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當談到教學有效性時,我們的老師常常抱怨:花了那么多時間,下了很大功夫,學生的成績卻如此差。這就存在一個困惑,在改進課堂教學的時候,是否思考過一個共同而又嚴肅的教育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有效的“教”,學生有效“學”,師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進與發(fā)展。而有效性教學 ,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能有效的突破教學難點和重點。 這種情況下,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又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心中有學生的精講精練。
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心中有學生的精講精練”,我認為:
一、轉變教師角色有利于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節(jié)英語課,即使備課和學習方式相當完美,如果學生始終處于被操縱的狀態(tài),那這節(jié)英語課也頂多是老師精心導演的木偶戲,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十分順暢,而學生卻收效甚微。隨著英語教學的深化改革,教學思想的改變,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活動已逐漸形成。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聽、說、讀、寫、譯、練。教師是傳授知識的輸送者,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巧設問題,幫助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學生進行有關重點部分的討論,創(chuàng)造出一種寬松的氣氛,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真正的學有所得。有效的英語課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走出來,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把伙伴還給學生,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學生能說的,教師決不代替;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教師決不暗示。教師要學會放心地退出去,適時地走進來,努力做到:知識讓學生去構建,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思想讓學生去表達,思維讓學生去創(chuàng)新。教師若能始終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教學,學生才會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有效地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
二、注重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與學生學法的指導
英語學習除了要培養(yǎng)學習興趣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地學習習慣及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起始階段,教師要堅持從“嚴”字上狠下工夫且要明確要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大膽開口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朗讀、熟讀、快讀和背誦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做筆記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總結歸納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敢于、勤于提問的習慣等。當然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英語教學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達爾文曾說過:“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象有了‘金鑰匙,能打開知識的大門,我們教師一定要把這‘金鑰匙教給學生。”在教學中,我常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在教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人稱變化時,歸納為七個字“一主,二賓,三不變”,并讓學生通過練習理解什么是“一主,二賓,三不變”。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有利于記憶。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要使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把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自覺學習的行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并且是多變的。而這些就需要教師宏觀把握整個教材體系,理解教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模式,且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力為目標,訓練為主線”的精神。力求使學生在認知與操練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吸收消化的目的。如七年級的48個音素教學和音標拼讀教學,它們雖沒明確地編排在我們教材教學進度中,但卻是學生拼讀生詞、記憶生詞必不可少的基礎與技能。因此,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這48個音素及拼讀規(guī)律,我聯(lián)系了漢語的拼音教學,利用聲母與韻母表,先找出與其讀音相似的進行比較聯(lián)系記憶,再強調不同之處。 這樣既有效地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這些讀音,又能很好地記住它們的形狀。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方式,這種方式極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如在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過程中,起初采用“連詞成句”訓練方式,接著運用“遣詞造句”訓練,這兩種方式主要讓學生明確英語句子的寫法及與中文的不同。然后再以“根據(jù)圖片內容遣詞造句”進行訓練,再到“根據(jù)漢語提示寫作文”和命題作文等訓練,逐步推進,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行之有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