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荷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關鍵詞】課堂探究活動 材料 交流 重音 節(jié)奏
在進行探究活動時,兒童把他們周圍的事物加以組織,建構起他們自己的方案、結構和概念。但是一旦前概念是錯誤的,那么只有在獲得了大量新的經歷且這些經歷要求他做出改變的情況下,他才會放棄原來的理論。 所以,立足探究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本人將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對課堂探究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如五上的《反沖運動和反沖力》這堂課。師:用1分鐘玩一玩小車,小車在運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用手推車,車才開。生:有摩擦力,車才能停。生:慣性還會讓車向前運動。師:那小車運動起來必須有力的作用。在小車上裝上氣球,吹大,放掉,小車會運動嗎?(老師給學生準備了可以放氣球并可以調節(jié)螺帽位置的小車,氣球可以放在小車的前后、上下和斜對角面)學生按要求動手實驗,實驗過程中學生輕聲交流,并通過圖畫或文字形式記錄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老師在學生中巡視,但并不指導學生)實驗結束后各個小組的學生開始匯報,并展示記錄單。生:氣球改變方向,小車也會改變方向。氣球越大,小車運動越遠。小車還會慣性地往前開。生:改變氣球的角度,小車運動的方向也會改變。生:氣球的氣流方向與小車的運動方向相反……(每個小組都有發(fā)言,說發(fā)現(xiàn)或說不同的想法,或另一小組的學生提問。)師:氣球噴出的力是哪里來的?原本有嗎?什么時候才產生?生:是空氣。噴完后力就沒有了。師:能給這個力命名嗎?說說理由。生:反沖力。因為小車在反沖力的作用下運動起來的。師揭示課題:反沖運動和反沖力。學生反饋中比較典型的:有小組說,小車沒運動,就是沒受到反沖力。生:有反沖力,只不過很小,所以小車沒運動。師:在生活中,你們看到過反沖力嗎?生:軍訓打靶。生:烏賊逃跑。生:火箭升空……
從本堂課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沒有精彩的語言,沒有生動的表演,只要穿梭在課堂中,或站在一旁。課堂上學生很放松,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實驗操作中,沉浸在與同學的交流中。老師真正體現(xiàn)了“立足探究”。我們都知道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參與的活動,是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間與自主時間的活動,是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的活動。
那我們怎樣做才能做到一節(jié)真正立足探究的科學課呢?本人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
一、選擇合適、有價值的實驗材料
科學探究活動依賴于科學研究的材料,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育學原理認為,從材料本身出發(fā)來組織教學,既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又符合世界物質性的基本觀點。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能否為學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適、豐富、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教師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往往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對于教師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尤為重要。如五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課中,要生成“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大小、輕重無關”的科學概念,要注意本課選擇的材料在經歷學生改變它的體積大小、輕重后它的沉浮依然是不變的。選擇材料時,要注意材料的密度是不均勻的,有些會沉,有些會浮。要選擇最適合的活動,展開真正的探究活動。
兒童思維的一個特點是具有韌性。兒童不會輕易放棄他們好不容易才形成的概念和理論。他們通過親身的經歷,努力獲得能與他們日常生活的觀察相一致的理解。他們不會僅僅因為別人那樣說,或是遇到一個與他們的想法沖突的事件,就改變自己的主意。所以,只有大量的探究活動,才能使學生從“彼岸到達此岸”。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是怎樣的呢?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參與的活動,是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間與自主時間的活動,是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的活動。
