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1921年生人,現(xiàn)年94歲高齡,馮玉增先生可以說是我采訪的最年長的被訪人。別看馮先生年近期頤,頭腦和口齒仍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待人和藹可親,亦不失幽默。作為老一輩的國家一級演員,采訪時馮老對我說:“干我們丑行的,必須這心里、嘴上得清楚,要不吃不了這碗戲飯?!?/p>
馮玉增的父親是一位做小買賣的生意人,若說做的什么小買賣?是專做小吃生意的。馮玉增回憶,那會兒到父親那兒吃小吃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梨園行中人。父親一直很愛看戲、聽京劇,因此碰見梨園行的人就問,你看我兒子能去唱戲嗎?梨園行的人瞧了瞧孩子,說您孩子肯定去得了。
話雖這么說,可馮玉增告訴筆者,真要想進梨園行可就沒有那么簡單了。當時梨園行赫赫有名的學校是中華戲曲??茖W校,是一所京劇演員的學校,簡稱戲曲學校。1930年6月在北平(今北京)籌辦,8月成立,9月開學,隸屬于中華戲曲音樂院(程硯秋任北平分院院長),后改名為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yè)學校。焦菊隱、金仲蓀先后任校長,教師有王瑤卿、曹心泉、高慶奎、郭際湘(水仙花)等。
說起這所著名戲曲學校的歷史,學校于1930年成立于崇文門外木廠胡同52號(今為北京市藥材公司,是崇文區(qū)文物重點保護的四合院),校長焦菊隱。1934年金仲蓀接任校長,校址遷至沙灘椅子胡同(已經(jīng)拆除),直至1941年解散。
該戲校不同于其他舊科班,男女生合校是首創(chuàng),而且不立賣身的關書契約。除學京劇專業(yè)外,還上文化課,以提高學生素質(zhì)。為使學生開闊藝術眼界,還常組織學生觀摩話劇,而且排練演出自娛。學校先后辦五科,招收學生200余名。學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戲校創(chuàng)辦以后,先進的教學理念也頗為人稱道,乃至影響到富連成等科班,也將文化課作為教學內(nèi)容。
馮玉增的父親覺得這所學校不論從教學理念還是軟硬件水平均屬上流,馮玉增若能去這所學校學戲再好不過。說起來,馮家和馬連良先生家沾親,論起來馬先生是馮玉增的伯伯。這一天,馮玉增的父親找到馬連良的母親,說起想讓孩子去中華戲曲??茖W校學戲的事,馬先生的母親爽快地答應了,說,這可是好事,我今天下午就給你說去。
于是,馬母連衣服都沒換,就往木廠胡同戲校這邊來了。校長和馬母都很熟稔,就問今天您怎么來了。馬母說,也沒有什么要緊的事,就是想介紹一個小孩上學校學戲。校長說,想學戲我們肯定歡迎,但孩子我們還得看一下是不是這塊料。
就這樣,馮玉增參加了學校的入學考試。因為當時梨園行演員收入不低,前來報名的求學者人山人海。馮玉增認為自己考得并不理想,本以為榜上無名,可他卻發(fā)現(xiàn)了紅榜上有自己的名字。
對此,馮先生說得很謙虛,說他那會兒不到十歲,白天上學,晚上幫著父親做生意,文化學得不好。戲倒是很愛看,但從來沒學過,也沒有任何基礎。能入戲校全托馬連良先生的推薦。但筆者看得出馮先生兒時的天賦一定很好,老師們看準了他的潛力,而這一點比什么基礎實際上來得更加重要。
再說戲校這次招生,招收的都是10歲至13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男女學生。報考錄取者,試讀兩月。經(jīng)考查及格,家長向校方訂立保證書后,正式入學。學校的教學設施,專業(yè)方面仍用科班教學的傳統(tǒng)方式,通過練功、學戲、排練,授與學生戲曲藝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并登臺演出。在教學宗旨和管理體制上,變革了一些科班舊制,開設以文科為主的文化課程,以達到培養(yǎng)有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適合時代之戲曲人才”。
