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辰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陸續(xù)開始普及6年小學,3年中學的9年制義務教育。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紀末,大學教育也開始逐步普及。21世紀來,日本將教育大眾化逐步邁向重點發(fā)展研究生教育,目標是要把研究生的人數(shù)從20世紀末的10萬翻增加至20萬。
1972年日本教職員組合提出“寬松教育(ゆったり教育)”以及“學校5日制”改革思維。1980年起實施邁向寬松教育路線刪減學習內容、授課時數(shù);教育審議會著手寬松教育的方針,在1989年全面修改學習指導要領啟動,1992年廢除小學第1學年、第2學年的理科、社會,而新增教科生活。
然而2002年后寬松教育的問題開始浮現(xiàn),2004年國際學生學習評量(PISA2003,TIMSS2003)結果出爐,日本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下成為問題。當時的文部科學大臣中山成彬要求中央教育審議會重新審視學習指導要領。寬松教育的問題開始浮上主流臺面,教育改革并沒有讓日本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明顯提高,反而各種學習成果大幅下降,2008年公布新學習指導要領方案,2011年脫離寬裕教育路線,教改失敗。
日本的義務教育年限為9年,即小學6年和初中3年為義務教育。高中3年,大學4年,在小學下面有幼兒園,在大學之上設研究生院。
幼兒園是非強制性學校,招收3歲以上的兒童。其目的在于通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有教育意義的環(huán)境,促進他們的身心發(fā)展。
小學和初中是強制性學校。所有年滿6歲的兒童都要上小學,所有讀完小學課程的兒童都要升入初中繼續(xù)學習。小學對6~12歲兒童進行初等普通教育。初中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對12~15歲兒童,進行中等普通教育。
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高等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職業(yè)科。前者以普通教育為主,后者以職業(yè)教育為主。不論是普通科的畢業(yè)生還是職業(yè)科的畢業(yè)生,都有資格考大學。
大學是作為學術中心,在向學生傳授廣博知識的同時,傳授和研究精深的專門的科學、藝術,并發(fā)展學生的才智、道德以及應用能力。有條件的大學可設研究生院,使大學畢業(yè)生獲得對學術理論及其應用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的機會,促進文化和科學的發(fā)展。
在日本文部省所公布的教育學習指導要領中明確指出,道德教育的目標為:通過學校所有的教學、教育活動,養(yǎng)成有道德的情緒、判斷力、實踐欲望和態(tài)度。
根據(jù)以上的道德目標為基準,在各個教學科目、綜合的學習時間以及特別活動都要和道德教育所緊密關聯(lián)的同時,根據(jù)有計劃、有發(fā)展的指導,隨時補充、深化、統(tǒng)合,加深作為一個社會人生活方式的道德自覺性,在學習生活中提高道德的實踐力。
在《改正教育基本法》中,“培養(yǎng)道德心”被明確的寫在教育目標里:掌握寬泛的知識面和教養(yǎng)、養(yǎng)成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豐富的情操和道德心、培養(yǎng)健康的身體。
各個階段、不同時期對于道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
幼兒園:通過各個領域的綜合指導,培養(yǎng)道德心的萌芽;
小學及初中:通過每個學年35個學分的課程,根據(jù)各個學科、外語教學活動、綜合的學習時間、特別活動等不同教學活動的特質,將道德教育穿插在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中;
高中:作為社會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以《公民科》及特別活動的家庭教室(homeroom)為中心,穿插在學校總體的教育活動中。
日本的道德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根據(jù)年級的不同也相應不同。小學和初中都有每一年35個學時的要求。日本的小學道德教育每學年超過35個學時的達到82%,平均授課時間也超過了文部科學省所規(guī)定的35個學時要求;進入中學階段以后,由于課業(yè)復旦或升學壓力,只有近六成的學校達到文部科學省要求的35個學時,另外近4成的學校距離所要求的35個學時有一定差距。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的基礎養(yǎng)成還是在小學階段,對學生今后的道德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和中學生的道德教材相比,報紙新聞是最能夠看得出差別的。近七成的中學會運用時事政治來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而小學使用新聞素材的比例還不到一半。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小學階段,對于道德的認識處于認知、學習的階段,而在進入中學后,學生都有了每個人對于道德的認識、基準和評判。
由此可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教材的使用,除了文部科學省所規(guī)定的教材之外,學生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會影響學生對于道德的養(yǎng)成。五、日本道德教育與家庭教育
1.日本十分重視兒童的禮儀教育。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孩子在吃飯前必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每一次出門都要向父母說一聲“我走了”,回家后還要說一聲“我回來了”。
2.日本十分重視兒童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幫忙做飯,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讓孩子自己買東西等。
3.日本十分重視兒童的抗挫折教育。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時,父母從不去扶他起來,做錯了事情父母不會包庇,根據(jù)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分析,這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長大后,一是犯了錯誤往往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二是較能夠經受失敗的挫折,產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少。
4.日本十分重視兒童的創(chuàng)新教育。日本的家庭教育從小重視對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借閱圖書,做各種創(chuàng)造性游戲,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很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孩子多做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拼裝各式各樣的玩具模型,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
日本學生的家庭教育,與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除了學校的課本教育之外、校園生活的耳濡目染之外,家庭生活潛移默化的滲透性教育也是不容小覷的。
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說除了在校園教育中有著文部科學省規(guī)定的35學時的要求,在校園文化生活中也得以體現(xiàn)。道德教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除了教科書的課本教授之外,也采用與社會相呼應的新聞、媒體、網絡進行全面的教育,滲透到校園、社區(qū)、家庭以及社會中。在整個中小學教育過程中,通過學校所有的教學、教育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有道德的情緒、判斷力、實踐欲望和態(tài)度。在中國的道德教育中,滲透式的道德教育值得被借鑒。
[1]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我國高等教育的將來像[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5013101.htm,2005(01)
[2]天野正子.女子高等教育的座標[M].垣內出版,1986.
[3]Parsons,T.&Platt,G.M.The American Universi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上野輝將.現(xiàn)代日本女性和教養(yǎng)教育——從“教養(yǎng)危機”中考慮、“女子教育、再思考”[M].神戸女學院大學文學部総合文化學科編、冬弓舎,2006.
[5]中嶌邦.日本大學創(chuàng)立者成瀬仁蔵的教育思想[M].日本女子大學女子教育研究所編、ドメス出版,1995.
[6]中嶌邦.關于近代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定位[M].女子的高等教育,日本女子大學女子教育研究所編,1986.
[7]通識教育在日本女子大學中的定位與思考[EB/OL].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A%E3%83%99%E3%83%A9%E3%83%AB%E3%83%B B%E3%82%A2%E3%83%BC%E3%83%84.
[8]黃福濤.大學教育理念和學士課程的改革-從歷史和比較的觀點出發(fā)-[M].廣島大學高等教育開發(fā)中心,大學論集,2007(38).
[9]河野銀子.女子高等教育量與質的擴大——1990年代以后的變化[M].山形大學紀要(教育科學)2009,14(4).
[10]青木生子.女子大學的現(xiàn)代的意義[M].日本女子大學女子教育研究所編,ドメス出版,1995.
[11]櫛田真澄.男女平等教育阻害的要因——明治期女學校教育的考察[M].名石書店,2009.
[12]市川昭午.大學大眾化的構造[M].玉川大學出版部,1995.
[13]平尾桂子.教育投資[M].上智大學出版,2005.
[14]M.toro(天野郁夫.喜多村和之訳).高學歴社會の大學[M].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