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岳邦瑞
響應水資源特征的多尺度陜北地域景觀圖式語言
楊建輝 岳邦瑞
研究從多尺度探討了陜北地區(qū)水資源利用與地域空間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重點從水資源響應的角度,通過對陜北地域景觀空間特征及其形成機理的形態(tài)學與生態(tài)學分析,從地域景觀的基本要素中提取了典型的景觀語匯,總結出三大尺度類型的圖式語言:流域尺度——形成于河谷川地的人居聚落體系圖式語言,城鎮(zhèn)尺度——“聚集-漂移-擴散”的城鎮(zhèn)空間演化模式語言,場地尺度——生產與生活中典型的場地建設模式,具體包括淤地壩、谷坊、原邊埂、魚鱗坑、澇池、坡式梯田等,它們共同構成了陜北地域景觀的典型景觀圖式語言體系。
圖式語言;水資源;地域景觀;鄉(xiāng)土景觀;多尺度
陜北地區(qū)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以北、鄂爾多斯高原以南、子午嶺以東、黃河以西的陜西省北部地區(qū),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89 327km2①。陜北地域景觀特征是由該區(qū)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特征的綜合形成,前者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自然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觀。
從自然景觀特征看,陜北地區(qū)因其地表層覆蓋著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約50~200m),在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后形成了黃土塬、梁、峁、溝、川等地貌類型[1],加上植被共有6大類大地景觀要素。其中,“塬”呈面狀空間形態(tài),水土流失輕微;“梁”呈帶狀空間形態(tài),是黃土塬經溝壑分割破碎而形成;“峁”是孤立的黃土丘陵,成圓穹狀;“溝壑”呈帶狀或線狀空間形態(tài),是河流水系集中進行線狀侵蝕的結果;“川道”呈帶狀空間形態(tài),是河谷溝道中形成的較寬闊的平地[1-2]。另外,關于“植被”要素,根據植被的生長位置、種群數量和規(guī)??沙庶c狀、面狀和帶狀空間分布形態(tài)(圖1-1)。
1 陜北典型地貌及場地
從人文景觀特征[3]看,土地利用、構筑物和設施、地域材料、鄉(xiāng)土植物是構成陜北人類景觀的4大要素。
陜北的地域景觀要素中,除了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地貌類空間要素外,它還包括如下人文要素:(1)土地利用。從歷史上因人類過量開采而導致陜北森林面積銳減的過程、到因水土流失、地貌破碎化,而使人居環(huán)境空間沿河谷區(qū)集中分布的規(guī)律,因此土地利用方式是表征當地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域因素;(2)構筑物和設施。在陜北人文景觀要素中,構筑物和設施主要包括生活居住類的城鎮(zhèn)建筑和聚落、窯洞及窯居院落和因生產活動而產生的淤地壩、谷坊、原邊埂、魚鱗坑、澇池、坡式梯田等形式(圖1-2至圖1-7)。陜北高原因水資源的缺乏以及季節(jié)性雨洪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使其地域景觀中的構筑物和設施要素具有典型的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特征,這些構筑物和設施在建設的過程中不管是出于生產還是生活的目的,都把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減少由于雨洪帶來的災害作為非常重要的原則和標準,因而不僅在物質形態(tài)上,而且在技術細節(jié)上都展現出了強烈的陜北地域特征;(3)地域材料。主要指當地人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的地域特有的材料,包括材料的類型、色彩和質地、加工工藝和方式、構造技術等方面;(4)鄉(xiāng)土植物及其生境。陜北獨特的半濕潤氣候、季節(jié)性雨洪、濕陷性黃土以及巨大的晝夜溫差等自然條件形成了該地域獨特的鄉(xiāng)土植物種類及其生境。具體特征表現為植物群落多生長于不同生境的過渡地帶和邊緣,如:河道小型綠洲景觀、川谷、坮原邊沿植物群落等。這些植物群落在選擇空間位置時自發(fā)地遵循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原則。
