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
今年8月,我在與哈佛深潛班的學員們進行最后一次分享時提出:該給Uber(優(yōu)步)頒一個諾貝爾和平獎!這并不是給Uber打廣告。試想哪個綠色行動能比Uber的概念更大,效果更好?
我認為Uber是阻止全球變暖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其最大特點是激活存量以及強大的后臺支撐。阿里巴巴和騰訊對我的刺激都不如Uber,這是因為Uber思維不是大小通吃,而是在諸多領域都能各自打造一個生態(tài)系統。
Uber思維對于豐富萬科下一步的轉型具有重要作用。經過30年的發(fā)展,萬科找到了一把自身轉型的鑰匙,但如果能做到舉一反三,其沖擊力之大將是無可想象的。
不過,學習Uber思維與所謂的大數據無關。Uber的關鍵在于將小額、高頻的交易做成可以撮合成功交易的大市場。而所謂的大數據如果不能實現上述目標,那就是胡扯。
為回饋客戶,萬科最近將組織業(yè)主進行為期六天的米蘭、羅馬、佛羅倫薩和博洛尼亞四城游。我們計劃組織1000名業(yè)主,分乘4架包機,每名業(yè)主只需5000元。
“5000元,光機票錢都不夠啊!”這是幾乎所有業(yè)主的反應。但對萬科來說,這不過是為業(yè)主提供的一項增值服務而已。之所以能夠達成這一服務,就是因為借用了Uber思維。因為Uber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共享經濟,將剩余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從而形成新的經濟模式。
六天的意大利四城游,相當于空中的Uber交通整合,它將空中富余的運力挖掘出來形成市場。其運力來源不是航空公司,而是一家人們都想不到的國際機構,加之油價持續(xù)下跌以及取消購物等保障措施,就讓這一價格顯得相當有吸引力。
但我們并不打算以這項業(yè)務來賺錢。因為在我們看來,這就是給業(yè)主提供的增值服務。我一再提醒公司上下:“不要想著以此賺錢,否則萬科就會有開一家旅游公司的沖動?!?/p>
在建筑設計領域,有這樣一項數據:80%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其中有60%集中在深圳。排在第二第三的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更少。借用Uber思維,萬科作為一個社區(qū)的連接者,能否做成建筑設計師的支撐平臺?我認為完全有可能。
在深圳留仙洞,我們正在建設一棟擁有1000個停車位的大型寫字樓。停在自動車庫里的汽車,從最高的地方下來,只需要7分鐘。這片寫字樓,就是萬科借用Uber思維打造的具有垂直概念的辦公社區(qū)。比如說,兩名設計師就能在這里成立一個事務所。建筑設計師入駐之后,設計的作品在小區(qū)服務中心,就可以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所有與設計相關的服務,都可以在辦公社區(qū)內完成。
但這個構想還不是完全的Uber思維,只是小試牛刀。因為土地不是存量資源,萬科依然需要拿地、設計、建設,整個周期比較長,到現在建了3年還沒有啟用。傳統的房地產是買地建房然后出售的模式,而利用Uber思維,我們只需改造一下,就能迅速投入使用,這樣一來就能激活已有的建筑物存量。
在我看來,萬科擁有250萬名業(yè)主,如何提高效率、運用“互聯網+”更好地為業(yè)主提供增值服務,就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比如說,在房子的背后,有教育、健身等一系列需求。
面對“互聯網+”的浪潮,有兩家深圳企業(yè)做得最好。其特點是,把不同的業(yè)務接口做成一個平臺,讓連接產生價值。在金融保險領域,平安集團做得很好;在傳統印刷領域,雅昌的互聯網轉型令人矚目。在雅昌,印刷已經是全新的概念,它甚至會告訴你:藝術圖書是如何印制的。
萬科轉型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每次我想到興奮之處,甚至睡不著覺。我認為轉型主要有兩點:一是為業(yè)主提供增值服務,提高客戶黏度;二是尋找存量資源,讓連接產生價值。比如說,萬科要尋找舊廠房、舊建筑物,激活存量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