議論及精彩的開頭、過渡、結(jié)尾等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鼓勵他們收集自己最喜歡的,求精不求多,易于記憶,也不人云亦云,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盤活“語言倉庫”
一定量的積累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成為學生有價值的語言,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進而幫助學生將閱讀中吸收的語言材料進行內(nèi)化,最終才能把語言文字包含的文化修養(yǎng)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1.積累交流
在學生基本掌握閱讀的方法以后,要求學生增加閱讀量,自己去尋找喜愛的書籍看,并寫下《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的文章,在周末的好書推薦會上進行交流,開展“好書接力讀”的活動,不同性格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書籍閱讀,交流之后學生就知道了更多的書。有組織地開展討論會、朗誦會、故事會和著眼于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各種活動,有助于擴大學生知識視野,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自由表達做好鋪墊。
2.靈活運用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在學生建立“倉庫”的同時,需要創(chuàng)設(shè)很多條件讓他們相互交流這些語言。如,每天的語文課始開辟“三分鐘交流”,遇到雨天、晴天等,有意識地讓他們說景色、心情等,亦可交流所聞、所感之事,用上自己積累并加工的語言。學生掌握的語言多了,其交流自然富含“靈性”之語。
二、有效指導課內(nèi)閱讀,讓語言在“訓練”中充盈
新課標注重課內(nèi)閱讀、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堅持“一篇帶多篇,課內(nèi)得法,課外受益,課內(nèi)打基礎(chǔ),課外求發(fā)展”的教學思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內(nèi)化語言,最終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引導學生將書本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讓學生了解表達的規(guī)律,掌握表達的方法,才會逐漸達到“召之即來,呼之即出”的境界。
(一)“舉一反三”地讀背結(jié)合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講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閱讀是學生獲得作文范例的途徑。“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它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由“積累”到“運用”這樣一種最高的境界。
(二)“接二連三”地讀寫結(jié)合
葉圣陶先生指出:“讀寫是兩種能力、兩種活動,相輔相成?!苯虒W中要學習借鑒課文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以讀促寫,以寫促悟,達到讀寫有機整合。
l.讀中仿寫
多數(shù)規(guī)范語言的積累源于語文教材。譬如讀到文中的排比句時,我引導學生多讀,感受它加強語氣的作用,再仿寫,積累句式。如六年級語文《藏戲》一文,開頭的三個排比反問句就是極佳的訓練點,可引導學生反復讀,使他們感受這種先聲奪人的表達特點。當讀到比喻、擬人等句式時,通常將它們與一般句子對比、誦讀,引導學生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模仿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豐富語言的同時,學生懂得如何用最佳方式表達語言。
2.讀中改寫
教材中多數(shù)課文的遣詞造句都很值得學習積累,教師要善于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去品味文中煉字煉意的技巧。如讀了《少年閏土》中“雪地捕鳥”片段后,學生結(jié)合動作分解和生活再現(xiàn),體會到了連貫動作“掃、支、撒……”運用的妙處,用詞精煉卻表達清楚生動。于是,及時讓學生用這種表達方法遷移改寫打籃球的畫面,學生的“搶、躍、瞄、拋、投”“拍、穿、擋、繞”等系列動詞組合仿佛使激烈的籃球運動呈現(xiàn)于前,實現(xiàn)了語言表達方法的活學活用。類似的訓練多了,學生對寫話的畏難情緒也逐步釋放,言語不再那么粗糙了。
綜上所述,大量積累的實踐活動早已熏陶和感染了孩子們的潛意識,不僅打下了規(guī)范語言的深刻烙印,而且通過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儲備。學生的語言越發(fā)流暢、生動、感人,對習作也不再那么恐懼了。學生的積淀豐富了,底蘊夯實了,語文素養(yǎng)始能提高。教師一定要有計劃地開展、指導言語實踐,使厚積而薄發(f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竇桂梅.《為生命而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3]張悅紅.《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