首先,水文要素在陜北地域景觀特征形成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在陜北地域景觀特征的形成過程中,水資源因素是眾多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陜北地貌特征及景觀空間特征的形成均與水有關,水資源在其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塬、梁、峁、溝壑、川道等地貌的形成無一不是流水沖刷的結果。相對地,陜北人文景觀特征的形成過程雖然同樣圍繞著水資源這一主線而發(fā)生,但已非單純的自然過程,是以人的活動為主導的有意識的人地適應過程。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了若干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生產和建造技術以及建造方式,形成了既符合地域自然規(guī)律又能主動利用水資源并且預防和減緩自然災害的“淤地壩”、“谷坊”、“原邊埂”、“魚鱗坑”、“澇池”以及“坡式梯田”等生產性景觀構筑物及其技術措施??傊?,在陜北這樣既缺水又多發(fā)水土流失災害的地區(qū),水資源要素在地域景觀的形成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生態(tài)動因。
其次,水文要素不僅影響了陜北地域自然景觀的形成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行為方式,還深刻影響著陜北的地域人居環(huán)境及人居活動。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人居環(huán)境區(qū)域分布和聚落形成均以流域或小流域為核心,且多分布在流域流經地域的開敞川道兩側。根據周慶華(2009年)[2]的研究:(1)河谷空間體系為人居環(huán)境分布的主體;(2)人居環(huán)境規(guī)模和河谷等級具有對應關系;(3)低等級人居環(huán)境向高等級河谷擴散。以上研究充分證明了上述觀點。第二,總體干旱缺水與季節(jié)性洪水以及濕陷性黃土3重因素的共同影響,形成了該地域特殊的建造方式。如陜北傳統(tǒng)的窯居建筑均具有雨水資源高效利用、選址時利用地形地貌來預防各種地質災害、營造小氣候適宜的居住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應用若干適宜性的建造技術和建造方式等特征。
最后,水文特征是形成陜北地域景觀圖式語言模式的最大動因。對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方式的不斷更新與改進是形成陜北地域景觀特點的最大動因,最終使陜北在“建筑與聚落、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地方性居住模式”[4-5]5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化特征,最終影響了地域景觀圖式語言的基本模式。下文在歸納陜北地域景觀的圖式語言時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線索,將不同場地特征上對應的水資源利用方式作為圖式語言研究的對象,提取場地形態(tài)符號和要素,發(fā)現該類景觀圖式語言的基本構成邏輯。遵循“形態(tài)提取→控制目標→生態(tài)結果”這一邏輯過程是我們認為本圖式語言所應該表達出來的基本設計方法。通過對場地形態(tài)進行提取,并以水循環(huán)過程作為控制和反饋的檢驗標準,最終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形成生態(tài)設計結果的景觀圖式語言。
3.1宏觀尺度(流域):形成于河谷川地的人居聚落體系
水資源因素在宏觀尺度上對陜北地域景觀、尤其是人居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陜北河谷川地的構成體系對人居環(huán)境生成的引導與發(fā)展作用上。在水源短缺的黃土高原,河谷川地因容易獲得地表水與地下水而成為人居環(huán)境的首選地帶,成為鄉(xiāng)村聚落及城鎮(zhèn)的主要承載空間。正因為如此,陜北的人居聚落體系與河谷溝壑體系緊密相關,主干河流(黃河的一級支流)兩側大量分布著陜北的主要縣市,次級河流兩側的川道主要分布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聚落,大量三級支流則是鄉(xiāng)村聚落的主要選擇帶(圖2-1)。
根據周慶華(2009年)的總結,陜北人居環(huán)境整體呈“樹型結構”。該“樹型結構”的骨架即是由無定河、延河及洛河三大黃河一級支流體系構成的“Y”形空間軸,各級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則如同各級“樹枝”上的果實,整個流域層面的空間結構清晰明了(圖2-2)。如果將這種結構體系轉換成景觀圖式語言,則可以認為,在宏觀尺度,景觀語匯主要包括城鎮(zhèn)、鄉(xiāng)村、工礦、交通、耕地、草場、森林、黃土地貌、各級河流及川地等典型要素,形成圖式語言的基本句法則是陜北地區(qū)水土相互作用的自然生態(tài)過程和人類逐水而居、沿河谷而軸線擴散的文化與社會經濟過程。
2 宏觀尺度的人居聚落體系
3.2中觀尺度(城鎮(zhèn)空間):“聚集-漂移-擴散”的城鎮(zhèn)空間演化模式
