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玲
(北京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北京100039)
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比較
黃翠玲
(北京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北京100039)
目的:觀察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采用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不滿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隨機分為那格列奈組(實驗組)和阿卡波糖組(對照組)各32例,進行為期12周的臨床治療。結(jié)果: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體重的影響方面,阿卡波糖降低體重的效果明顯強于那格列奈,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阿卡波糖組的胃腸道不適明顯高于那格列奈組(是那格列奈組的10倍);那格列奈與阿卡波糖相比,雖然低血糖發(fā)生的風險在數(shù)值上有所增加,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均有明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的作用;與阿卡波糖相比,那格列奈引起胃腸道不適要少,依從性、耐受性和安全性要好。
2型糖尿?。话⒖úㄌ?;那格列奈;臨床療效
在2型糖尿病的病機中,多存在胰島素分泌早期時相喪失,從而引起高血糖特別是餐后高血糖,而餐后高血糖是發(fā)生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1],因此餐后血糖控制達標也是至關重要的。那格列奈可以刺激2型糖尿病的早時相胰島素分泌[2],主要降低餐后血糖水平,由于刺激作用快速而短暫使胰島素在兩餐之間恢復至基線的水平,所以較少發(fā)生低血糖,同時也能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本研究觀察了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在臨床治療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1)入選標準:入選北京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2型糖尿病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制定[3];入組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在40~85歲;男女不限;入選前1個月內(nèi)未使用磺脲類和非磺脲類促泌劑及胰島素治療,通過飲食和運動血糖控制不佳者,其中2次空腹血糖(FBG)值在8.0~12.0 mmol/L。(2)排除標準: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能合作的患者;有血液系統(tǒng)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如甲亢、皮質(zhì)醇增多癥等);需要胰島素治療或伴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的患者;手術等應激狀態(tài)及肝功異常(肝轉(zhuǎn)氨酶在正常上線2倍以上)的患者。
1.2用藥及研究方法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那格列奈組為實驗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齡(65.4±6.2)歲。阿卡波糖組為對照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66.2±6.4)歲,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控制飲食、運動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那格列奈(國藥準字H20030504),初始用藥劑量60 mg/次,每天3次,1周后增至120 mg/次,每天3次,餐前15 min口服。阿卡波糖組加服阿卡波糖(國藥準字H19990205),初始用藥劑量50 mg/次,每天3次,1周后增至100 mg/次,每天3次,隨餐嚼服。
1.4統(tǒng)計學處理用SPSS10.0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比較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的FBG、2 h PG及HbA1c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阿卡波糖組患者體重下降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重的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重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那格列奈組比較,ΔP<0.05。
組別n時間FBG(mmol/L)2 h PG(mmol/L)HbA1c(%)BMI(kg/m2)那格列奈組阿卡波糖組32 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8.73±0.92 6.54±0.83*8.73±0.89 6.72±o.75*13.50±2.24 9.32±1.86*13.60±2.04 9.26±1.76*7.84±0.86 6.29±0.64*7.86±0.95 6.32±0.71*24.92±0.55 25.01±0.52 25.04±0.56 23.95±0.62*Δ
2.2藥物不良反應觀察阿卡波糖組患者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明顯高于那格列奈組,其中有2例不能耐受退出實驗,2例發(fā)生低血糖反應。那格列奈組胃腸道反應輕,有3例患者發(fā)生過低血糖。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例(%)]
那格列奈是苯丙氨酸衍生物,是唯一天然氨基酸來源的口服降糖藥物。它的降糖機理與磺脲類不同,是優(yōu)先刺激初相胰島素分泌,降低早餐后血糖,不會導致基礎胰島素分泌或第二時相胰島素分泌升高,從而抑制餐后胰升糖素的釋放及由之引起的內(nèi)源性餐后高血糖,使餐時及總體血糖獲得更好的控制[4]。在臨床上,對磺胺類藥物過敏的患者,在應用磺脲類降糖藥物時亦常出現(xiàn)過敏反應,由此可見,根據(jù)其獨特的化學結(jié)構(gòu)和降糖機理可以選用那格列奈治療。研究表明[5~6]對于中度至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輕、中度肝病患者那格列奈無需調(diào)整劑量。因此,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的病程也隨之延長,對于肝腎功能不全、依從性差不能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可以給予那格列奈治療。
阿卡波糖的作用機制是競爭性地抑制小腸絨毛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遲并減少葡萄糖在小腸中的吸收,主要控制餐后血糖的異常升高,同時也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從實驗結(jié)果來看,那格列奈降低空腹血糖較阿卡波糖明顯,而阿卡波糖降低餐后2小時血糖較那格列奈明顯,但兩組在統(tǒng)計學比較上無顯著差異(P>0.05);在降低糖化血紅蛋白上二者療效相當。阿卡波糖降低體重上較那格列奈明顯,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阿卡波糖組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是那格列奈組的10倍。那格列奈的低血糖癥狀發(fā)生比例略高于阿卡波糖組,但在監(jiān)測血糖時無一例血糖水平低于3.0 mmol/l,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那格列奈臨床13項臨床研究進行薈萃分析顯示,在64歲以上的人群中,胃腸道不良反應及確診低血糖發(fā)生率均與安慰劑相似。因此良好的安全性是那格列奈用于不同年齡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原因之一[7]。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那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療效肯定,與阿卡波糖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療效相當,有較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耐受性良好,臨床上值得推廣。
[1]傅緒棟,王海彥,郭健飛,等.冠心病合并單純餐后高血糖的患病情況調(diào)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9): 5048-5051
[2]郭鐵成,鐘曉紅,鄢燕瓊.那格列奈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早時相胰島β細胞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4):9-11
[3]中國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4-5
[4]蔡曉凌,羅櫻櫻,韓學堯,等.那格列奈在亞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療效及安全性的薈萃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10):913-917
[5]InoueT,ShibaharaN,MiyagawaK,etal.Pharmacokineticsof nateglinide and its metabolites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nal failure[J].Clin Nephrol,2003,60(2):90-95
[6]DevineniD,WalterYH,SmithHT,etal.Pharmacokineticsof nateglinide in renally impaired diabetic patients[J].J Clin Pharmacol,2003,43(2):163-170
[7]Del Prato S,Heine RJ,Keilson L,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over 64 years of age with type 2 diabetes:experience from nateglinide pooled databaseretrospectiveanalysis[J].DiabetesCare,2003,26(7): 2075-2080
R587.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5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