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趙燕
(解放軍總醫(yī)院 麻醉手術中心,北京 100853)
健忘鎮(zhèn)痛慢誘導和快誘導氣管插管是臨床全身麻醉常用的誘導方法,不同的方法和干預措施對患者術后恢復有一定的影響,術后恢復期由于氣管導管刺激等常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嗆咳等不良反應,如處理不當,可能發(fā)生如呼吸道痙攣、心血管意外等并發(fā)癥[1]。近年來,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本文旨在觀察利多卡因乳膏聯合快誘導在卵巢囊腫剝除術患者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便利抽樣法選擇解放軍總醫(yī)院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擇期行卵巢囊腫剝除術的患者60例,均為女性,年齡20~50歲,平均(35±2.67)歲;身高155~175cm,平均(165±3.12)cm;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kg/m2;麻醉前根據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分級標準對患者的體質狀況和手術危險性進行評估,均為Ⅱ級。按手術先后將60例患者分為A(健忘鎮(zhèn)痛慢誘導組)、B(常規(guī)快誘導組)、C(利多卡因乳膏聯合快誘導組)3組各20例,3組患者的年齡、病情、BMI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報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和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BIS),行橈動脈穿刺(allon實驗已做),監(jiān)測動脈壓。A組誘導用藥給予靜脈滴注芬太尼1~2μg/kg、咪唑安定0.02~0.06mg/kg及氟哌利多1~2mg,2min后行環(huán)甲膜穿刺,注入2%丁卡因2ml,患者嗆咳,藥物擴散,氣管、聲門充分表面麻醉,3min后行氣管插管,插管成功后予丙泊酚0.5~1mg/kg、維庫溴銨0.1mg/kg加深麻醉;B組靜脈滴注芬太尼0.05~0.1mg、咪達唑侖0.02~0.06mg/kg、丙泊酚0.5~1mg/kg、維庫溴銨0.1mg/kg,行氣管插管;C組是在B組的基礎上增加利多卡因乳膏,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勻涂抹氣管插管前方套囊以上5cm范圍內,行快誘導氣管插管。所有患者插管成功后,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呼吸頻率為12次/min,潮氣量為8~10ml/kg,吸入氧流量(FiO2)為1~2L/min,吸入氧氣濃度為100%,保持呼吸末CO2分壓(PET CO2)在 30~40mmHg(1mmHg=0.133 kPa)水平。麻醉維持:靜脈輸注異丙酚2~4mg/(kg·h)和瑞芬太尼8~12μg/(kg·h),吸入1.0%七氟烷行靜吸復合全身麻醉。術畢均過床入恢復室前停藥。
1.3 觀察指標 (1)血流動力學:記錄患者入恢復室后,蘇醒前(T0)、吸痰時(T1)、拔管時(T2)的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2)耐管時間:記錄停藥后到拔管的時間;(3)拔管后24h咽部不適、咽痛的患者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或P<0.01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比較 3組患者T0時刻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T1和 T2時刻,A、B、C三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1 3組患者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比較()
2.2 3組患者拔管后24h咽部不適、咽痛及耐管時間的比較 3組患者的耐管時間,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拔管后24h,B組患者咽部不適及咽痛的發(fā)生率均高于A、C組(均P<0.05),見表1。
全身麻醉的實施一般要經過誘導、維持和蘇醒3個階段。麻醉蘇醒期,由于吸痰、拔管等刺激使患者的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2],血中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患者容易出現興奮、躁動、拔管時嗆咳等反應,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危險性[3-4],對患者不利,尤其對并發(fā)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者,危害更為嚴重。因此,減輕拔管時血流動力學變化是麻醉管理的關鍵所在[5]。
表2 3組患者拔管后24h咽部不適、咽痛及耐管時間的比較
為了減輕氣管插管時導管對氣管造成的刺激,臨床上常采取氣管內表面麻醉,我院以健忘鎮(zhèn)痛慢誘導以及涂抹利多卡因乳膏為主,對氣管黏膜具有麻醉作用,可以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性,相比較常規(guī)快誘導全身麻醉,均能有效地減輕患者恢復期吸痰和拔管時的心血管反應,降低心肌耗氧量[6]。A組的耐管時間較其他兩組更長,也說明了這點,而利多卡因乳膏的優(yōu)勢是在無創(chuàng)條件下達到了抑制恢復期交感神經興奮,減少了麻醉恢復期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舒適度也是評估麻醉效果的指標之一,術后隨訪表明,充分的表面麻醉也是降低患者術后呼吸道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中,B組患者術后咽痛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C組的咽痛發(fā)生率最低,說明應用利多卡因乳膏聯合快誘導進行麻醉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7]。
綜上所述,應用利多卡因乳膏聯合快誘導充分進行表面麻醉可有效減輕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時應激反應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波動,減少心肌耗氧,降低患者恢復期咽痛的發(fā)生率。
[1]楊志芳,郭淑敏.全身麻醉術后患者滯留恢復室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46-47.
[2]顧文彤,張建華,黃漫.利多卡因對全身麻醉患者氣管插管時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12):111.
[3]Singh S,Smith J E.Cardiovascular changes after the three stages of nasotracheal intubation[J].Br J Anaesth,2003,91(5):667-671.
[4]李雪嬌,楊晶,孟曉敏,等.高齡患者全身麻醉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2):27-30.
[5]李勤,戴琳峰.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者圍蘇醒期并發(fā)癥及護理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5A):40-41.
[6]張國智,鄒昌武,薛瑞,等.復方利多卡因用于氣管表面麻醉142例初步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2,17(1):58-59.
[7]Ishiyama T,Oguchi T,Lijima T,et al.Ephedrine,but notphenylephrine,increases bispectral index values during combined genera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3,97(6):78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