在中觀尺度,我們選取城鎮(zhèn)空間作為陜北地域景觀圖式語言的典型研究對象。在宏觀尺度的“樹型結構”中,城鎮(zhèn)空間是一類重要的景觀要素,雖然其總體分布與河谷川道的走向呈高度的等級對應關系,但對于城鎮(zhèn)空間的演化模式卻只能在中觀尺度才能加以討論?!熬奂?漂移-擴散”[2]理論很好地描述了陜北城鎮(zhèn)空間的演化和發(fā)展過程。“‘聚集'指人居點在一處生成、生根、生長的過程。‘漂移'則指人居點由一處轉向另一處?!當U散'在城鎮(zhèn)層面指人居點空間的外溢、跳躍和填充,在區(qū)域層面指人居環(huán)境由高等級流域向次級流域蔓延,最后滲透至最低等級小流域的過程?!鄙鲜隼碚撝赋龀擎?zhèn)空間發(fā)生演變有外在區(qū)域需求以及內部動力使然的原因,從生態(tài)動因來看,水資源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影響、鄉(xiāng)村人口外遷等人口流動趨向加劇,使城鎮(zhèn)空間的“聚集”和形成變得更加快速;人居點的外溢和擴散也成為城鎮(zhèn)空間增長的一種常態(tài)方式。
在中觀尺度的景觀圖式語言中,景觀語匯主要從城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空間的主要構成要素中提取,這些要素包括:居住體系、工礦體系、公共服務體系、交通體系、農林牧業(yè)生產區(qū)、公共設施、自然生態(tài)體系等。在形態(tài)上,中觀尺度的人居景觀空間通過不同的排列與組合形成了宏觀尺度“樹型結構”的分支,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6](圖3-1)。在此形態(tài)特征的控制下,其景觀圖式可分為4種類型:帶狀組團型、集中團塊型、帶狀放射型以及散點分布型②(圖3-2)。上述4種城鎮(zhèn)空間的形態(tài)語言從本質上反映了人類逐水而居的特性,體現了陜北人居空間模式對形成于水系的河谷川道空間形態(tài)的高度適應性。另外,一些政策性的因素也對地域景觀模式的改變和形成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如封山育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以及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持續(xù)實施使陜北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改善、水源涵養(yǎng)和保持水土初見成效,最終使鄉(xiāng)村地域景觀模式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景觀向次生林景觀及人工林景觀變遷,景觀模式及其圖式語言更加豐富(圖3-3)。
3 中觀尺度中的地域景觀圖式
3.3微觀尺度(場地):生產與生活中典型的場地建設模式
微觀尺度的人居環(huán)境空間主要體現為鄉(xiāng)村空間及其日常的生產和生活空間,類型和要素繁多,為了便于研究和總結,本文選取了在陜北地區(qū)生產和生活中突出地體現了水資源高效利用原則的幾種典型空間場地,下面分別闡述其形成機理和景觀圖式特征。
(1)淤地壩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qū)的人民根據該地域季節(jié)性暴雨、植被稀少、土壤裸露且濕陷性嚴重、常年缺水的環(huán)境特點,在水土流失地區(qū)的各級溝道中,以攔泥淤地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筑物,其攔泥淤成的地叫壩地(圖1-2)?!坝俚貕巍痹邳S土高原地區(qū)具有400多年的歷史,能有效攔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7-8]?!坝俚貕巍钡漠a生源自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對水資源高效利用的自覺追求以及對水土保持、防災減災的現實渴望。經過長期的生產建設實踐,“淤地壩”及其空間場地已經成為地域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坝俚貕巍庇蓧误w、溢洪道、放水建筑物3個部分組成,其布置形式見圖4-1所示。壩體是橫攔溝道的擋水攔泥建筑物,用以攔蓄洪水,淤積泥沙,抬高淤積面。溢洪道是排泄洪水的構筑物,當淤地壩洪水位超過設計高度時,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證壩體的安全和壩地的正常生產。放水建筑物多采用豎井式和臥管式,溝道常流水、庫內清水等通過放水設備排泄到下游。反濾排水設備是為排除壩內地下水,防止壩地鹽堿化,增加壩坡穩(wěn)定性而設置的[9]。
根據“淤地壩”的形成原因及運行規(guī)律,其景觀圖式語言應該包含匯水面、溝谷、壩體及其構造物、壩地、道路、植被6種基本語匯。(1)匯水面(各種黃土地貌坡向溝谷的面):是“淤地壩”上游水源的匯集和形成界面,是塬、梁、峁、溝等地貌坡向溝谷的面,在重力的作用下,將匯水面內的雨水沿坡向匯集至壩體的上游溝道。(2)溝谷:是“淤地壩”形成的基礎地貌,上游溝谷承載積淤蓄洪的功能,壩體下游溝谷則成為泄洪的通道。(3)壩體及其構造物:是“淤地壩”的主體,承擔攔截洪水、滯留淤泥形成壩地的功能,當洪水超標時可通過溢洪道泄洪,壩體頂面還可兼作道路使用。(4)壩地:壩體上游淤泥沉積而形成的平地,屬良田沃土。(5)道路:場地內的人行路徑。(6)植被:溝道及兩側坡面上分布的植物,具有涵養(yǎng)水土,防止滑坡以及改善局部小環(huán)境的生態(tài)作用,還是重要的景觀視覺元素。
