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芹 曹 桐 張新軍 趙智剛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增加、老齡化、環(huán)境污染,惡性腫瘤患者逐年增加,成為威脅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的最嚴重疾病之一。一旦得知患惡性腫瘤的診斷后,多數(shù)人都會產(chǎn)生一種壓力,繼而出現(xiàn)心理應激反應。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也越來越受關注,心理狀態(tài)是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內(nèi)研究也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預后均有直接影響,恰當?shù)男睦砀深A能有效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況[1]。然而采用什么樣的心理干預方法和評估手段卻眾說紛紜[2]。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軀體功能康復、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療法和認知行為治療對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進行綜合性心理干預,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及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存質(zhì)量問卷(The Europe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改進的生存質(zhì)量評定量表評定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從而為臨床惡性腫瘤患者全面提高生活質(zhì)量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對象 為2013年1月-12月在天津市腫瘤醫(yī)院住院的患者,經(jīng)病理、超聲、影像學確診為惡性腫瘤的患者156例。入組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包括肺癌、乳腺癌、淋巴癌和結腸癌;②年齡≥18歲;③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④無嚴重軀體疾病及精神疾病;⑤卡氏功能狀態(tài)量表(Karnofsky Perofomance Status,KPS)評分≥60分;⑥預計存活期一年以上。將156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78例,干預組:男性3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52.3±9.23)歲;有配偶的59例;小學文化11例,初中25例,高中33例,大學9例;肺癌24例,乳腺癌16例,淋巴癌13例,結腸癌25例;平均病程(8.3 ±4.7)月。對照組:男性36 例,女性42例;平均年齡(51.8±9.78)歲;有配偶 62例;小學文化10例,初中23例,高中35例,大學10例;肺癌26例,乳腺癌15例,淋巴癌11例,結腸癌26例;平均病程(7.9±4.9)月。兩組在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經(jīng)濟狀況、職業(yè)、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P>0.05)。本研究經(jīng)天津市腫瘤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對入組患者其它相關知情人說明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在入院一周內(nèi)由經(jīng)過培訓的6名專業(yè)人員在會見室對患者進行一般情況調(diào)查,并在入院一周內(nèi)和治療三個月后進行SCL-90及EORTC QLQ-C30評定。
1.2.1 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 包括性別、年齡、婚姻、職業(yè)、文化程度、經(jīng)濟狀況、疾病種類和病程等。
1.2.2 SCL-90 該量表對于各種心理治療和心理健康調(diào)查有較好的自評效果。分析統(tǒng)計指標包括總分、總癥狀指數(shù)、陽性項目數(shù)、陽性癥狀均分和因子分。SCL-90包括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每個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癥狀情況,通過因子分可了解癥狀分布特點。
1.2.3 EORTC QLQ-C30 是參照由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EORTC)研制的QLQ-C30改進的生存質(zhì)量評定量表[3],包括一般軀體健康、心理狀態(tài)、社會及家庭角色功能、一般癥狀副反應、特殊副反應以及自我生存質(zhì)量評價6個主要測量維度,共40個測量條目。
1.3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的治療和護理,干預組患者住院后就開始接受心理干預,持續(xù)3個月,主要采用綜合干預方法,包括有軀體功能康復、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療法,認知行為治療。
1.3.1 軀體功能康復 臨床上經(jīng)過手術、放療或化療,可見的腫瘤可以被清除或達到完全緩解,如能實施科學的康復治療,就可能防止腫瘤復發(fā)或轉移,使病人長期存活。通常以小組的形式實施康復訓練計劃,并對每個患者定期進行功能評定,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適合患者本人的訓練,每天堅持二十分鐘,以達到軀體功能康復的理想訓練效果。
1.3.2 支持性心理治療 是基礎性的治療模式,適應范圍比較廣,具有可重復性。其主要特點是供給支持,善用病人的潛在資源和能力,協(xié)助病人去渡過危機、應付苦境,以較有效的方式去處理所面對的困難和挫折。本研究治療師采取互動性交談模式,應用表揚、保證、鼓勵等干預措施,促進患者提高自尊。治療師通過自身的態(tài)度向患者表達接受、尊重和關注,指導患者接受現(xiàn)狀,用合理及良好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面對疾病。每月一次,每次治療40分鐘。
1.3.3 放松療法 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安排一間安靜整潔、光線柔和、周圍無噪音的房間,在施療時,咨詢師說話聲音要低沉、輕柔、溫和,讓來訪者舒適地靠坐在沙發(fā)或椅子上,閉上眼睛。讓患者從頭到腳依次進行先緊張之后徹底放松的動作,最終,全身松弛處于輕松狀態(tài),保持1~2分鐘。按照此法學會如何使全身肌肉都放松,并記住放松程序。每日照此操作2遍,持之以恒,必會使心情及身體獲得輕松,睡前做一遍則有利于入眠。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
