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宜 樊玉仙
【摘要】中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然而,面對社會競爭的加劇,不少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健康發(fā)展。因此,作為中學生,我們應以冷靜、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 健康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92-02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生理上的日趨成熟,而社會閱歷淺,心理上比較幼稚,因而不善于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中所發(fā)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在突然的打擊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全面把握高中生心理問題,加強對中學生心理疏導,幫助其避免問題的出現(xiàn),從而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培養(yǎng)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現(xiàn)狀分析
在中學生中間,絕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厭學
一些學生學習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課,思維遲緩,情緒消極,作業(yè)拖拉、做事敷衍,學習效率低下,考試及作業(yè)的錯誤率高。
(二)逆反
一些學生對外界的刺激常常產生與常態(tài)相悖的心理反應,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反抗。
(三)易怒
這類學生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很容易波動,如,生氣、急躁、發(fā)怒等等。這類學生的報復心強,有時會無緣無故大聲哭叫,常有干危險事或愚蠢事的沖動,事后冷靜下來又后悔。
(四)早戀
一些學生沒有考慮到,早戀到底是什么性質的行為,感到迷茫,連自己都不知道,沒有真正戀愛的能力、明確的意向和嚴肅的責任感。
二、采取積極措施,對中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的心理問題有著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因此教育時也應采取相應的方法。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矯治和預防心理失調與心理障礙,教會學生自我心理保健。讓學生學會了解自我、評價自我、認識現(xiàn)實、正視逆境、自信待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勞逸結合,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緒,采取釋放、轉移、升華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1.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jié)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只看成績不看能力的測驗評價方法。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驅力才能激發(fā)。
2.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學??稍O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利用校廣播站和黑板報、櫥窗等宣傳工具,向學生介紹心理自我疏導常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技巧,組織學生開展互助式心理疏導,取得自我調節(jié),平衡心理的較好效果。就新舊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升學填報志愿等心理沖突與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礙等問題進行個別咨詢、門診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專欄咨詢、現(xiàn)場咨詢,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增強學生的信任感。
(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問題
中學生由于自身的特點和生活圈子,決定了中學生的交往對象主要有三類:同學、老師和父母。下面我就同學們如何處理好這三重關系,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愿能和同學們達成共識。
1.對待同學朋友應以誠相待,團結合作。在學校,同學間的交往都應是以平等互助為基礎的學習合作的過程。在共同的活動中,學生最能彼此知道對方的長處與不足,并且在其間,為了目標的接近,大家會學會商量、等待和忍耐,學會退讓和妥協(xié),學會忠誠與守信,學會寬容、信任,學會說明和勸告,學會傾聽和接納,學會堅持和拒絕。這些都是處理人際關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態(tài)度。與異性交往必須把握原則,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讓老師放心,才是對自己負責。要端正態(tài)度,培養(yǎng)健康的交往意識,淡化對對方性別的意識。思無邪,交往自然才會落落大方,其次,要廣泛交往,避免個別接觸,交往程度宜淺不宜深,廣泛接觸,利于我們認識、了解更多的異性,對異性有一個基本的總體把握,并學會辨別異性。
2.對待家長老師要尊重理解,擔負責任。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父母的矛盾也增多了。這個時期,中學生容易與父母發(fā)生看法上的不一致,從而導致矛盾、爭吵,甚至出走。有人說,這就是學生與家長之間不可逾越的“代溝”,其實,這樣的“代溝”即使存在我們也可以用手、用心去把它填平。有些子女覺得父母管得太寬,認為干涉了自己的自由。這種時候,如果能理解到父母的一片赤誠的愛心,再捫心自問:自己又有多少社會經驗?也就能心平氣和地對待父母了。所以,要別人理解,首先就要理解別人。其次,中學生要很好地分析一下,如自己與父母的分歧是非原則性的,并且自己確實是對的,那么可以推心置腹地與父母換看法,爭取父母的理解,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總而言之,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學會適應環(huán)境協(xié)調關系,走向成熟,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們中學生的責任。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公民,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