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艷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59-02
組織學生討論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學習互動形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要使課堂討論真正達到討論實效,不流于形式,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怎樣才能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根據(jù)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我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確定討論的主題,精心設計討論問題
什么樣的學習內容適合學生采用討論的方法學習呢?最佳的討論主題應當是具備教育意義和價值的,應當選擇那些學生既熟悉而又容易引發(fā)爭議和不同見解的話題設置討論題目。就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內容而言,應當具備以下特點:貼近于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而又缺乏深入認識的現(xiàn)象和內容;貼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并有討論的學習意義。這樣的話題,能引發(fā)學生發(fā)表感想和見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觀念,或者有利于自省思維方式,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理念等。確立了討論主題,還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引領學生參與討論,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探討興趣和激情。比如,在一次雙主互動公開課上,楊老師圍繞誠信主題,在陳述現(xiàn)實生活中因講誠信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案例的基礎上,設置了一個討論問題:“講誠信吃虧嗎?”讓學生進行討論。這一問題的設置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討論積極而熱烈,并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使學生深切感悟到不講誠信才吃虧,誠信是金的道理。
在常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討論學習之所以會流于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討論內容比較抽象,沒有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具備探討的意義。甚至為安排討論環(huán)節(jié)而討論,把討論當作形式主義、花架子。這樣既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也不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還可能脫離了教學主題,達不到實效。
二、確定討論的組織形式,合理組合討論小組成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教師必須重視討論小組成員的組織結構,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特長、性格、知識水平、語言表述能力等情況。小組成員要做到合理搭配。性格內向的與外向搭配,優(yōu)生與差生搭配,充分關注雙差生的發(fā)展,小組組合要做到既優(yōu)勢互補,又相互合作,優(yōu)生帶動差生,互補互濟,集思廣益,智慧共享。另外,小組人數(shù)4——6人為最佳。每個討論小組還必須選出一位學習積極負責的人擔任組長,負責組織本組討論,收集討論成果,安排成員在組里或班上作匯報交流。教師要給每個討論小組編上序號,或讓學生給自己的小組取一個有趣的名字代表本組的名稱。為避免討論學習形式的單一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學生學習疲軟現(xiàn)象,討論可以在同桌之間進行,還可以前后兩桌四人組合,或相同觀點的同學為更詳盡地論證自己的觀點相互討論等形式。但無論采取哪一種形式,一是要善于組織引導,使組織形式發(fā)揮最佳的功能;二是在一個課時教學過程中,不宜采用過多的討論活動形式,而要把討論活動形式與其他學習活動形式交替使用,有機結合,形成學習活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鏈。從而保持每種活動形式的吸引力。還必須注意的是,不論選擇哪一種組織形式,都必須把討論的內容,討論所需要的時間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否則討論就容易流于形式。比如:一個簡單的問題,在時間上只用兩三分鐘,同桌交流或前后桌交流一下就可以,但非要讓學生分成大組進行討論,這種所謂的討論實際上是應付所謂評課標準的手段而已,根本不是為了落實學習效果。
三、確定恰當?shù)挠懻摃r間
討論時間的確定直接關系到討論實效的優(yōu)劣,是討論成敗的關鍵。時間太短或太長都不妥。恰當?shù)挠懻摃r間必須根據(jù)討論內容和問題設置的大小、深淺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易程度而定。針對一些較大的問題,兩三分鐘強行讓學生結束,這種“閃電式”的討論,只是讓學生以“快速小組形式”坐到一起的動作練習而已,久而久之,學生只是適應這一機械動作而已,使討論流于形式,這是無效討論。要使無效討論變?yōu)橛行в懻?,必須使學生有時間充分參與、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至少給每個學生一兩分鐘的發(fā)言時間,還有每個討論小組充分交流的時間和教師總結評價時間,時間太長也不妥,特別是針對一些小問題,如果時間過長,一是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按時完成。二是使學生松懈、混亂,導致學生時間觀念淡薄,使得學習隨意性很強。因此,只有確定恰當?shù)?、合理的、緊湊的討論時間,才能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學習實效。
四、注重教師在討論中的作用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的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討論是一種直接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活動形式。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角色,教師的參與角色、組織角色。在討論中,教師積極參與,與學生平等對話,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形成和諧有效的互動,教師切不可高高在上,成為旁觀者,對學生的討論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對學生要討論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討論方向,避免討論隨意化或跑題現(xiàn)象。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巡視,要隨時關注學生討論的方向,及時糾正離開主題的討論現(xiàn)象。同時要拓展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啟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向更深層次邁進。
教師的恰當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情感世界的升華。它不僅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更是一種思維上的引導和激發(fā);老師不僅要對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點評和總結,還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得出結論,形成知識方面的系統(tǒng)化,讓學生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得到升華。所以評價應貫穿于整個討論過程中。但必須注意的是,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趨向于鼓勵、贊美、激勵。比如:“可以呀”“很好呀”“很有創(chuàng)意”“你讓我很安慰”“你太有才了”等語言對學生合理的、正確的見解給予肯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從而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探知欲。對學生錯誤理解不要全盤否定,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探索知識,去獲得成功,體驗成功。
總之,組織好學生的課堂討論是一門藝術,教師應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努力把握課堂討論這一教學方式的特點,明確討論的目的和意義,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人格魅力,真正發(fā)揮它在思想品德課堂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時效性。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