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博,任廣明
(大慶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杜爾伯特蒙古族音樂文化研究綜述
陳毓博,任廣明
(大慶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本文通過對杜爾伯特蒙古族音樂文化相關文獻的匯總,從儀式音樂、民歌、曲藝、器樂和音樂文化融合幾個方面整理出對杜蒙蒙古族音樂文化研究的幾個要點和相關文獻的若干內容,以期能為后續(xù)的研究者提供些許幫助。
杜爾伯特;音樂文化
杜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地區(qū)儀式音樂文化研究主要從婚禮儀式、葬禮儀式娛樂活動、祭祀活動、宗教儀式活動等幾個方面有較為細致的論述,其中在婚禮儀式音樂方面有較為細致的描述。
陳玉芝2008年《杜爾伯特地區(qū)文化研究》中描述,杜爾伯特生誕禮儀、成年禮儀、婚嫁禮儀、喪葬禮儀盒日常禮儀的寫作中對音樂文化有所研究,比如,在婚嫁禮儀過程當中的歌曲《求婚之歌》、《天上的風》和《祝酒歌》等。波少布2007年《黑龍江蒙古族文化》中也對以上幾個禮儀有所描寫,其中不僅對杜爾伯特縣蒙古族地區(qū)進行了描寫,對黑龍江省蒙古族整體均有闡述。洪英華主編2001年《黑龍江蒙古部落史》中對杜爾伯特蒙古族的儀式文化也有描寫。
金童2014年在論文《簡述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諾恩吉雅〉的地方特點》中將杜爾伯特的《諾恩吉雅》和內蒙民歌《諾恩吉雅》進行比對,闡述了杜爾伯特《諾恩吉雅》內容的豐富性。邵萱2008年碩士畢業(yè)論文《杜爾伯特蒙古族民間音樂調查研究》當中對杜爾伯特的民間歌曲有一定的研究,其將民歌的題材分為反映歷史人物民族由來、男女愛情、思念親人、民俗風俗習慣、作戰(zhàn)盡忠、革命事業(yè)、宗教信仰七個方面。徐國清等在2001年所著《吉林蒙古族民歌極其研究》當中對杜蒙的民歌也有所描述,他將杜蒙民歌統(tǒng)稱為——嫩科爾沁民歌。
蒙古族曲藝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烏力格爾合勒訥”,是一種自清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本地區(qū)的蒙古語說書形式,也有人稱為“蒙古書”;另一種是“好來寶”,杜蒙蒙古族地區(qū)的好來寶的形式和漢族的“蓮花落”、“數(shù)來寶”有些類似,多采用問答形式,說中帶唱,歌詞對稱。
2015年金童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說唱藝術——好來寶》中對傳統(tǒng)曲藝“好來寶”作了較為詳細的闡釋,介紹了杜蒙“好來寶”的來源、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陳玉芝在2010年《杜爾伯特蒙古地區(qū)文化研究》一書中針對說唱文藝進行了專門的描寫,將蒙古族說唱音樂分成七類,分別是“胡仁烏力格爾”、“亞不干烏力格爾”、“好來寶”、“紹格耶日阿”、“怯熱”、“玉熱勒·馬格塔勒”和“蒙古珠吉格”。
杜蒙蒙古族樂器分為兩類,一類是寺廟樂器;一類是民間樂器。寺廟樂器有羊角號(其木根布熱)、大鈸(羌)、中號(伊和布熱)、嗩吶(畢西固日)、羊皮鼓(衡日格)、海螺號(苳);民間樂器有四胡、馬頭琴等。
趙月梅在2010年《黑龍江省杜爾伯特地區(qū)的“蒙古四胡”藝術》中專門提到了蒙古族四胡藝術的現(xiàn)狀和傳承。陳玉芝在2010年《杜爾伯特蒙古地區(qū)文化研究》一書當中將樂器的種類和名稱解釋得較為具體,其中對“火不思”等樂器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及樂器的改進情況、材質、音色特點等方面都有較為貼切的描寫。
自1685年以來,杜蒙地區(qū)一直延續(xù)著各民族人口遷入遷出的情況。
2015年筆者發(fā)表論文《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與漢族文化的融合》中指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民歌與漢族文化在歌詞內容、旋法、創(chuàng)作內容和特性方面的融合均有較為概括的論述。筆者查閱過1965年影印本資料,仍能夠發(fā)現(xiàn)當時蒙古族音樂文化和社會主流文化中的相互融合,其中主要體現(xiàn)在歌詞和演出形式內容反映當時主流社會思想方面。
針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研究相對科爾沁蒙古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較少(杜爾伯特蒙古族來源于科爾沁蒙古族),在參考眾多文獻資料以后,其主要音樂文化研究者由兩部分組成: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內從事文化工作的工作人員、齊齊哈爾和大慶市高校學習和工作人員。針對這些方面,筆者查閱了相關專著與論文,以期望此綜述對后面的研究學者有些許幫助。
[1]陳玉芝杜爾伯特文化志[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陳毓博,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
任廣明(1978-),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器樂演奏。
黑龍江省藝術規(guī)劃一般項目,編號B087。
J607
A
1007-0125(2015)09-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