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麗,王桂蓮
(上海理工大學(xué) 上海 200093)
中國的漢語文字博大精深,不僅有語音、語調(diào),而且還包含各種結(jié)構(gòu),每個詞的組成也都有其特殊的內(nèi)涵,即便是同一個詞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也賦予了截然不同的含義。漢語文字是一種規(guī)則最少、省略最多、最靈活、最簡潔和含蓄的語言,因而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學(xué)性最強的語言,是充滿了各種想象和真實感情的語言,它的表達充滿了暗示性和會意性。在文章中,成語、疊詞的連用更能表現(xiàn)出行文的氣勢浩蕩。例如:“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絕壁斷崖,江河流于期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边@里的“浩浩蕩蕩”,“一瀉萬里”,“絕壁斷崖”,“回環(huán)曲折”,這些四字格和成語的使用把長江的聲勢浩大、奔流不息的氣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我們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長江的氣勢浩蕩,更能激發(fā)我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而英語多是長句、從句和被動句,具有形合的特色。如:The cables are normally made continuous through the tops of the towers, down through side towers, where these exist,and thence into the anchorage.(譯文:鋼纜一般是連續(xù)不斷的,通過橋塔塔頂,向下穿過側(cè)塔(在有側(cè)塔的那些地方),然后再從側(cè)塔穿越到纜樁。)
此句是典型的長句,首先它使用了“are made”被動結(jié)構(gòu)。其次句子被三個逗號分成了四個小句。但都是來修飾主語“The cables”的,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體現(xiàn)了形合的特點。
而某些句子多使用省略句,例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有些書是應(yīng)當(dāng)嘗嘗滋味的,有些書是應(yīng)當(dāng)吞下去的,有少數(shù)書是應(yīng)當(dāng)咀嚼和消化的。)當(dāng)談?wù)撘患聲r,為避免重復(fù),通常使用這種句型,這樣看起來言簡意賅。
語言是文化的表達,翻譯習(xí)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尤金奈達曾說過:“一切翻澤,包括詩歌和散文,一定要首先考慮接受者的感受。所以,從翻譯對觀眾產(chǎn)生的效果而言,它的最終目的是評價所有翻譯的最根本的因素?!币虼?,在習(xí)語翻譯時,譯者應(yīng)多運用漢語的表現(xiàn)特點,爭取將英語諺語的內(nèi)涵和風(fēng)格表達出來,讓人們能更深刻、形象的領(lǐng)會到異國的風(fēng)俗習(xí)語。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若不了解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將其直譯成“要檢驗布丁,就要吃一吃”也無可非議,若加以變通翻譯成“親身下河方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更賦予漢語的特色。又如:No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這些習(xí)語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更加注重四字成語的使用,喜歡用一件相關(guān)的事物去比喻另一件事物,這種間接表達的方法,使文字讀起來更文雅,也更委婉。這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是一個高語境文化的國家。而英語則側(cè)重于直接描述事物的本來面貌,使讀者一目了然,這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西方的低語境文化。
①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是詩歌《無題》的前兩聯(lián),詩歌中作者假借春蠶、蠟炬委婉而深刻的表達出對情人的思念,那種刻苦銘心的想念讓人凄然淚下,本詩情景交融,句句都表達出對相見不容易的感慨,以及對離別的惆悵之情。
英文翻譯如下:
①So hard we finally met, yet separated,spring did not last, flowers faded,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②Silkworms produce silk till they die,flame twinkles till the candle runs out,I will love you forever.
解析:該譯文將作者的基本心境表達了出來,只是某些在東方有特定意義的景色和意像,西方譯者不能完全體會,因此失去了某種意境。如:譯文中沒有將原詩中的“東風(fēng)”翻譯出來,因為它在東方有一種特別的情愫,而西方人則體會不到;“that is why I amso dejected”在原詩中雖不存在,但意譯出了作者的心情。②句中雖將“春蠶”及“蠟炬”按詞語翻譯了出來,但是西方人卻不一定理解它們在東方人心中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很可能還不明白作者想表達什么,于是譯者添加了“I will love you forever”,作為對理解的補充。
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他們相信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來源于上帝,多有“圣經(jīng)”,“上帝”,“教堂”,“洗禮”等宗教詞匯;許多歷史典故則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而中國人則信奉佛教和道教,多有“玉帝”,“觀音菩薩”,“慈悲”等宗教詞匯,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發(fā)人深省的歷史典故,如“大禹治水”,“牛郎織女”,“臥薪嘗膽”等。
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句中doubting Thomas出自圣經(jīng),Thomas為耶穌的12門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喜愛猜忌,后來英語中用doubting Thomas來形容多疑之人。了解了該詞的文化背景后,我們便可以將其翻譯為:你這個人太多疑了,我說什么你都不相信.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根據(jù)基督教的說法,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而人又來自塵土。所以句中creation代指“上帝”,而clay指“人類”,如果我們提前明白了creation和clay這兩個詞的宗教意義,就可將原文譯為:老師是創(chuàng)造的見證者, 他們目睹了生命的呼吸和成長。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至關(guān)重要的。對不同語言翻譯的過程,不僅是一種文字到另一種文字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兩種文化學(xué)習(xí)、認(rèn)識和傳遞的過程。所以在翻譯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和原則之外,對文化進行研究也是一名合格譯者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名合格譯者應(yīng)該有的修養(yǎng)。
[1]蔡嘉.從習(xí)語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內(nèi)江科技,2009(4).
[2]張培基.習(xí)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3]叢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
[4]譚曉渝.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D].重慶財經(jīng)職業(yè)學(xué)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