由上述6種基本語匯,可以形成“淤地壩”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示(圖4-2)。根據溝谷的長度及坡度、地形地貌特點以及防洪、生產、生態(tài)、景觀、經濟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在同一溝谷還可以設置一系列的“淤地壩”,形成“壩系”,其典型景觀圖式如圖4-2所示。
(2)谷坊
“谷坊”是在水土流失地區(qū)的溝道中治理山洪與泥石流的一種主要工程措施,還被稱為“防沖壩”、“沙土壩”或“閘山溝”等(圖1-3)。一般布置在小支溝、沖溝或切溝上,用以穩(wěn)定溝床,防止因溝床下切造成的岸坡崩塌和溯源侵蝕,常以梯級谷坊群的形式出現[9]。
根據“谷坊”的功能及運行規(guī)律,其景觀圖式語言應該包含匯水面、溝谷、谷口、溝床、谷坊及植被6種基本語匯。(1)匯水面:坡向支溝的兩側地貌的坡面,產生的水源是“谷坊”防護對象的主要破壞因素。(2)溝谷:是“谷坊”形成的基礎地貌,是“谷坊”的空間載體。(3)谷口:從工程的角度,一般要求谷口狹窄,使谷口在形態(tài)上成為溝谷內新的要素。(4)溝床:為增加“谷坊”的耐久性和工程穩(wěn)定性,一般要求將“谷坊”建在河床基巖外露的地方。(5) “谷坊”:是“谷坊”場地空間的主體,承擔了大部分的場地防護功能。(6)植被:溝道兩側坡面上分布的植物,具有涵養(yǎng)水土,防止滑坡以及改善局部小環(huán)境的生態(tài)作用,還是重要的景觀視覺元素。由上述6種基本語匯,可以形成“谷坊”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示(圖4-3)。
(3)“原邊埂”(“溝邊埂”、“封溝埂”)
在黃土高原地區(qū),原面徑流匯集后沿原邊流入溝道的過程容易造成土壤侵蝕作用,“原邊埂”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措施,具體方法是在原邊溝岸的上沿圍繞原邊修筑土?。▓D1-4)。“原邊埂”要發(fā)揮高效的作用需要與其他場地建設配合,如原面農田治理、埂內外植被種植以及原上急流溝槽和溝頭防護等[10]。根據以上水資源利用的原理,完整的“原邊埂”建設場地的景觀語匯應該包括5類。(1)原面:雨水的匯集面;(2)原邊?。鹤钃踉嫠鞯臉嬙欤唬?)埂內喬木防護林帶、埂外灌木帶、埂面農田防風林帶:防風、固土、涵養(yǎng)水分、減緩徑流的作用;(4)埂邊溝(排水溝、截流溝):引導和傳輸原面產流的設施;(5)原面蓄水池:蓄積原面雨水的構造物。由上述五類基本語匯,可以形成“原邊埂”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式(圖4-4)。
4 微觀尺度中的典型場地及其景觀圖式
(4)魚鱗坑
“魚鱗坑”主要適用于較陡的梁峁坡面或者支離破碎的坡溝上進行綠化種植或者分散坡面徑流、減緩坡面雨水沖刷和水土流失(圖1-5)。其作用原理是在坡面上以品字狀排列的月牙形坑來積蓄坡面雨水或者緩沖坡面徑流的沖刷力度。其主要景觀語匯包括不規(guī)則或者破碎的坡面、月牙形坑、坑外圍半圓形埂、坑中植物、坑兩側的截水溝。由上述5種基本語匯,可以形成“原邊埂”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式(圖4-5)。
(5)澇池
在黃土高原地區(qū),為高效利用雨水,防止土壤沖刷,通常采用“澇池”來進行蓄水,一般開挖在路邊村旁或者溝頭上游[10],蓄積之水可供畜用、洗滌,富余者還可灌溉農田(圖1-6)?!皾吵亍钡钠矫嫘螤罡鶕龅氐匦翁攸c一般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圓形。根據“澇池”的運行原理,其景觀語匯構成一般包括4類。(1)匯水面:匯集雨水的場地下墊面,一般具有坡度;(2)澇池:蓄積雨水的人工下洼地,具有進水口和排水口;(3)引水溝渠:包括上游的引水溝渠和下游的排水溝渠,引水溝渠的末端應有沉沙凼,排水溝渠的起點應有閘閥開關;(4)道路、取水清淤的梯步:場地內人行的路徑及取水或清淤的通道。由上述4類基本語匯,可以形成“澇池”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示(圖4-6)。
(6)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順坡向每隔一定間距離沿等高線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是坡耕地向水平梯田發(fā)展的一種過渡形式(圖1-7)。主要利用田埂來蓄水保土[10]“坡式梯田”的景觀語匯構成一般包括:(1)田?。鹤钃跆锩嬗晁闹饕獦嬙煳铮唬?)田面及坡面:由坡度較陡的原面改造而成的坡度相對較緩的種植面及田面間的過渡坡地;(3)蓄水溝:主要用來蓄積田面匯集的雨水;(4)田面及坡面植被:一般為旱作物或林地。如果是“隔坡梯田”,在兩水平平臺間還有一段斜坡段梯田。由上述4類基本語匯,可以形成“坡式梯田”及其場地的典型景觀圖示(圖4-7)。
