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臣 陶力
周恩來總理曾這樣深情的描述惲代英同志:“他的無產(chǎn)階級意識、工作熱情、堅強意志、樸素作風、犧牲精神、群眾化的品質(zhì),應永遠成為中國青年的楷模。”從1895年出生到1931年犧牲,這位僅僅在人世間度過36個春秋的青年人,卻是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政治活動家和著名的青年運動領袖,在我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短暫的歲月里,他從普通的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和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還有到目前為止仍深深令當代青年為之敬仰和值得學習的風范與品格。
他肩負國家命運,不斷尋求救國真理
惲代英出生于一個傳統(tǒng)的書香門第,青年時代起便意識到要把改造自我與改造社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立下為祖國和社會服務的大志。他認為,青年人不但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成為飽學之士,還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把學習和救國的事業(yè)緊密結合起來。
惲代英進入武昌中華大學預科時,正值西方文化洶涌而至,年輕的他如饑似渴、博覽群書、汲取養(yǎng)分、擅詩善文。對他影響最深的是俄國無政府主義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惲代英成為新文化運動中追求真理、沖鋒陷陣的猛士,在《新青年》《東方雜志》等刊物上發(fā)表了許多文章?!袄鐣?、利國家、利天下”,他將這三句話作為思想的起點,用文章作帶領青年追求真理的火炬,字字如珠璣,落地有聲;篇篇如投槍,如利劍,直刺敵人的胸膛。
在早期文章《一國善勢力之養(yǎng)成》中,他就號召青年不但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成為飽學之士,還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把學習和救國的事業(yè)緊密結合起來。他這樣寫道:“青年應該要有聯(lián)合互助的團結之精神,救國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眾人的事,人人行動起來,養(yǎng)成好的道德,則為國家之福?!边@樣的愛國主義思想一直貫穿著他的革命理念。
他意志堅定不屈不撓,經(jīng)受住無數(shù)嚴峻考驗
意志力是青年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品格之一,對人的一生都有著重大影響。不管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還是經(jīng)濟建設時期,抑或是如今的新常態(tài)下,要實現(xiàn)理想抱負,有一番作為,不僅需要奮斗的精神,更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敢頑強的精神。惲代英說的深刻:“立志需用集義功夫,余謂集義者,即在小事中常用奮斗功夫也在小處不能不犯過失者,其在大處犯過失必矣,小壓迫小引誘即能勝過,在大壓迫大引誘中能否勝過尚為一問題。如小處不能勝過尚望大處勝過,豈非自欺之甚呼?勝過小者,再勝過較大者。此所謂集義也,不然集交仍然是一句空話?!?/p>
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惲代英都表現(xiàn)出了超強的意志力。甚至被捕后,在監(jiān)獄受到非人的折磨的情況下,他的身體已經(jīng)十分虛弱,盡管如此,他仍始終保持旺盛的斗爭精神,經(jīng)常對難友進行革命教育。他說:“對一個革命者來講,戰(zhàn)場固然是考驗,而監(jiān)獄也是一個特殊的戰(zhàn)場。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在這個特殊戰(zhàn)場上,在生死面前,要經(jīng)受得起嚴峻的考驗?!?/p>
在獄中,他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寫了一本解釋黨的“十大綱領”的工人讀本,還寫下了一首氣吞山河的《獄中詩》——“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他心懷青年重視青年,始終扎根于青年群眾之中
惲代英長期承擔宣傳教育工作和青年運動工作,是黨內(nèi)、團內(nèi)公認的著名理論家和青年運動領袖,被譽為“我黨最善于聯(lián)系青年和勞動群眾的領導人之一”。郭沫若曾回憶說:“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學生們,凡是稍微有些進步思想的,不知道惲代英,沒有受過他的影響的人,可以說沒有。”之所以在青年中有如此大的號召力,與惲代英一直以來的青年群眾觀是密不可分的。
