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海珍+司國強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師;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069—01
課程改革已進行多年,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轉變。但現實中有許多教師對新課程之理解,存在片面甚至斷章取義的情況。反思一些優(yōu)質課、觀摩課,感到有很多不當之處。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濫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也是新課程實施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之一。但有些教師對此理解過于片面,好像非此就不可謂“新”,用少了就稱不上“好課”。從新課導入到教學流程,從內容板書到材料提供,從提出問題到答案呈現,從知識歸納到教學小結,完全依靠多媒體,整節(jié)課無一個字的板書。學生就像看電影一樣,一堂課下來,眼花繚亂,重點難點不突出,不會的照樣不會。
二、表演做秀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很多課堂為了體現學生的“動”,熱衷于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探究討論、互動問答等。比如,進行角色體驗,學生要演好,必須要具備大量的專業(yè)的功底和知識,不然很難“入戲” ;憑學生的認知水平,其結果不是羞羞答答,忸怩作態(tài),讓人感覺滑稽可笑,就是“木偶”般毫無表情地、刻板地背誦教師事先準備的腳本,只能無謂浪費時間,課堂變成一場亂哄哄的“鬧劇”。一堂課下來,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倒一點沒掌握住。
三、滿堂發(fā)問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進行開放性的學習活動。課堂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般通過“問題”組織教學。因此,有的教師為了 “互動” 、“探究”,隨便設計一些沒有思考含量的問題,簡單問答,滿堂發(fā)問,缺乏能真正激發(fā)學生興趣,進行心靈交流,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問題。甚至有的學校還以提問的次數來作為評價課堂優(yōu)劣的標準。提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忽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體驗、發(fā)現、思考與感悟的過程,而且答案預設得多,生成得少,實際效果與教學初衷南轅北轍。
四、游離教材
新課標強調以教材教,而不再是簡單地教教材。目前很多學校推廣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上課全部依靠學案,學案內容也不涉及課本基礎知識,忽視乃至游離教材,對此我認為不太恰當。既圍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即突出能力培養(yǎng),也不忽視以基礎知識為載體,能力不是空中樓閣。但也要忌諱只簡單重述勾劃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
五、機械討論
有計劃地組織課堂討論,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但眼下的分組討論,或者武斷地把學生“一分為二”進行對抗,或者強制安排學生“男女辯論”,甚至有的通過“抓鬮”、“抽簽”等形式分組學習。因為忽視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獨立思維的權利。看似熱烈,實則機械,因為沒給學生創(chuàng)設獨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提出疑問的機會。我們不能死板地按空間座位、人為地按男女性別分組,而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立場觀點、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情況。所以,在教學或課堂討論中,教師應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主動權,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決定,做學生思想的“獨裁者”,切忌機械討論。
六、一味表揚
激勵是教育的靈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但不更正學生回答的錯誤、 不恰當地一味表揚,只能誤導學生,誤人子弟。學生無論怎樣回答都嘉獎一番,甚至有“禮物”贈送: “真不錯!”“你很棒!”“你肯定會成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 等等,濫用表揚,結果使得表揚失去應有的效果,學生還不知對錯,心中一片茫然。
七、死守學案
學案導學不失為當前較好的一種教學方式,但如果單純死守學案,課堂也會變得呆板、乏味,無絲毫教學教育機智可言,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要以學案為主,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適當時候順勢拓展和深化,用思想點燃課堂,讓學生思維及時拓展、升華。這樣既落實了學案基礎又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還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把學案預設和課堂機智結合起來。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