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磊
【摘要】卡森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環(huán)境倫理,提倡一種以人為本卻又將自然看成有機整體,人類依靠科學理解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環(huán)境倫理。進一步分析,卡森的觀點既不是單純?nèi)祟愔行闹髁x的,又不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而是一種平衡前兩者的更具實踐智慧的環(huán)境倫理。
【關鍵詞】寂靜的春天;卡森環(huán)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
1962年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一出版,就成為一本極具沖擊力和爭議的書,被認為是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的開山之作,引發(fā)了美國的環(huán)境保護運動。除了對環(huán)境保護和公共政策等實踐方面產(chǎn)生的影響,該書中還蘊含了深刻的環(huán)境倫理思想。其中包含著卡森關于自然本質(zh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科學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一、卡森批評的環(huán)境倫理
卡森所批評的觀點通常認為:自然是人類征服的對象;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要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有利資源,克服自然設置的障礙;科學則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有效武器。
在這樣的思維之下,水、土壤、植被、動物等自然因素都是人類利用的資源。昆蟲被分為對人類有益的益蟲和對人類不利的害蟲,凡是不利于人的植物和動物都應該想辦法除掉。“我們對待植物的態(tài)度是異常狹隘的。如果我們看到一種植物具有某種直接用途,我們就種植它。如果處于某種原因,我們認為一種植物的存在不合心意或者沒有必要,我們就可以立刻判它死刑?!辈粌H如此,簡單粗暴的方法不僅殺死了人們想要殺死的動植物,而且也殺死了人們不想殺死的其他蟲子、鳥類。
在人們的意識中,自然環(huán)境就像一塊俎上之肉,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隨便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是冷冰冰的利用與被利用,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就像一個暴君,用科學的鞭子拷打自然,征服自然。近代科學則扮演了鞭子的角色,“近代科學主流從某種意義上培養(yǎng)了一種人對于自然的‘自豪感或者叫‘傲慢感,那是一種因為擁有科學知識而產(chǎn)生的對于自然的傲慢,以及對于其他物種的‘優(yōu)越感,缺乏對其他事物的‘同情……總體上講,近代主流科學事實上培養(yǎng)了一種對于自然萬物的‘無情之心?!?/p>
二、卡森提倡的環(huán)境倫理觀
卡森反對上述環(huán)境倫理觀念,她認為自然是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人類在自然中有自己適合的位置,應該與其他生物共享整個地球,應該尊重其他生命;科學不該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應該是人類理解自然,與自然溝通融合的手段。
她通過對水和土壤污染的研究告訴我們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會受到滴滴涕污染,滴滴涕在各種水生生物中富集;生命的活動依賴于土壤,土壤也依賴于生命。“我們再一次被提醒,在自然界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東西?!?/p>
人類是自然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自然是由活的生命組成的,當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我們要反復提醒自己,“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群體、他們經(jīng)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他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只有認真地對待生命的這種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設法將這種力量引導到對人類有益的軌道上來,我們才能希望在昆蟲群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xié)調(diào)?!?/p>
科學也不是統(tǒng)治自然的工具?!啊刂谱匀贿@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chǎn)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于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chǎn)物……這些武器在被用來對付昆蟲之余,已轉過來威脅著我們整個的大地了,這真是我們的巨大不幸。”
卡森的觀點在自然本性、人與自然關系、科學作用三個維度上可以分別概括為有機整體論、和諧論以及溫和的科學觀。自然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一定要考慮到其他生命;科學在其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但卻不是助紂為虐,而是啟發(fā)人類理解自然,引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
卡森的思想更有積極意義,因為它矯正了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借助科學獲得的自負以及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但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環(huán)境倫理的批判并不意味著卡森走向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另一個極端。這一結論是研究《寂靜的春天》的批判邏輯得出的。
《寂靜的春天》批評的是化學藥劑的濫用,但很少明確批評這種做法的目的,即維護人類在地球上的利益?;瘜W藥劑的濫用不但殺害了目標生物,而且對很多其他生物也造成傷害,甚至直接傷害到人的生命。
這種方法不合理,人類可以換一種方法??ㄉ摹傲硪粭l道路”就是用生物控制代替化學藥劑。生物控制要求研究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間的制約關系,從而利用生物手段對昆蟲進行控制。也就是說當人類賴以生存的農(nóng)作物遭遇昆蟲災害或者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昆蟲干擾時,我們?nèi)孕枰獙@些昆蟲進行治理,或者說殺死它們,只是我們采用了借助自然力的“合理”方法。
人們保護環(huán)境和生物大致有兩種動機。一是因為環(huán)境諸要素與人類息息相關,保護環(huán)境才更有利于人類生存;二是因為環(huán)境諸要素本身就有某種“權利”,它們不應該被人類濫用??ㄉ挠^點大部分應屬第一種,她反對實現(xiàn)目的的具體手段(用生物控制代替化學藥劑),卻沒有反對目的本身(人類應該對昆蟲進行殺滅以使自身生存)。
可以說她的觀點是人類中心的,卻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因為雖然她的出發(fā)點是人類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為了自己利益為所欲為。當在自然允許的范圍內(nèi)人類擁有某種利益時,可以用合理的手段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當人類的利益超出自然的界限,人類就應該進行自我控制而不能無限地擴張。
強調(diào)這一立場的細微區(qū)別是有意義的。因為卡森的觀點既不同于那種自負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同于那些認為自然萬物均有其“權利”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按照一些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huán)境倫理觀念,“只要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物,都具有內(nèi)在價值,都應當受到道德關懷”。昆蟲有權利,人類憑什么為了自己的利益殺死昆蟲?憑什么殺死豬馬牛羊?既然人類不能殺死任何東西,人類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存?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究竟應該采取什么立場?
對此問題卡森的批判很有啟發(fā)。她既未徹底擺脫人類中心的某種形態(tài),又堅決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自負;她既認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huán)保觀念,又沒有走的太遠;她承認自然萬物是“有生命的”,但卻未說它們是有“權利”的;她的起點和目的可以說是以人為本的,她的手段和途徑卻是整體考慮的。很難把她簡單劃分到人類中心主義或者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陣營中。但這種務實的環(huán)境倫理觀未囿于“主義”的藩籬,無疑具有很強的實踐智慧。
【參考文獻】
[1] 蕾切爾·卡森. 寂靜的春天[M]. 呂瑞蘭, 李長生,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
[2] 吳國盛. 回歸博物學[J]. 博覽群書, 2007(3).
[3] 田 松, 劉 芙. 從生態(tài)倫理學視角看“敬畏自然之爭”[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