在看到榜上有名后,馮玉增把消息帶回家里,合家歡喜。進了戲校后,馮玉增交了10塊錢的保證金,保的是睡覺的被褥。所謂十年寒窗苦,雖然學校管吃管住,但學戲的經(jīng)歷沒有不吃苦受累的。那時戲校規(guī)定學生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每周父母可以來探望一次。父母過來看孩子怕孩子吃不好,不免帶點吃的,戲校的門房還要檢查,生怕帶的吃的對孩子的嗓子有影響。
入校以后,馮玉增先練基本功,筆者原本以為基本功練兩年即可,但馮先生告訴我,基本功要練三至五年,除了拿頂下腰、毯子功、腿功、刀槍把子功等武的基本功外,還有文的基本功,例如吊嗓子,學習各行當?shù)奈膽?。馮先生說,那會兒戲校老師都是從富連成科班請來的,或是舞臺上退下來的老先生,經(jīng)驗豐富,在學習各行當?shù)倪^程中,他們就能看出你適合哪個行當。同時,你也能在學習基本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哪個行當。
練基本功的這幾年,要求的非常高,“若有一年練不好,您就家去了”馮先生回憶道,他的體會是說苦也不苦,說不苦也苦,總之自己喜歡,就是苦中作樂。
練基本功的同時,由于馮玉增嗓子好,韻味十足,就開始學習老旦。《釣金龜》《滑油山》《四郎探母》等老旦戲,馮玉增一一掌握,并開始登臺演出。
本來老旦馮玉增學得很好,但隨著歲數(shù)的增長,他的嗓子出現(xiàn)了倒倉的現(xiàn)象,高的調(diào)門唱不了了。老師就跟他說:“你快家去了。”馮玉增心里嚇了一跳,說:“怎么快家去了?”老師就此一并和這些倒倉的學生說,你們的嗓子唱不上去了,恐怕登不了臺了,但還有其他辦法。因為中華戲曲??茖W校與其他戲校不同,還有與京劇相關的其他學科,譬如舞臺劇場、服裝管理、做靴子和盔頭、做刀槍把子等,專門有老師授課。老師勸馮玉增等幾位倒倉的學生,說:“不管京劇怎么發(fā)展,服裝總得有人懂得管理,懂得做才行。”
但馮玉增還是對舞臺戀戀不舍,思前想后,最后決定學習丑行?!把莩蠼且灿谐?,但不多,用不了那么高的嗓子,以念為主了。”馮玉增改行后由郭春山老師授課,自此正式學習丑行。
馮玉增在戲校學戲8年,而在戲校辦學的10年間,學校培養(yǎng)了“德、和、金、玉、永”5科學生200余人。學校排演了大量傳統(tǒng)劇目和新編劇目,如《雁門關》《貂蟬》《孔雀東南飛》《天香慶節(jié)》《宏碧緣》《三婦艷》《美人魚》《小行者力跳十二塹》《鴛鴦淚》《鳳雙飛》等。培養(yǎng)出的學生除玉字輩的馮玉增外,著名的還有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鴻、沈金波、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高永倩(現(xiàn)名高玉倩)等。可以說,中華戲曲??茖W校對京劇藝術的繼承、發(fā)展,培養(yǎng)戲曲人才,作出了貢獻。
馮玉增畢業(yè)之后,開始搭班唱戲,有詞兒的沒詞兒的他都演,雖然掙錢不多,只夠零用,但戲班里老板問起哪出戲來他都得會演,而且演出來還得好看,否則演員組甲乙丙丁,就可能排在丁的位置候補了。
新中國建國之初,劇團還未公私合營。馮玉增由于在北京市場競爭激烈,難尋市場,就跟著班社全國到處巡演。在外地,人們一聽班社來自北京,都愛捧這個場。之后,馮玉增的藝術積累日漸豐富。公私合營后,便去了中國京劇院。在中國京劇院工作了五六年之后,經(jīng)同學介紹,馮玉增調(diào)入北京市京劇團(北京京劇院的前身)工作。跟著吳素秋、李萬春等名家唱戲多年。包括李萬春的《連環(huán)套》、吳素秋的《孔雀東南飛》、陳永玲的《小放牛》等。“那會兒演的戲很多,能演的戲幾乎都演過?!瘪T玉增回憶在北京京劇團工作的日子。
“文革”開始以后,馮玉增把丑行的表演帶進了樣板戲之中,從戲曲傳統(tǒng)里汲取營養(yǎng),塑造現(xiàn)代人物的形象?!拔母铩苯Y束后,傳統(tǒng)戲漸漸復蘇,馮玉增重拾老戲,因為底子打得好,所以并不費勁。退休以后馮玉增仍然割舍不下京劇藝術,時常登臺獻藝。
如今,94歲高齡的馮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感謝組織上重視我、培養(yǎng)我,我從小任勞任怨、規(guī)規(guī)矩矩,要不是之后腿不好,我還會為戲迷朋友多演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