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琴
要:語言總是在規(guī)范與變化中發(fā)展,即便是穩(wěn)定性最強的標點符號。完整引用時,“如‘……”引號中句末點號的位置;沒有提示性詞語,直接引語的前面是否要使用冒號;并列的引號和書名號之間的頓號的作用也在“矛盾”發(fā)展。
關鍵詞:語言;雙引號;冒號;頓號
有生命的語言總是處在發(fā)展和變化之中,但是作為溝通的工具,語言又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制約的,因此語言規(guī)范和語言變化貫穿相伴相生。在出版過程中,編輯是語言的規(guī)范者和傳播者,或者說是矛盾的協(xié)調者,既要保證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又要適應語言的動態(tài)發(fā)展。不可避免地,編輯在加工文稿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語言的“困惑”。
1.雙引號
引號是標號的一種,標示語段中直接引用的內容或需要特別指出的部分,分為單引號和雙引號。雙引號標示直接引用的內容可分為部分引用和完整引用。
說到完整引用,首先想到的就是雙引號的典型用例:
(1)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2)“后來怎么樣呢?”四嬸還問。
(3)“現(xiàn)在請皇上脫下衣服,”兩個騙子說,“好讓我們在這個大鏡面前為您換上新衣。”
三個例句都是完整引用,點號位于引號內。但是“某某說(問)”因為位置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點號。
如果完整引用,但是引語的前后卻沒有“某某說”類的詞語,標點又該如何使用呢?
(4)把字句的句法結構是處置者+把+被處置者+處置動作+處置結果,如“我把書放在了書包里”
根據(jù)一般的常識,直接引用時,如果引語部分是獨立使用,引語的句末點號位于雙引號內;如果引語部分不是獨立使用,句末的點號位于雙引號外。判斷其是否為獨立使用,就是要看引語部分是獨立的句子,還是句子的某個語法成分。
例句(4)中“我把書放在了書包里”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句子;“如”是插入語,作為獨立成分,表示舉例,相當于“舉個例子說”。因此判斷句末點號應該位于雙引號內(如“我把書放在了書包里?!?)。
但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對于“如”的解釋是:“動,表示舉例:唐朝有很多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庇纱伺袛?,例句(4)中的“如”是動詞,那么“我把書放在了書包里”就是其賓語,它就不是獨立使用。因此判斷句末點號就應該位于雙引號外面(如“我把書放在了書包里” 。)。
這兩種判斷中,筆者比較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如”在此處并非是實義動詞,只是提示性插入語,作為獨立成分比較適當。
從“如”的語義的演變過程來看:
→單向傾向動作(去,往)
如(從隨) →可及(并列,選擇)
→客體意念間的聯(lián)系(如同,像 )→相似差別(及,比得上)→非真(假如)
→主觀形容(詞尾)
“如”的意義的演變是由實到虛,例句(4)中的“如”應該是介于實義和虛義之間的“客體意念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有感知相似、聯(lián)想相似。其中,感知相似所聯(lián)系的客體一般差別較小,個人主觀色彩較小,客體甚至可以相同。例句(4)中的“如”就是客體完全相同的聯(lián)系。 “如同、像”強調的是相似性,但是例句(4)強調的是等同性,所以“像”的意義放在此處不是很恰當。因此筆者推測,沿著“客體意念間的聯(lián)系(如同,像 )”中“客體的等同性”進一步演化,那就是“比如說”
“舉個例子說”類的插入語。當然,這個推斷還需要實例的論證。
2.冒號
冒號是句內點號的一種,表示語段中提示下文或總結上文的停頓。冒號的幾種基本用法特征都比較明顯:
●具有明顯的總說性或提示性詞語,表示提示下文。
(5)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6)她高興地說:“咱們去好好慶祝一下吧”
例句(5)中的“四座城門”和“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從意義上構成了明顯的總分關系。例句(6)在完整引語前面有明顯的提示語“說”。
●冒號前后的內容從意義上構成了注釋說明,總結的關系。
(7)主辦單位:市文化局、市團委。
(8)張華上了大學,李平進了技校,我當了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
例句(7)中的“市文化局”“市團委”是對“主辦單位”的說明。例句(8)中的“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是對“張華”“李平”“我”不同發(fā)展道路的總結。
●用于書信等的稱謂語之后。
因此,在實際的使用中,這些特征就成為判斷是否適用冒號的依據(jù)。
(9)她一把奪過了鐵鍬,眼淚頓時下來了 “你們是兄弟!”
例句(9)中既沒有明顯的提示性詞語,在前后語句的意義關系中也沒有總分、說明等關系。因此判斷此處是不可以使用冒號的,此處只是表示一般的語義停頓,所以應該選用逗號(眼淚頓時下來了 ,“你們是兄弟!”)。
但是,在《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中關于冒號的用法舉例時出現(xiàn)了類似例句(9)的句子:
(10)小王笑著點點頭:“我就這么想的?!?/p>
按照例句(10),例句(9)應該為:她一把奪過了鐵鍬,眼淚頓時下來了, “你們是兄弟!”
筆者認為類似于例句(9)的句子,“眼淚頓時下來了 ,‘你們是兄弟!”更為恰當。如果把例(10)稍微變動一下:小王笑著點點頭,說:“我就這么想的?!焙苊黠@,“小王笑著點點頭”是一般的語氣停頓,“說”為提示性話語,后面的冒號表示提示性停頓。根據(jù)語境,提示性話語省略,相應提示性停頓的冒號也應該省略,而并非表示一般語氣停頓的逗號。因此,例(10)小王笑著點點頭,“我就這么想的?!备鼮榍‘敗?/p>
3.頓號
頓號 ,表示并列詞語中間的停頓。在《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中明確規(guī)定:“標有引號的并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號之間或并列的書名號之間,宜用頓號?!?/p>
(11)“日”“月”構成“明”字。
(12)《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是我國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
(13)辦公室里訂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時代周刊》等。
筆者認為從標號與點號的區(qū)分來說,這一規(guī)定不合理。標號與點號共同構成了標點符號。標號的作用是標明,主要標示某些成分的特定性質和作用,包括引號、括號、破折號、書名號、省略號等。點號的作用是點斷,主要表示停頓和語氣,包括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等。頓號是句內點號。標號和點號各司其職,兩者的同時出現(xiàn)是合理的,即頓號應該出現(xiàn)在并列的引號和書名號之間(“日”、“月”構成“明”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是我國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引號只是特別強調“日”與“月”兩字,而書名號只是標示它們是書籍;頓號表示詞語之間語氣上的停頓。
對比前幾版的《標點符號的用法》也可以發(fā)現(xiàn),此前并無類似于2012版的規(guī)定。這只能說明,此項規(guī)定是在近年的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或許此現(xiàn)象的普遍性導致了規(guī)定的出臺,至于合理與否就另當別論了。
參考文獻:
1.標點符號的用法GB/T15834—2011.
2.林穗芳.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段茂升.古漢語“如、若、然、焉、爾”語法化考察[D].西南師范大學,2002.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第6 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