1.3.4 認知行為治療 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該治療適用于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認知行為治療需要患者在行動中識別不合理的認知,在行動中替代不合理的認知,在行動中改變核心信念,在該治療中行動很重要。治療師會布置家庭作業(yè),患者每天都要堅持做,每天至少半小時,讓患者從行動中體會和修正認知。治療過程持續(xù)12個星期,會談12次。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兩組比較,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干預前后兩組SCL-90評分比較 心理干預前兩組SCL-90評分中除軀體化因子以外,其余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在總分、平均分、陽性項目數(shù)、陽性癥狀均分和其他各項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心理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比較(,分)
表1 心理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比較(,分)
注:aP <0.01。
組 別SCL-90評分總分 總均分 陽性項目數(shù) 陽性癥狀均分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干預組(n=78) 132.17 ±10.23 1.47 ±0.67 34.78 ±4.12 2.03 ±0.12 1.43 ±0.10 1.66 ±0.23 1.56 ±0.32對照組(n=78) 162.12 ±10.56 1.79 ±0.71 48.72 ±6.43 2.44 ±0.15 1.74 ±0.18 2.06 ±0.32 2.01 ±0.41 t 16.62a 3.89a 15.24a 11.37a 10.45a 8.18a 7.15a組 別SCL-90評分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干預組(n=78) 1.60 ±0.21 1.52 ±0.24 1.46 ±0.31 1.14 ±0.32 1.29 ±0.16 1.21 ±0.22對照組(n=78) 1.98 ±0.32 1.94 ±0.23 1.73 ±0.22 1.33 ±0.45 1.56 ±0.28 1.45 ±0.24 t 8.11a 11.38a 6.65a 3.43a 7.56a 7.64a
2.2 干預前后兩組生存質(zhì)量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 心理干預前后,干預組評分在一般軀體健康、心理狀態(tài)、家庭社會功能、自我評價和特殊副反應五個維度上的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評分僅在一般軀體健康一個維度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生存質(zhì)量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生存質(zhì)量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注:aP <0.01,bP <0.05。
組 別生存質(zhì)量評分一般軀體健康 心理狀態(tài) 家庭社會功能 一般副反應 自我評價 特殊副反應 總分干預組(n=78)干預前 11.54 ±2.16 15.26 ±4.75 13.58 ±2.23 10.87 ±2.01 5.32 ±1.01 7.00 ±2.43 56.32 ±7.8干預后 15.65 ±2.24 21.16 ±4.12 15.45 ±2.67 12.47 ±1.89 7.39 ±1.42 4.07 ±4.65 72.58 ±9.6 t 3.89a 4.26a 2.08b 1.34 1.96b -8.52a 9.14a對照組(n=78)干預前 11.06 ±3.23 17.14 ±4.56 13.67 ±2.21 10.38 ±2.62 5.28 ±1.04 6.46 ±4.26 57.38 ±11.46干預后 14.35 ±2.54 18.76 ±4.98 14.52 ±3.28 11.87 ±2.34 6.43 ±2.01 8.02 ±2.49 66.28 ±12.49 t 3.43a 1.25 1.01 1.26 1.14 1.69 2.01b
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的心理干預是一項通過教育性的、心理治療性的途徑,來影響患者應對疾病行為的系統(tǒng)工程。國內(nèi)外很多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預,不僅可以幫助患者認清疾病、分析病情、消除疑慮、增加戰(zhàn)勝疾病信心,還能幫助患者增強心理應對能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4-6]。本研究針對影響生存質(zhì)量的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對惡性腫瘤患者給予軀體功能康復、支持性心理干預、放松療法,認知行為治療等綜合性的心理干預手段。研究發(fā)現(xiàn)在心理干預后,干預組SCL-90各項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患者的痛苦感明顯改善,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綜合的心理干預手段,可以更好地緩解患者的軀體不適感和焦慮情緒。而且在心理干預后,干預組的整體生存質(zhì)量均得到提高,提示綜合性心理干預手段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軀體不適癥狀,在心理和社會方面也得以改善,從而更好地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本研究所采取的樣本疾病種類并不單一,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一些差異,這就使得在以后的治療中會存在患者對治療依從性的差異,后繼研究可針對不同病種,不同的個體素質(zhì),不同的家庭結構,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預手段,這樣才能將心理干預更有效地融入惡性腫瘤的治療中[7-8]。
[1]韓秀華,白向麗,張樹蕓.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1,6(33):1746 -1748.
[2]唐夢莎,胡鴻,王國平,等.心理干預對中國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5(31):376-379.
[3]Aaronson NK,Abmedzai S,Bengt Bergman,et a1.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C30:A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use i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in oncology[J].J Nati Cancer lnst,1993,85(5):365 -375.
[4]謝忠,銀正民,廖思海,等.音樂治療加放松內(nèi)心意象法對癌癥化療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15(3):176-178.
[5]Akechi T,Taniguclli K,Suzuki S,et al.Multi- facete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first recurrence:Feasibility study[J].Psychooncology,2007,16(9):517 -524.
[6]曹維彬,李萍.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3 -1434.
[7]周亞輝,李秀玉.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11(6):107 -108.
[8]楊巧菊,王祥麒.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27(167):396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