圖式語言在本質上是利用視覺傳達信息,以物化的圖像(抽象、具象)表達設計意圖,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和技術性的特點。景觀圖式語言在表達上強調某類活動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或認識結構,并且運用圖形作為事物的基本表達范式[11]。陜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空間格局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特征,影響這種特征形成的因素有社會動因、經濟動因、文化動因、技術動因和生態(tài)動因5類,其中生態(tài)動因中的水資源因素是形成陜北地形地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至今仍然強烈地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如何在生態(tài)景觀設計中體現出地域特色并且針對水資源因素傳達出當地人居環(huán)境中內在的水循環(huán)邏輯是目前設計工作中嚴重缺失的內容。
宏觀和中觀尺度的圖式語言總結有助于設計師理解水資源對于陜北人居空間形態(tài)形成過程的影響和作用,理解水資源因素在陜北地域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微觀尺度則選擇了陜北人居環(huán)境中幾種典型的場地類型進行景觀語匯的提取,每一種語匯都是各類場地中影響水土過程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可以認為微觀尺度(場地尺度)的景觀語匯及其組成的典型景觀圖式不僅在形態(tài)上反映了地域景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還揭示了微觀場地內如何保持水土良性循環(huán)的內在機理。因此,這些典型的景觀圖式語言必將成為風景園林師進行地域生態(tài)設計的重要工具。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僅僅從水資源因素出發(fā)來提取陜北地域景觀的語匯、探尋其景觀圖式的句法、歸納幾種典型的景觀圖式是遠遠不夠的,無法完整地反映陜北地域景觀的生態(tài)特征和人文特征。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是當前較為急迫的課題。
注釋:
①根據地貌空間組合特征,陜西黃土高原分為延安以南的基巖山地與黃土塬溝壑區(qū),延安以北、長城以南的黃土塬丘陵溝壑區(qū),長城沿線及其以北風沙灘地區(qū)。為便于研究,本文僅針對地貌形態(tài)占主體地位的黃土塬丘陵溝壑區(qū)展開地域景觀研究工作。②周慶華在其專著《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qū)人居環(huán)境空間形態(tài)模式研究》(第74-78頁)中將陜北中觀尺度的人居空間結構劃分為帶狀組團結構、集中團塊結構、帶狀放射結構以及散點分布結構四種結構類型,本文延用了這種空間類型,并從圖式語言的角度加以闡釋。圖片來源:圖1(1-5)由李甜拍攝;圖2(2-2)由馮晨根據參考文獻[2]圖3-17重新繪制;圖3(3-1)截取自谷歌地圖中陜北甘泉縣地域;圖3(3-2)、圖3(3-3)由楊建輝、馮晨繪制;其余圖片均由楊建輝拍攝或繪制。
[1]孫遜等.黃土高原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2,57-58,120.
[2]周慶華.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qū)人居環(huán)境空間形態(tài)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22-27,220-225.
[3]王敏,石喬莎.基于傳統(tǒng)地域鄉(xiāng)村聚落景觀的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以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為例[J].風景園林,2013,(4):91-97.
[4]王云才.風景園林的地方性——解讀傳統(tǒng)地域文化景觀[J].建筑學報,2009,(12):94-96.
[5]王云才.傳統(tǒng)文化景觀圖式語言研究進展與展望[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41.
[6]朱華,姬翠翠.分形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17.
[7]黨維勤.黃土高原小流域壩系評價理論及其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7.
[8]陜西省水土保持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水土保持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250.
[9]張勝利,吳祥云.水土保持工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7,167-169.
[10]王龍昌,賈志寬.北方旱區(qū)農業(yè)節(jié)水技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13-14,28-31.
[11]王云才,韓麗瑩,徐進.水體生境設計的圖式語言及應用[J].中國園林,2012,(11):56-61.
Research on Regional Multi-scale Landscape Pattern Language Responding to Water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YANG Jian-hui YUE Bang-rui
