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強
2015年筆者有幸參加了浙江省高考作文評卷,共批閱了3000多份作文卷,感觸頗多?,F(xiàn)在不揣淺陋,寫下來,希望對考生備考明年的高考有所裨益。
2015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題,由兩段材料構(gòu)成:前一段材料講“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講“作品的格調(diào)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與去年的作文題相比,沒有“綜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這兩種觀點,選擇一種展開議論即可,或者把兩者綜合起來。比去年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近年來,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多要求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結(jié)合生活,立足身邊事,抒發(fā)真情實感。社會各界對2015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頗有爭議?!八麄冋驹诟髯缘慕?jīng)驗立場,以單向度的思維,說個人的感受、看法,如果傾聽者缺乏對基礎教育寫作教學的完整認識,對它的歷史發(fā)展、當下和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轉(zhuǎn)型看不清,勢必導致寫作教學無所適從或者走向事情的反面?!雹?/p>
一、作文命題的“現(xiàn)實語境”
浙江大學陶然教授認為:“看一個作文題目,我們需要放在一個大的現(xiàn)實語境中,才能理解這個題目的意義在什么地方?!保ǜ呖奸喚砼嘤枙r的講話)如果孤立地去看這個題目,可謂見仁見智。這次作文的命題要放在以下語境來看:
1.偏于感性,忽略理性。
偏感性與偏理性本身無高下之分,不同人有不同的取舍,有人喜歡寫小清新類的,有人喜歡寫觀點明確,立意深刻類的。但是如果一個省的作文甚至全國中學生作文,都偏向一個方向,則有問題了。目前浙江省的作文,一味偏感性,寫你的故事,學生為了把自己放進去,便生造例子。我們在批閱時,還要去分辨其故事真實與否。這一類走小清新路徑的文章,對于考生將來的實際生存能力并無太大幫助。
孫紹振教授說:“學生誤把抒情散文當為唯一的選擇,導致學生在寫作中辭藻堆砌成風,濫情淹沒思想,議論文寫作能力日趨薄弱……高校不管是對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其教學和考核都應以理性思維為主。在美國和歐洲,入學考試均系理性議論,美國托福作文命題以兩難現(xiàn)象為主,法國的作文命題干脆就是哲學化的。地處亞洲的新加坡甚至明確規(guī)定高考作文不得寫抒情散文。隨著世界各國的命題模式不斷被介紹到國內(nèi),國內(nèi)命題與世界接軌的追求逐漸明顯起來。高考作文命題的開放,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話題,而是從感性抒情向理性議論開放?!雹谶壿嬎季S和理性意識欠缺在我國中學生中極為普遍,這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和個人發(fā)展。
2.文體雜糅,百搭方式。
現(xiàn)在大量學生寫文章,寫的大多是文化散文路徑類,類似于余秋雨、于丹二人的文化散文以及心靈雞湯式的文章。這樣的文章比較好操作,比較百搭。這種雜糅文體,使“明確文體”成為虛懸的規(guī)則。
成人要求,邏輯理性。高中畢業(yè)生已接近成年人,他們對社會的認識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高許多。如果去關注一下他們的文綜題目,其達到的深度遠超出我們的水平。因此,他們寫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邏輯理性深度。
對于高考作文所承載的東西,人們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寫,并且寫好,這是不現(xiàn)實的。高考要考查的是學生多種寫作能力中的一種,例如敘述的能力、議論的能力等。可以每年每次偏重一種,今年高考作文偏重寫作中的“議論能力”,考查“初步理性思辨能力”。
二、作文命題的“新變化”
浙江高考語文卷近五年的命題,主要基于“小我”經(jīng)驗的表達,有強烈的道德傾向。從2010年的“角色轉(zhuǎn)換之間”,2011年的“我的時間”,2012年的“站在路邊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早泯”到2014年的“門與路”,都暗含著強烈的道德訴求。立足于“我該做一個怎樣的人”來命題,迫使考生做出高大上的道德表達,思考如何表達才能取悅閱卷者。
而今年浙江省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盡管繼續(xù)采用新材料作文題型,但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
1.限定范圍,規(guī)定性增強。
如“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讓考生針對“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人品”現(xiàn)象發(fā)表見解:或贊成文如其人,或認為文未必如人,或辯證地看。只要是討論人品與文品的關系,圍繞著這三種觀點展開討論,都算切題。任何一種觀點,都沒有高下之分。審題難度不是很大,重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說理、語言表達的能力。