惲代英十分重視青年群眾。他留校任教時,“視同學如兄弟”,用一切方式及時了解他們所思所想,向學生公開自己的日記,學生們讀了他的日記,就等于和他進行了一次思想交流,他也從閱讀同學的日記中,“詳知他們的疾苦”。
惲代英十分依靠青年群眾。他強調(diào)群眾的力量,認為中國革命只有依靠工農(nóng)群眾、發(fā)動工農(nóng)群眾,才能取得成功。基于這些認識,他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依靠廣大青年和群眾的參與來宣傳馬克思主義。這樣的觀點,在他撰寫的《群眾生活的修養(yǎng)》文章中也得以印證:“天下要做的事很多,我們一個人的力量很小,生命亦很短,天下事絕不是一個人做的完的?!?/p>
惲代英密切聯(lián)系青年群眾。他通過寫信的方式保持與廣大青年的聯(lián)系,在《中國青年》編輯部工作的時候,“每天都要收到幾十封甚至上百封青年來信”,對于這些來信,他不管多忙,都一一回信。
他重視學習筆耕不輟,用思想影響他人
學生時代的惲代英,就是一個酷愛學習的學生,他十分重視“砥礪行為,敦進學業(yè)”,每看到一本好書,便廢寢忘食地閱讀,非讀完方罷休,也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為他日后成為思想先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yè)之后,他更是以極高的革命熱忱和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宣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運動過程中。
1930年夏,他在上海撰寫《每日宣傳要點》的時候,每日約寫五百字至一千字。從家里出發(fā)在路上邊閱讀邊思考,一踏進工作地點,坐下來就開始動手寫稿,并坐的機要秘書同時打字跟進。這樣從開始動筆到印刷,不到半小時完成,同時也準備好發(fā)行工作了。這樣的速度,讓同是文章圣手才思敏捷的周恩來也贊揚說:“如此迅速地寫好一篇稿,印好,以至發(fā)行到群眾的手中,只需個把鐘頭,整個世界歷史上是破天荒的?!?/p>
惲代英不僅自己在宣傳理論上勤奮耕耘,也用思想影響著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其擔任主編的《中國青年》,在當時也成為斗爭中的“精神食糧”,教育和培養(yǎng)了一代革命青年,點燃一個又一個革命火種,成千上萬的青年正是手捧這份雜志,并呼喚著“代英”的名字,奔赴黃埔軍校、尋找黨團組織。
他樸素真摯嚴于律己,孜孜尋求革命之道
惲代英的節(jié)儉是出了名的。平頭,深度眼鏡,藍布長衫,為惲代英的個人標志。他生活簡樸,被好友蕭楚女喻為“當代的墨子”。在白區(qū)堅持地下斗爭時,生活異常艱苦,惲代英卻不以為然,非常樂觀。他曾對妻子說:“我們是貧賤夫妻,我們看王侯如糞土,視富貴為浮云,我們不怕窮,不怕苦,我們要安貧樂道。這個‘道就是革命的理想。為了實現(xiàn)它而斗爭,就是最大的快樂?!?/p>
惲代英雖然對自己節(jié)儉樸素,但對于有利于革命開展的事情卻毫不吝嗇。1921年,他在川南師范任教時月薪為100大洋,然而他每月的開銷只是3~4塊,剩下的全部用來資助學生和救助窮苦的百姓,再多余的就用以支援他與友人在武漢建立的利群書社了。
他的侄子惲希良回憶他時說,惲代英曾說過這么一句感人肺腑的話:“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發(fā)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他燃燒起來,燒掉過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p>
如今,我們追憶歷史,緬懷先輩,不僅僅是要感悟惲代英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要將其作為明鏡,比照自身。作為一個青年人,要牢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做到敢于吃苦、勇挑重擔;牢記“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做到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牢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做到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緊緊圍繞祖國“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以一種勇立潮頭的浩氣、超越前人的勇氣、與時俱進的朝氣,引導大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矢志不渝地朝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