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平
要:目的: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本次醫(yī)學研究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間收治的60例產婦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產婦和新生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產婦和新生兒接受母嬰床旁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產婦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滿意度、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和母嬰知識及格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本次醫(yī)學研究結果證實,在產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過程中應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產婦護理滿意度的提高,以及護理技能的增強。
隨著近年來我國臨床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醫(yī)療體系的逐步完善,提高患者臨床醫(yī)療和護理服務的質量也逐漸成為了臨床醫(yī)師和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產科新生兒出生后,雖然與產婦處于同一病房,但是,因為產婦及其家屬自身的臨床護理技術能力較差,因而常容易出現新生兒喂養(yǎng)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失誤。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其主要目標在于為產婦和新生兒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新生兒和產婦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次醫(yī)學研究就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醫(yī)學研究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間收治的60例產婦為觀察對象,產婦年齡范圍在22歲至34歲之間,平均(28.4±4.3)歲,孕周在39周至42周之間,平均(40.5±2.1)周。通過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且兩組觀察對象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接受基礎的臨床護理服務,實驗組產婦接受母嬰床旁護理,具體措施:第一,新生兒的床旁護理。主要包括新生兒臀部護理、臍帶護理,以及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注射、新生兒沐浴等護理措施,向產婦及其家屬說明新生兒床旁護理的注意事項,以及所需掌握的護理技能,從而提高母嬰護理服務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續(xù)性。第二,健康教育。首先,向產婦說明按需哺乳、早吸吮和早接觸的重要意義,使其認識到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作用,向其說明適當的嬰兒含接姿勢和哺乳體位有助于產婦乳汁的分泌;其次,為產婦和家屬提供新生兒臀部護理、臍帶護理、撫觸和沐浴方面的現場指導,適當加入產婦和家屬的互動,指導其掌握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喂養(yǎng)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最后,產婦和新生兒出院前,通過發(fā)放資料等方式,為其提供回訪、衛(wèi)生、出院后飲食、產褥期相關護理及避孕等方面的指導[1]。第三,所需條件。一是護理設施,即一次性用品、新生兒洗浴用品、浴盆、母嬰護理車等;二是護理管理,即護理人員數量的配置以及減少陪探侍人數;三是醫(yī)療環(huán)境,即病房濕度控制在50%左右,溫度控制在27℃左右,每天通風20min;四是護理人員專業(yè)操作技能和業(yè)務素質的增強,強化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敬業(yè)精神[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后,護理滿意度、母嬰護理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本次醫(yī)學研究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共涉及50道問題,每題2分,滿分為100分,所有觀察對象均與出院前接受調查研究,及格分數為60分。由三名專業(yè)的護理人員,對觀察對象的沐浴、喂奶等護理技術進行評定分析,正確則得分,錯誤則不得分。同時,對兩組觀察對象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共包括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等級[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醫(yī)學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使用X2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若P<0.05,則表示數據之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4]。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為100%,對照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90%,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n/%]
2.2 觀察指標
實驗組30例觀察對象中,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為90%(27/30),母嬰知識及格率為90%(27/30);對照組30例觀察對象中,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為60%(18/30),母嬰知識及格率為50%(15/30)。兩組觀察對象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和母嬰知識及格率對比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新生兒臨床護理方法,利用一系列的現場護理培訓和示范,提高產婦及家屬的臨床護理技能,使其掌握基本且正確的新生兒護理方法和知識,從而鞏固臨床護理效果,實現科學化的新生兒護理管理[5]。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實施,需要在產婦及其家屬的直視下進行,通過適當、文明的溝通方法和言辭,為產婦及其家屬留下積極正面的印象,從而獲得其理解與信任,切實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原則,實現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內涵的逐步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拉近產婦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從而有效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6]。
參考文獻:
[1] 鄧文娟,肖艷蘭,黃河清,等.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 3) :22-23.
[2]陳麗菊.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藥物與人,2014,27(8):206-207.
[3] 萬賓.母嬰床旁護理在產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6):515-516.
[4] 張菲菲,崔改英,趙揚,賀秀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實施效果觀察[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2,1(2):157-158.
[5] 王婷婷,薛飛揚,萬玉梅.產科護理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35):67-68.
[6] 孫海燕.母嬰床旁護理在初產婦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