但是今年的審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材料中引用了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元好問的這首絕句余下的部分是:“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边@里所說的“安仁”就是《閑居賦》的作者潘岳,潘岳在《閑居賦》里寫盡了閑居家中的安樂情景,文章飄逸出塵,可是當達官顯貴的車馬已經(jīng)離開很遠、蕩起浮塵的時候,他還跪拜不起。學生要辨認、理解詩句,需要一定的古詩閱讀功底。
對那些基本上不按照題目所給的觀點展開討論,自說自話的文章,一般在35分之下。例如有的考生去寫:距離產(chǎn)生美、慧眼識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如何做人、堅守慎獨、觀人是一種藝術等,屬于偏題文。
2.明確要求,文體要純粹。
如“闡明你的看法”,旨在鼓勵考生的個性化“發(fā)聲”,避免人云亦云。近年來首次提到了“文體明確”。一直以來,浙江卷都是“文體不限”,導致老師和學生都對文體不甚重視,考生習慣于寫所謂的“大散文”,即文體雜糅,四不像文體。
3.重視積累,閱讀重寬度。
作文設定的話題較為“專業(yè)”,需要相應的文化積累,倘缺乏足夠的閱讀積累,則難免捉襟見肘。近代文章大家吳曾祺說:“大抵鑒別主于識見。驅(qū)使恃乎筆力,剪裁賴乎意匠,變化本乎性靈。四者相須缺一不可?!边@四樣東西,吳曾祺強調(diào):“首先要‘儲才,‘儲才之法,可蓄之于平時,而不能取之于臨時。嘗見弟子,懶不讀書,枵然無有,一旦振翰操紙,旁徨四顧,神志蕭索?!保ā逗覙俏恼劇Σ诺谝弧罚╅喿x積累太少,制約了學生的發(fā)揮。有的考生甚至張冠李戴,出現(xiàn)硬傷,嚴重影響作文得分,例如: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背鲎援敶骷音斞浮_@句話正是他這一輩子最好的寫照……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被蛟S也只有漫步于燕園的季老才能寫出這樣平淡出奇的文字了。一朵花,一只貓,一個人,最安靜的環(huán)境,最安靜的文字,最平靜的內(nèi)心。
4.突出思辨,走向理性。
“作品格調(diào)趣味與人品”彼此關系的分析、思考,是寫作的重中之重??忌芊裼行ёC明一個觀點,讓讀者心悅誠服,這是一篇議論類文章成功與否的標志,也是判分的重要依據(jù)。但有的考生,投機取巧,只是頭尾聯(lián)系材料,中間自管自,游離開去,這樣的作文一律判為離題之作。低水平的考生會在羅列現(xiàn)象上做文章,中等水平的考生會想方設法自圓其說,高水平的考生會更多地考慮如何說服讀者。
三、考場作文的“三種路徑”
批閱了3000多份作文卷,90%以上的作文是議論文,得高分的也大部分是議論文。當然有極個別的是記敘文,但高分極少。對這些作文綜合考查,加以分類,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三種寫作路徑:
“深入型”的文章。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步曲創(chuàng)作。例如有的學生寫“作品與作者”,寫到“作家都隨著其閱歷的增長而成長,他的作品也隨著他的成長而成長。普遍來說,人在年青時所寫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章風格多浪漫熱烈,而人一旦進入中老年期,對人世擁有了大量體驗,所寫出來的文章更注重現(xiàn)實倫理,也更加平靜深遠。”考生能夠就這個問題,結(jié)合材料深入下去,而不是僅僅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拓展型”的文章。有的考生,從“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醫(yī)生的手術——教師的課堂”,拓展開去。“如果將眼界脫離藝術家,放眼于社會,手術何不是醫(yī)生的作品,課堂何不是老師的作品?如果一個醫(yī)生沒有醫(yī)德,教師沒有師德,斷斷是不會進入手術室,走上講臺的。每個人都是作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有高度、行為高尚的人必有長久流傳的作品。思想低俗的人,其人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談其作品?”
“創(chuàng)新型”的文章。另類的高分作文,某考生寫了一篇“小說型”的作文。地道的北漂,通過一位老北漂的遭遇,反思并發(fā)出呼吁,而作家這個夢只能藏在我心中,如果不能寫想寫的東西,作家又有何意義。這是一篇帶有虛構(gòu)色彩的小說,很純粹,不雜糅,而且契合“人品與文品”的話題。閱卷組經(jīng)過商量,給了52分的高分,在記敘類的作文中實屬難得。
四、商榷之處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出題者的本意,是要限定考生的話題范圍,避免無邊界的泛化寫作。但從批改的情況來看,也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學生大多只是就這個材料來談,變成了就事論事。而一線教師的作文指導,一般要求學生立足材料,在其基礎之上能夠生發(fā)開去,站在更高層面看問題。是否脫離了一線教學的實際,這是我困惑的一個地方。
“明確文體”,實則考生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只能寫議論文。從批卷的實際來看,90%的考生寫的都是議論文,當然有的并非純粹議論文。有的考生寫了記敘文,大多得了低分。要求“明確文體”,出題者表面上表達的是我不限制考生的文體選擇,但實則限定了?!懊鞔_文體”,可否隨意選擇文體,值得商榷。
參考文獻:
①胡勤.作文的類型、價值取向與有效性[J].語文學習.2014(7-8)
②孫紹振.理性思維導向及其對抒情性思維的超越[J].語文學習.2014(7-8)
[作者通聯(lián):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