Pattern Language; Water Resources; Regional Landscape; Vernacular Landscapes; Multi-scale
Project supported by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 Site Suitability Design Method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the Rain Water Utilization of Wet-and-dry Reg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2013-K1-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urface Project: Pattern Languag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51278346)
TU986
A
1673-1530(2015)02-0074-06
10.14085/j.fjyl.2015.02.0074.06
2014-12-18
2015-01-25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研究開發(fā)項目:西北半干濕地區(qū)雨水利用場地適宜性設計方法及策略研究(2013-K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傳統(tǒng)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及其形成機理(51278346)
楊建輝/1977年生/男/博士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講師/風景園林基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西部城鎮(zhèn)綠色空間規(guī)劃設計理論與方法、西部城市雨洪管理規(guī)劃設計方法與工程技術等(西安 710055)
岳邦瑞/1973年生/男/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教授/風景園林規(guī)劃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景觀生態(tài)規(guī)劃設計(西安 710055)
Abstracts: This research, being based on multiple scale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patial space element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By focusing on the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e research mainly analyses the regional landscape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volu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The research then draw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basic elements of regional landscape to extract the typical landscape vocabulary, and summerizes 3 scale types of landscape pattern: 1. The scale of valley and water basins: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 landscape pattern, formed in the river valley and plain; 2. The scale of city and town: urban space evolution pattern of "gathered - drift — diffusion” mode, 3. The scale of site:typical site construction mode in production and life, including warping DAMS, check dam, the tableland edge terrier, and scale-hole pits, rain-water ponds, slope terrace fields, etc..The 3 scale pattens constitute the typical landscape pattern language system in northern shaanxi Shaanxi province, Northwest of China.