科學課上,老師準備了一個又一個的探究活動,準備了一組又一組的材料,學生也一個接一個地參與活動,但是每個活動都被老師生硬地打斷,每個活動后的交流傾聽都成為過場,這些是目前我們科學課堂上的普遍現(xiàn)象。如教科版四上《口腔里的變化》這課,第一部分:觀察口腔。觀察幾種不同食物從進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變化。在不同的咀嚼時間內,食物在口腔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口腔中的牙齒、舌頭、唾液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部分:觀察牙齒。對照鏡子觀察自己的牙齒,或者小組同學之間互相觀察彼此的牙齒,畫出牙齒的分布排列圖,按形狀給牙齒分類,標出不同的牙齒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作用?牙齒在食物消化過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要求。我們想想,一節(jié)課就40分鐘,要經歷導入活動、主要活動、交流研討、補充活動、整理小結這些過程,那我們學生即使有足夠的自主探究時空,也不能豐富探究實踐經歷,這只是一堂很“熱鬧”的科學課而已。
對比來自于《口腔里的變化》的《我們的牙齒》這堂課,教師在課堂中給每位學生準備鏡子、甘蔗、瓜子等物品,以及有關牙齒的資料和兒童牙齒的模型,要求學生先自己觀察牙齒,再請同伴核對自己觀察的結果,在小組的自主活動(包括觀察與實驗嘗試)過程中完成對自己牙齒的認識。從學生們的匯報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牙齒的形狀、分工和功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二、引導自由交流研討,促成學習共識
章鼎兒老師在《科學探究活動與課堂教學改革》中指出,第三個走向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觀察標志就是 “交流研討”。交流和研討——對學生而言,就是要向別人陳述,要傾聽別人對證據和解釋的論述,要清楚闡明自己的探究結果;還包括在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做好筆記,選擇一些能說明數據及結果的恰當的描述方式,如圖表或示意圖等,向他人傳達自己的認識。探究式課堂教學中的交流、研討不僅僅是學生相互交流認識,還意味著及時通報集體收集和共享的信息,以推動個體的學習。典型課例三上《水和食油比較》片段:師:我們研究液體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老師出示水和食用油:想要研究水和食用油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需要研究什么方面?生:流度。生:誰重?生:哪個更多點?緊接著老師又問:我們在第一單元學習了什么觀察方法?生:看、聞、摸。(老師板書這三個字)老師分發(fā)材料,比較水和食用油的液滴情況。師:通過光滑的紙和玻璃,怎樣比較液滴情況?老師叫一位馬上舉手的學生回答:倒在玻璃和紙上。老師出示滴管:怎么使用?學生邊操作邊說,老師問別的學生有沒有補充,老師演示使用滴管的使用方法。師:我們還可以看什么?生:吸水性和滲水性。學生活動。3—4分鐘后實驗結束。老師提醒整理好材料。匯報開始。師:用看的方法。生:水的流動速度快。(老師板書)生:食用油的流動速度快。(舉手的還是這兩三個同學,其他學生只顧講話、做小動作)師:通過看,你還發(fā)現(xiàn)食用油和水的什么特點?生:水的吸水性強,油不強。生:食用油會產生氣泡。比較液滴情況,老師請一位學生來說,學生說不清楚。師引導:說說形狀有什么不一樣?生:水滴比較圓,油滴比較扁。(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師:翻書看看液體的形狀,再用肉眼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再觀察水滴和油滴,答:油黃色有味道,水是無色、無味。(老師板書在黑板)師:用聞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一名學生回答,老師補充,其他學生抄老師的板書……第二環(huán)節(jié)比較水和油的重量。老師出示20毫升的水和油,在天平秤上操作。師:生活中的什么現(xiàn)象支持水重?老師出示水和油,把它們攪拌在一起,并指出這個現(xiàn)象說明水重油輕。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只有個別能力強的學生能“飛快”地做完老師要求的實驗,但有的學生還沒有從自己的情境中脫離出來。所謂“交流和研討”是發(fā)生在老師和個別同學身上的,其他同學只是在飛快地抄老師的板書。為什么會這樣?本人認為,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沒有取舍,活動太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去交流和研討。如果沒有時間和空間去交流和研討,有的只是老師給的概念,那么我們的課堂還是“師本”課堂,如何體現(xiàn)“生本”呢?
總之,要上一堂真正立足于探究活動的科學課,我們要時刻注意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科學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去探究、去研討、去交流。
【參考文獻】
[1]郭思樂.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蘭本達. 陳德璋譯. 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的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